寓思维训练于初中化学教学中
2019-01-18朱喜林
朱喜林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思维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是在学生形成知识和技能时随之而形成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此能力的培养,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更应将此能力的训练放于首位.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一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希望对大家的初中化学教学有所帮助.
一、导入新课,引起思维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下一番功夫,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是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赞可夫曾说:“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导课,激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讲“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时,我设计了几个趣味小实验:1.魔棒点灯,事先将少量的高锰酸钾放在酒精灯的灯芯里,然后用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去“点燃酒精灯”,这时奇迹出现了——酒精灯着了.2.水变牛奶,我取一根吸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一会澄清的石灰水就变浑浊了.3.白纸变字,事先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的酚酞写下“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然后向这张纸上喷稀氨水,就会看到白纸上出现了字.学生们看到眼前的这些现象,都目瞪口呆了,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抓住时机,我赶紧说:“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化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希望同学们以后好好学习,让你们的生活绽放光彩.”
二、重点设疑,激发思维
“源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抓住重点设计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有些教师为了适应课标提出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一味地盲目设计很多问题,学生走马观花地回答,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对思维的训练起不到很大作用.为了避免这一点,设计时要抓重点、巧设疑.一句话,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真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我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概念,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问题提出后,学生都陷入沉思,他们试着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质量也不变,故由它们构成的物质的质量也不会改变,这样学生就自己推出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三、形成概念,发散思维
化学概念很多,要想让学生短时间掌握,必须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得到训练和发展.
例如,在讲“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这些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弄混,教师一遍遍地纠正也无济于事,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没有思维的训练过程,他们不能从现象看到本质.我在教学时,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虽然花费了一些时间,但是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综合等,对概念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同时学生的思维也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從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好的发展和提高.
四、设计练习,训练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精心设计练习,学生通过练习自己分析遇到的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和同学合作一起来分析,产生心灵的碰撞.进而使学生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宽广.
例如,在讲“元素”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学生当时可能已经记住了,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忘记.这里必须跟上练习,训练学生的思维,以后遇到不同类型的题目,才会做到举一反三.我设计了学生找错练习:
1.五氧化二磷由5个氧元素和 2个磷元素组成(五氧化二磷由氧元素和磷元素组成);
2.三氧化硫由氧元素和硫元素构成(三氧化硫有氧元素和硫元素组成);
3.一个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构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元素概念,并且能够区分元素与原子.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重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课堂是主要的训练阵地,故我们要将思维训练始终贯穿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并努力地探索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