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变式教学案例的实践与思考
2019-01-18谢禹
谢禹
所谓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数学对象或数学问题的变换,从而促使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一种教学方法.初中数学课堂变式教学是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对此,笔者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有意识地充分利用变式,尽可能引发和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变教学过程为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数学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一、数学概念变式,基本技能提升
数学概念变式是指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数学概念的变换,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从而抓住变式规律,把握概念本质属性,深化概念理解.数学概念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枯燥乏味,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概念教学,我经常借助变式开展课堂活动.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利用变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概念的全过程,在复习概念时,通过变式,使学生牢固掌握概念.只有牢固掌握概念,运用概念的技能才能提升.在多样化的变式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概括的能力.
案例一 学习一次函数概念时,笔者通过变式教学法来实现对“一般地,形如y=kx+b(k≠0,k、b为常数),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这一定义的深刻理解.
变式1:若k=0,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则该函数是否是一次函数?若不是,你认为它是什么函数?
变式2:若b=0,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则该函数是否是一次函数?若不是,你认为它是什么函数?
变式3:若k=0,b=0,其他条件仍保持不变,则该函数是否是一次函数?若不是,则说明理由?
通过这样巧妙地对数学概念进行变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由此可见,数学概念、定理等基本概念的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二、常见结论变式,增强解题能力
常见的数学结论较多,它们的应用又很广.若能注重其变式应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结论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深入领悟数学结论中隐含的数学方法.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适当进行结论变式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探究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
案例二 已知直线a和a同侧两点A、B,求作点C,使C在直线a上,且AC+BC最短.
变式1:在正方形ABCD中,E在BC上,BE=2,CE=1,动点P在对角线BD上,求PE+PC的最小值.
变式2:已知M(3,2),N(1,-1),点P在y轴上,且PM+PN最短,则点P的坐标是.
变式3:半径为a的半圆的圆心为O,直径为AB,C、D是半圆上的两点,若弧AC的度数为93度,弧BD的度数为33度,动点P在直径AB上,则PC+PD的最小值为.
通过以上结论的变式训练,引发学生大胆猜测联想,积极动手作图,严密推理计算,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化归复杂问题的思维品质.
三、解题思维变式,多项变通思维
在解题教学中,变式仍不失为一种有利的工具,这时变式常表现为两类:一类是解题的变式,即“一题多解”;一类是解型的变式,即“一题多变”或“多题一解”.
观察角度的灵活多变,各种不同思路、不同方法的分析比较,是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源泉.精选习题时应有意识地偏重于那些可用多种思路来完成的典型题目,并鼓励学生不拘泥于常规方法,寻求变异,勇于创新.
案例三 解关于x的方程:x2+mx+2=mx2+3x(m≠1).
变式1:分解因式:(1-m)x2+(m-3)x+2.
变式2:m为什么整数时,方程x2+mx+2=mx2+3x(m≠1)的两根均为整数.
变式3:m为何值时,方程x2+mx+2=mx2+3x(m≠1)有一个正根,一个负根.
这样,通过变换习题的条件和结论,巩固了學生的知识基础,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数学教学实践证明,变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变式教学与训练,学生能在千变万化中得到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