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溪区水土保持现状与防治方略研究
2019-01-18葛佩琳
葛佩琳
(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 江西省土壤侵蚀与防治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29)
九江市濂溪区(原庐山区)号称“京九重镇”“鄱湖明珠”,面临长江,背靠庐山,是一个典型的“山江湖”县级区。近年来,濂溪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位于江西省水土流失易发区[1-3],快速的经济发展对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造成一定负担,水土流失总体好转与局部恶化的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并存[4],因此水土流失问题依然是制约该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5-7]。特定的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及人类活动影响,使得濂溪区水土保持工作特点与方向不同于其他区域。因此,立足全区水土流失状况,总结分析多年来全区水土保持工作情况及存在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水土保持工作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流失防治方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江西省水土保持专项普查成果、《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江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九江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分析了目前濂溪区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工作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水土保持工作方向与防治方略等,希望能为濂溪区更好地开展水土保持宏观决策和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1 水土流失现状
特定的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影响,造成了濂溪区水土流失呈易发、多样的特点。在《江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九江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以及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江西省水土保持专项普查成果等基础上,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并结合现场调查复核获得濂溪区水土流失现状。濂溪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0.85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3.75%,其中轻度、中度、强烈和极强烈侵蚀面积分别为39.85、10.49、0.41、0.10 km2,分别占全区土壤侵蚀总面积的78.37%、20.63%、0.80%、0.20%。水蚀面积50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3.52%,其中中度及以上侵蚀面积为10.15 km2,占水蚀总面积的20.3%。风蚀面积0.85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0.23%,侵蚀程度全部为中度侵蚀。
2 水土保持工作现状
2.1 水土流失治理
濂溪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了长岭小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和沿鄱阳湖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 km2,总投资150万元,完成坡改梯20.3 hm2,建成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4处。通过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多部门协调合作、全社会参与,实施大面积封育保护、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植被建设与恢复措施,林草植被面积大幅增加。综合治理过的地方,林草覆盖率有所提高,呈现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景观,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在沿湖区,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完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面积6 000 hm2,加大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提高了林草植被覆盖率,通过有效的坡面水系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控制和减少下泄泥沙量。还开展了虞家河、长垅河、白沙河、将军河等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提高了河流的防洪抗旱能力。
在毗邻庐山的高垅乡、莲花镇、虞家河乡、赛阳镇和姑塘镇的22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山洪灾害危险区采用乡村河道近自然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渠道建设、水库工程建设等措施进行治理。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把治理水土流失与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相结合,水土保持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方向,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通过在水源蓄养功能区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营造水源涵养林和开展小流域建设,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水源地保护初显成效,水源蓄养与水质维护能力日益提高。
在广大丘陵区,通过开展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一大批水土保持设施如梯田、水保林及谷坊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建设和合理配置,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提高了蓄水保土能力,有效拦截了进入江河湖库的泥沙,延长了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水质维护能力日益提高。同时,开发茶园、果园,发展经济林果“两茶一苗”等特色产业,保障了农民增产增收,并配套农田道路、包括生态草沟在内的水利水保设施,有效提高了土地生产力。
2.2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
