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通州区外来务工子弟小学生膳食营养知识与行为现况调查

2019-01-18杨纲曲欣马淑玉

首都公共卫生 2018年6期
关键词:知晓率早餐膳食

杨纲 曲欣 马淑玉

膳食营养是儿童身体发育的重要指标,儿童时期的营养状况影响青少年智力发展和体格发育,并且直接影响成年后营养及健康状况[1-2]。儿童少年的营养健康水平事关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3]。流动儿童特别是流动务工子弟小学流动儿童的饮食营养状况是近年来的一个社会关注热点[4-5],为了解北京市通州区流动儿童膳食营养相关知识及行为现状,为开展流动儿童膳食营养相关知识与行为干预提供参考,于2017年4月开展了此次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通州区流动务工子弟小学在校流动儿童。

1.2抽样方法 通过典型抽样方法,选取通州区4所以流动儿童(全部为走读)为全部生源的流动务工子弟小学,以班级为最小抽样单位,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整群抽取4所学校三-五年级全部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3研究方法 在查阅国内相关文献及参考北京市学校卫生所2013年《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调查表》以及《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膳食营养相关知识、膳食行为及健康需求。其中,食物营养知识包括:食物中钙的来源、铁的来源、维生素C的来源;平衡膳食知识包括:学生每日饮水量、肉类摄入量、食盐量、摄入食物种类;饮食与疾病知识:与过多摄入含糖饮料、食用过多油炸食物相关的疾病。选取被调查小学以外的1所同类小学,抽取三-五年级共126人进行预调查,并修改完善调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调查现场当日以班级为单位,三、四年级每班由调查员现场读出每一道题目主干,再由学生自行选择符合自己的选项,当堂完成问卷填写;五年级每班由调查员用统一指导语,带领学生进行不记名自填答卷,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现场解答;全部问卷当堂收回,调查员逐一检查每份问卷的逻辑性、完整性,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补充。

1.4判断标准 知晓率=被调查者答对的题数/被调查者的应答题总题数×100%。营养知识正确回答评判标准,参考2008年中国健康素养评判方法,单选题选择正确答案则判定该题回答正确;多选题所有选项正确回答≥60%,则判定该题回答正确。食物摄入、早餐摄入频率定义: 0~1 天/周定义为“几乎不”, 2~3 天/周 定义为“偶尔”, 4~5 天/周 定义为“经常”, 6~7 天/周 定义为“每天”。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双录入,用 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方法为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被调查对象中男性792人,占56.8%、女生603人,占43.2%。三、四、五年级分别为593人(占42.5%)、383人(占27.5%)和419人(占30.0%)。母亲文化分别为,小学及以下239人(占17.1%)、初中782人(占56.1%)、高中/职高/技校/中专292人(占20.9%)和大专及以上82人(占5.9%)。父亲文化分别为,小学及以下254人(占18.2%)、初中774人(占55.5%)、高中/职高/技校/中专283人(占20.3%)和大专及以上84人(占6.0%)。与父母一起居住959人(占68.7%)、不与父母一起居住436人(占31.3%)。

2.2膳食营养相关知识与行为现况

2.2.1膳食营养相关知识现况: 膳食营养、平衡膳食和膳食与疾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29.4%、26.2%和54.5%,膳食与疾病知识知晓率最高。不同调查特征被调查对象膳食营养、膳食与疾病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是否与父母一起生活平衡膳食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不同父亲文化、不同母亲文化平衡膳食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2膳食营养相关知识各知识点掌握情况: 知晓率最高的两项是每日肉类食物摄入量(70.7%)、食物中维生素C的来源(63.6%),知晓率最低的两项是每日饮水量(4.2%)、食物中铁的来源(7.2%);膳食与疾病各知识点知晓率均超过50%,分别为56.8%、52.2%。每日食盐量、摄入食物种类、食物中的钙来源知晓率分别为18.6%、11.3%和17.3%。五年级被调查对象对“每日肉类食物摄入量”知晓率达80.9%(表2)。

表2 不同调查特征被调查对象膳食营养相关知识各知识点掌握情况

2.2.3被调查对象膳食行为现况

2.2.3.1早餐就餐现况: 被调查对象中900人(64.5%)每天吃早餐(依据早餐频次为6~7 天/周),246人(17.6%)经常吃早餐,147人(10.5%)偶尔吃早餐,102人(7.4%)不吃早餐。被调查对象中早餐地点分别为888人(占 63.7%)在家里,318人(占22.8%)在路边早点摊,其余189人(占13.5%)在饭馆、小卖部/超市及其他地方吃早饭。780人不能每日吃早餐(依据早餐频次为0~6 天/周)的前三位原因是早晨起来不饿/不想吃占47.2%(368人/780)、没时间26.3%(205人/780)、其他15.3%(119人/780人)。

2.2.3.2不同种类食物摄入现况: 被调查对象在肉类、蛋类、奶制品、豆制品摄入频次中,奶制品摄入频次最高,35.1%的被调查对象能做到每天吃,达到“经常和每天”的占49.1%(685/1 395)。其余达到“经常吃和每天吃”的食用频次依次为肉类32.8%、蛋类32.2%、豆制品26.0%(表3)。

表3 流动儿童不同种类食物摄入现况

2.2.4流动儿童膳食营养知识相关态度现状: 16.8%(233人)的被调查对象听说过《中小学生平衡膳食指南》;有76.1%的被调查对象听家长讲过膳食营养知识,听老师讲过的占61.7%(861人)。85.1%(1 187人)的被调查对象愿意了解膳食营养知识。

3 讨论

3.1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知识知晓率与父母一起居住的高于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居住的,提示良好的家庭功能有助于儿童习得营养相关的知识。高年级人群知晓率高于低年级,提示随着年龄增长,被调查对象的知识获取也相对增加。正确知晓膳食营养相关知识,有助于合理选择食物及营养均衡摄入。82.1%的流动儿童达到每天和经常吃早餐,与孙磊等[1]调查相近,提示流动儿童家长对早餐重要性的认识较好。不规律吃早饭的流动儿童,分析可能因为早晨起得晚或头一天晚上就餐时间晚,提示不良作息习惯阻碍正确的早餐行为,提高早餐就餐频次,应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3.2此次调查显示,膳食行为方面的主要问题是肉、蛋、豆制品摄入不足,与叶心明等[6]调查结果相近。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此次调查的4所学校流动儿童均在学校吃午餐,可能学校午餐提供的蛋白质不足,而家长又忙于打工,早晚均不能为子女提供良好的营养膳食,从而导致蛋白质类食物摄入频次低。从有一半被调查对象能达到“经常和每天”喝牛奶(在调查时也发现很多孩子把牛奶作为课间加餐),提示蛋白质缺乏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意识问题。蛋、豆制品摄入频次低也反应出流动儿童的家长对低成本蛋白质营养价值认识不足,造成未能给孩子提供基础营养素。

3.3知识是基础,建立正确的信念是改变行为的动力[7]。应通过在学校开设营养健康教育课、发放学生健康膳食指引手册,面向学生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干预,通过专门为此项工作创建的“通州健康小达人”微信公众号向家长传播营养知识,在学校方面通过与校方沟通改善学生午餐,用校、家、学生共同干预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被干预对象膳食营养知识,从而改善膳食营养行为,提高流动儿童整体营养状况水平。

猜你喜欢

知晓率早餐膳食
你怎么过早餐,就怎么过一生
社区老年人群早期胃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早餐
秋天膳食九字诀
六个问题读懂膳食纤维
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健康教育知晓率
提高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
膳食纤维如何让你“少吃点”
丰盛的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