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文化特征研究

2019-01-18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布依簸箕糍粑

王 婷

(云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1. 前言

近年来,安顺市紫云县对布依族文化进行精益打造。每年开展的“六月六”布依族风情节,是布依族群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农耕文化中形成的民俗。粑棒簸箕舞是紫云地区近期开展得比较活跃的和最具布依族特色的习俗舞蹈。它展示了布依族男人女人们共同生活、共同劳作、谈情说爱的一个欢快场景。粑棒簸箕舞是舞蹈和体育的结合,是流传于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坝羊、火花等乡镇的布依村寨的民间舞蹈,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曾经濒临失传,后来因为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发掘才得以保存下来。文章将从粑棒簸箕舞的文化特征以及发展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其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2.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简介

2.1 粑棒簸箕舞的由来

布依族是古老的农耕民族,布依族祖先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并且盛产糯米,布依先民们把糯米打成糍粑和制作成汤圆等来祭祖和宴客。其中布依族村寨家家户户传统节日都有“打糍粑”的习俗,在打糍粑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支独具布依族特色的舞蹈,这支舞蹈被人们以器具命名为粑棒簸箕舞。民族传统体育发源于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土壤中,并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之中体现自身的文化价值[1]。粑棒簸箕舞则是从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演变而来,总共有四个工序。第一步,用小簸箕通过筛、颠来去掉多余的杂质,逐步衍生女人们的舞蹈动作:筛簸箕、颠簸箕等动作。第二步,把糯米放在水中泡胀后,用甄子把糯米蒸成糯米饭。第三步,把蒸好的糯米饭倒入准备好的粑槽中,由两三个男人用准备好的粑棒把糯米尽量舂碎直到糯米变成黏的糍粑为止,在此过程中逐步衍生成男人们的动作:甩粑棒、单击粑槽与双打粑槽等。第四步:女人们将打好的糍粑捏成团放在簸箕中,粑棒簸箕舞也由此诞生。在做好糍粑以后,人们首先要做的是把糍粑放在神龛上祭祀祖先,其次才是宴客。体现了布依族先民对祖先的尊敬与崇拜和在生活劳作中的智慧结晶,逐渐形成布依族浓厚农耕文化与祭祀文化。

2.2 表演形式

“粑棒簸箕舞”主要是以皮鼓作为伴奏音乐,粑棒节奏同步跟随,在皮鼓的引领下布依族人民开始经常绝伦的表演。“粑棒舞”都是由男的跳,其动作主要有甩粑棒、蹲地击打粑槽、单击粑槽、双打粑棒等形式,表现了布依男人的豪迈和刚劲。“簸箕舞”都是由女的跳,其主要动作有筛簸箕、刷簸箕、颠簸箕以及对敲簸箕等,表现出布依女人的柔情和爽朗。二者结合造就了热情的布依人们优良的品格。《粑棒簸箕舞》集粑棒和簸箕融为一体,体现了布依族男人女人们共同生活、共同劳作、谈情说爱的一个欢快场景。在贵州紫云布依族村寨每当人们跳粑棒簸箕舞时还传唱着这样几句歌词:“三月撒秧四月栽,五黄六月米包苔,七八月间谷黄昂,新打糯米捏粑粑,打成糯米捏成团,欢迎你们来我家。”布依儿女们齐喊“打粑粑喽!” 舞者们便开始了精彩绝伦的表演,舞蹈鼓点简洁明快,配以粑棒击打和竹刷拍打簸箕错落有致的声音,和谐统一,场面宏大、热烈欢快。[2]

3.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文化特征

3.1 植根于民族的悠久历史

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原驻民。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布依族先民就已经开始水稻种植,并且成为布依人民的主要食物来源。民族体育是一种具有深厚的遗存和历史积淀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人类文化的原始积淀期,诸多门类的文化形式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朦胧、交流的混合状态。而且越原始,生活印迹越能显现出来。本文研究的粑棒簸箕舞,便是在布依先民们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延续至今的一种舞蹈形式,也是见证布依族发展历史的艺术形式。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粑棒簸箕舞也逐渐的融合了布依族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生产特征、相互交流等因素,从而形成独具布依族特色的舞蹈[3]。

