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个体化抗结核治疗对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感染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2019-01-18孙爱红
孙爱红
烟台肺科医院肺科三病区,山东烟台 264000
当前,临床上仍无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感染的具体指南或标准,多采用的仍是抗结核治疗方案,但此种治疗过程中极易损害患者肝功能,甚至引发肝功能的衰竭[1-3]。该文主要研究2017年6月—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62例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感染患者,分别行抗结核标准方案治疗、个体化抗结核治疗对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感染患者肝功能的临床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该院收治的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感染患者62例,根据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应用抗结核标准方案治疗的31例为对照组,该组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在 20~63岁之间,中位值(41±1.62)岁。应用个体化抗结核治疗的另31例为观察组,该组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在21~64岁之间,中位值(42±1.58)岁。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组、排除标准
①入组标准:研究均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且均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签字同意。该次所选研究对象入组前1周均未进行过其他抗病毒、保肝等治疗,无依从性欠佳或不配合者。
②排除标准:排除合并肝硬化、肝癌等疾病者,排除长期饮酒而导致的肝功能损害者,排除伴有精神障碍或意识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抗结核标准方案治疗,具体方案如下:异烟肼片(国药准字H44020699)顿服,剂量为5 mg/(kg·d);利福平片(国药准字 H32021677)口服,剂量为0.45 g/d;吡嗪酰胺片(国药准字H44020947)顿服,剂量为 15~30 mg/(kg·d);盐酸乙胺丁醇片(国药准字 H21022349)顿服,剂量为 15 mg/(kg·d);具体疗程为:强化期服用异烟肼片、利福平片、盐酸乙胺丁醇片治疗2个月;巩固期服用异烟肼片、利福平片4个月。
观察组采用个体化抗结核方案治疗,首先给予患者痰涂片、痰培养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肝毒性较小的药物,具体有两个方案:①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片(国药准字 H21023038)顿服,0.6~0.9 g/d;利福喷汀胶囊(国药准字H20093872)口服,0.45 mg/次,每周2次;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 (国药准字H37020562)静脉注射,0.5 g/次,1 次/d;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国药准字 H20060846)静脉注射,0.2 g/次,2次/d;具体疗程为:强化期给予患者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片、利福喷汀胶囊、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2个月;巩固期给予患者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片、利福喷汀胶囊4个月。②注射用硫酸链霉素(国药准字 H51023731)肌肉注射,0.5 g/次,2 次/d;异烟肼片顿服,剂量为5 mg/(kg·d);盐酸乙胺丁醇片顿服,剂量为 15 mg/(kg·d);具体疗程:强化期给予硫酸链霉、异烟肼片、盐酸乙胺丁醇片治疗2个月;巩固期使用异烟肼片、盐酸乙胺丁醇片治疗10个月。
治疗期间,均定期检查患者肝功能水平,其中,强化期每2周复查1次,巩固期每4周复查1次;治疗期间,若患者出现厌食、恶心、乏力、腹胀等症状,须立即行肝功能复查,复查结果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00 U/L且无明显症状时,可继续行抗结核治疗;若ALT≤200 U/L且存在临床症状或ALT>200 U/L时,应立即停止治疗,并进行保肝治疗。
1.4 效果评定
记录两组治疗期间药物性肝损伤首次发生的时间、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等;同时,记录两组肝损伤情况、抗结核治疗完成情况、保肝治疗情况。其中,肝损害的判定标准是:ALT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在120 U/L以上,保肝治疗率是停用抗结核药且行保肝治疗患者的占比。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9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数据以(x±s)表示,进行 t检验,计数数据以百分比(%)代表,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药物性肝损伤首次发生时间、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
观察组药物性肝损伤首次发生时间、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表1 对比两组药物性肝损伤首次发生时间、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s),d]
表1 对比两组药物性肝损伤首次发生时间、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s),d]
?
2.2 对比两组肝损伤、抗结核治疗完成及保肝治疗情况
观察组肝损伤发生率、抗结核治疗完成率及保肝治疗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肝损伤、抗结核治疗完成及保肝治疗情况(%)
3 讨论
中国是肺结核高发的大国之一,且肺结核的患病率、病死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此外,中国还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流行区,有数据调查显示,我国一般人群中HBV表面抗原的携带率约7.18%,慢性HBV感染者约为9 300万例;因此,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感染极常见[4-5]。标准抗结核方案是当前临床治疗肺结核的主要手段,但若患者同时伴有慢性HBV感染,采用标准抗结核治疗极易损害患者的肝功能,严重者还会引发乙型肝炎活动,致使治疗中断,或被迫调整治疗方案,最终影响到治疗的疗效,甚至还会增加患者机体的耐药性[6-7]。因此,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既能提升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感染治疗的疗效,又能减少对肝功能的损害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作为精准治疗重要组成部分的个体化治疗理念被引入到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感染治疗,其是在综合分析患者生活的环境、身心健康程度、遗传等因素后制定出疗效确切、毒副作用较小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提升治疗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目的[8-9]。该次研究中,综合患者痰涂片、痰培养药敏试验结果而拟定了两个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其结果显示,观察组药物性肝损伤首次发生时间(35.62±1.62)d、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12.47±1.54)d 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损伤发生率6.45%、抗结核治疗完成率90.32%、保肝治疗率12.90%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童维佳等[10]研究中“研究组首次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时间(35.3±10.9)d、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12.5±3.7)d;肝损害发生率 15.0%、保肝治疗10.0%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等结果接近;证实,个体化抗结核治疗方案,有利于减少患者的耐药情况,进而缩短肝损害持续时间,提升治疗的疗效。
综上所述,给予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感染患者个体化抗结核治疗的效果显著,对肝功能的影响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