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中,濂溪区坚决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工作方针,坚持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申报审批为抓手,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规,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力度,把好立项关和验收关。区政府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区水土保持委员会成员单位的职责;水保站结合法律法规及行业管理要求,制定了濂溪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方案审批、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等规定,定人、定责、限时,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水平与工作效率。濂溪区在不断提高水土保持行政审批效率、审批质量的同时,积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据统计,2013—2018年,全区共审批水土保持方案22个,对生产建设项目进行了34次监督检查,并配合做好宣传工作,普及水保知识,发放传单3 400份、法律单行本200多本,发表报道20多篇。在预防监督方面取得丰富经验:一是主动与区水土保持委员会成员单位沟通与协调,把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手续列为各单位或部门相关行政许可的前置条件,依法坚决纠正和制止不合理的开发建设行为;二是对生产建设项目进行检查与巡查,建立健全信息台账,上、下半年各安排一次集中监督检查,平时加大巡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拒不整改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三是规范执法程序与行为,做到事先有通知、现场有记录、事后有整改意见和整改报告,执法过程中文明执法,严格贯彻相关规定,做好解释与服务工作;四是将取土、采石纳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范围,针对采石、采矿进行了专项整治,完善水土保持审批手续,规范采矿行为。
3 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保护鄱阳湖任务依然繁重。目前濂溪区水土流失面积仍高达50.85 km2,且水土流失正在由丘岗区向平原和城镇扩展,鄱阳湖周边区域仍有一定面积的风蚀沙地存在,同时一些重要产业布局正在逐步向鄱阳湖滨聚集,开发建设和工业废弃物势必会对水质和滨湖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鄱阳湖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国家要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性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然而,眼下的鄱阳湖仍然面临着周边森林质量不高、蓄养水源能力不足,泥沙淤积、制约调蓄能力,污染物入湖、降低水质等生态问题,特别是环鄱阳湖产业集群的发展,势必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为了永保鄱阳湖一湖清水,在经济发展中保护鄱阳湖的任务依然繁重。
(2)城区经济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仍然存在。区内人为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工业交通及其他基本建设活动等加剧土壤侵蚀。虽然濂溪区政府及水利水保相关部门已将水土保持工作列入政府议事日程,但是目前宣传普及力度不够,公众尚未形成水土保持国策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还存在水土流失监测工作相对滞后,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尚不健全,预防监督重视度不高等问题。全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率和验收率不高,2013—2018年仅验收备案5个,此外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中还存在着对象不全面、措施不到位等问题。
(3)防灾减灾任务繁重与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仍较突出。水土流失造成蓄水能力降低、地表径流加大,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水土保持措施薄弱、抗灾能力弱是导致灾害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濂溪区境内有多条发源于庐山山脉的农村河道尚未进行系统治理,庐山周边特有的小气候特征使得治理难度加大,在这些地区水土流失极容易引起山洪甚至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和群众安全。同时,由于城市水土保持措施滞后,降低了城市的防洪能力,造成逢暴雨必涝,直接威胁人居环境安全。
近年来濂溪区水土保持投入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与经济发展、防灾减灾、治理目标的高需求,以及高标准的治理任务相比,水土保持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等规费征收标准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及时调整,致使征收标准偏低、征收规模偏小、增长缓慢,进而影响了水保投入。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总量不足,很大部分靠社会资金和群众投劳解决,而水保融资平台不多,投资渠道有限,这就造成工作进度相对缓慢,治理效益滞缓。
(4)急需制定完善的水土保持考核体制。濂溪区水土保持宣教和科普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破坏生态的情况仍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水土保持工作具有公益性、综合性、社会性、长期性等特点,必须由政府统一组织推动,长期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显著成效。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从制度上把水土保持工作列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制定完善的水土保持考核体制,将水土保持工作完成情况与政府工作考核评价直接挂钩,对强化水土流失防治、提高水土保持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4 水土流失防治方略
以助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为根本出发点,围绕长江中游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大九江的发展契机,根据“决战新工业、打造魅力城、加速一体化、率先奔小康”发展战略,以奋力建设“五大濂溪”为目标,立足实际,制定濂溪区水土保持总体布局。
立足濂溪区的实际,基于水土保持需求分析,按照规划目标,统筹全省水土保持规划、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九江市相关规划成果,综合分析全区水土流失现状、水土保持功能维护和提高、水保现状和发展趋势,按照新水土保持法“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方针,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根据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研究成果——《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提出全区预防、治理、监管总体方略和“倚庐襟江秀江南,三山三片库水蓝”水土流失防治总体战略布局[8]。
(1)预防。保护全区林草植被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加强水源地保护、封育保护和自然修复,全面预防水土流失。重点是南部倚山、北部滨江的地势,重点构建“襟江三山库水蓝”(三山——马祖山、天花井、南山;襟江——沿江保护带;库——南城水库、梅山水库等15座水库)预防保护区。
(2)治理。在全区范围的水土流失地区和贫困地区,开展以生态清洁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旅游型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并加强风蚀沙地、林下水土流失的综合整治。其中,工程措施要注意保证实施质量,植物措施要基于分区水土保持植物筛选。重点构建“三片”,即平原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区、丘陵保土生态维护区、城市人居环境维护区,全面推进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3)监管。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综合监管体系,探索并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水土保持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强化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加强科技支撑、技术应用与推广,提高信息化水平,提升综合监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