3.2 源于日常生产生活

在特定的民族和区域之中广泛流传开展着的传统体育形式,它产生于特定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在一定情况下它受民族的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地理条件的影响,最终形成独特的民族体育。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众所周知,艺术的表现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其主要题材却是来源于生活,而舞蹈自然也是与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民族传统体育深层,交织着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道德观念、文化模式以及民族心理结构等种种因素的制约下,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文化形态价值功能。劳动说认为,舞蹈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产生的。本文所研究的把棒簸箕舞也是融入大量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动作中,主要源于布依人民将糯稻谷做成糍粑的生产过程。表现布依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包含着布依族人民从生产发展到形成所创造的各种文化和发展的艰难复杂道路。

3.3 反映民间传统习俗

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民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糯米饭。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每逢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有“打糍粑”的习俗。据笔者走访紫云布依族村寨了解打糍粑有以下重大意义:1.大年三十打出来的糍粑首先要放到神龛上请逝去的先祖享用。充分体现布依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拜与布依族祭祀文化的影响深远。2.如果有哪家要嫁姑娘就得办嫁礼请人去抬“红粑粑”,大多数是晚上放在女方家神龛面前打,打两个特别大的圆粑粑和若干小块的粑粑并且用红色的染料在上面写上大大的囍字。寓意新婚男女的感情像糍粑一样黏。3.平时进新房办酒席时,女方外家人要送来粱粑,将事先切好的小块的粱粑从楼顶撒下来供人们抢乐,寓意主家房基像糍粑那样粘合牢固稳健不倒塌。由此说来,打糍粑衍生的粑棒簸箕舞是布依族民间生活习俗的一个写实反映。

4.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未来发展策略

4.1 保护粑棒簸箕舞的传承人

要保护把棒簸箕舞,重要的一环是保护和增加传承人。贵州紫云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传承人梁某,一个舞动在紫云大山深处的灵魂舞者。由于他的执着,他到紫云大山深处收集和整理了许多布依族、苗族舞蹈,粑棒簸箕舞正是他收集的众多舞蹈其中一支原生态舞蹈。现今,保护粑棒簸箕舞是至关重要的。按照一定比例给粑棒簸箕舞传承人经济补助费用,鼓励其不断的广招学员,以此增加粑棒簸箕舞传承人的数量及拓宽其发展的道路。应广泛的宣传粑棒簸箕舞的民族传统的重要性,并且提高舞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如果有了更多的人关注布依族粑棒簸箕舞和学习粑棒簸箕舞,才能使得粑棒簸箕舞得到更好的传承和推广。

4.2 注重对粑棒簸箕舞的精神文化内涵的挖掘

当我们深层次的挖掘“粑棒簸箕舞蹈文化”时,能够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祖先的生产生活方式、情感表达方面[4]。粑棒簸箕舞植根于布依族人民之中,它的发展与布依族人民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情感表达、生产方式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粑棒簸箕舞的内容和形式方面体现了浓郁的布依族风格和显著的地域特性及丰富的精神文化。如果从文化的角度去透视,那么现代文化大背景是少数民族舞蹈失传或者失去原有的精神文化的缘由所在。在挖掘过程中要注重它的精神文化内涵,不能一味的谋求发展,这样更能展现出中国传统体育民族文化的魅力。

5. 结语

由此可见,布依族粑棒簸箕舞展现了布依族男女共同生活、共同劳作与谈情说爱的热闹场景,既是对布依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又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布依族粑棒簸箕舞是布依族农耕文化、图腾文化、蜡染文化与竹文化等多元文化的集中体现。布依族粑棒簸箕舞具有植根于民族悠久历史、源于日常生产生活、反映民间习俗与融入布依族多元文化的文化特征。发展中要注重传承人的培养与当地村民思想的、建立完善保护机制,在现代生活中与体育旅游完美结合。

猜你喜欢

布依簸箕糍粑
山水布依
小小簸箕,大刑伺候
全家一起打糍粑
布依少女
打糍粑
行走的簸箕
请到布依茶乡来
忠满:小小簸箕,大刑伺候
二十八,打糍粑
不倒翁扫帚簸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