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在江户时期有田烧陶瓷产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2019-01-18刘雨

陶瓷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伊万陶瓷民族

刘雨

(景德镇陶瓷大学外国语学院,景德镇市,333403)

1 引言

日本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民族,被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约瑟夫•奈评价为“亚洲国家中潜在软实力资源最强的国家”①。另外,在历史发展上,日本不仅积极吸收他民族文化,更能在吸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和式文化。在日本,陶艺既作为传统工艺美术,是传统文化和物质实体的完美结合,又是一门重要的经济产业,做到了实用和审美的升华合一。那么,传统文化的加入在日本陶瓷产业发展中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故本文选取日本江户时期(1603-1868)有田烧的发展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介绍和分析日本传统文化在有田烧陶瓷产业创作、生产中的运用和体现,进而探讨传统文化和陶瓷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2 有田烧陶瓷产业的发展状况

日本陶瓷的代名词——有田烧,始于1616 年日本首次在九州有田地区发现瓷土并制瓷成功,有田烧主要包括伊万里烧、柿右卫门烧和锅岛烧三大系别。另外,金澜手也是日本有田烧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制作风格。在江户时代,有田烧不仅作为外销瓷大量销往欧洲地区,也为本国贵族阶级和平民提供了新的生活和审美用具。

1616 年,在李参平制瓷成功的基础上,有田地区制窑产业迅速发展,在当时造成因烧柴滥伐树木的现象,以致到1637 年佐贺藩藩主为了保护山林而裁掉了大量陶工,在此之前有田地区主要是生产陶器,借此机会有田地区确立了以瓷器为主的生产体制。因日本皇室贵族对中国当时明朝景德镇陶瓷和中国文化的喜爱,有田烧在烧制初期主要是模仿景德镇的青花瓷,形成伊万里烧风格。而且在有田制瓷成功以前,日本皇室贵族主要是从中国进口陶瓷把玩赏用,故有田地区当时锅岛藩藩主便以此为契机,在有田地区仿中国官窑生产模式,烧制创建锅岛烧,专为皇室和贵族所制。锅岛烧产品不外流,也不参加十七世纪有田地区轰轰烈烈的外销活动,完全依靠当地政府资助进行运营,于1688 至1703 年形成鼎盛时期。在民用上,有田烧承担了国内制瓷生产的主要产量。伊万里烧稍加装饰即受大众喜爱,价格也相对便宜;柿右卫门和金澜手制作优美精致,满足了武士文人群体对陶瓷的需求。有田烧的外销起于十七世纪中期,在中国景德镇陶瓷因朝代更替社会动乱无法满足欧洲对陶瓷的需求产量,日本伊万里烧制作技艺逐渐得到发展的背景下,荷兰东印度公司发现日本有田烧可以作为代替中国景德镇陶瓷的合作对象,从1650 年起,有田烧开始外销欧洲地区,一时间名声四起。日本销往欧洲的瓷器可以统分为三个渐进发展的风格类别:伊万里烧、柿右卫门彩绘和金澜手。伊万里烧,主要是模仿景德镇陶瓷,代替景德镇陶瓷在欧洲市场中的交易角色;七十年代柿右卫门彩绘瓷的兴起,为有田烧短时间内适应外销生产打下了基础;至九十年代出现金澜手风格瓷器,更加符合欧洲当时洛可可艺术风尚的审美,受到欧洲皇室贵族的喜爱。虽然这三种创作风格都或多或少受到中国陶瓷的影响,但是经过有田烧工匠的烧制后,却完全不同于原本瓷味风格,塑造出日本和式风格之气质。根据陈水源在《日本传统陶艺》一书中的记载,1659 年,伊万里烧接荷兰东印度公司56900 个订货单,开启日本外销瓷之路,迄至十八世纪中叶,前后一百多年间,畅销全球主要市场。

3 传统文化在有田烧陶瓷产业发展中的运用

3.1 装饰与器物的文化碰撞

陶瓷作为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反映不同时期创作和使用民族的装饰文化。接触一件陶瓷作品,首先作用于我们的也是它的颜色、构图、图案等外在形式,我们可以具体结合有田烧的器物本身来分析传统文化在其陶瓷产业中的运用情况。

在色彩上,染付是伊万里时期的重要创作品种,即我们国家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而之所以伊万里烧制染付,一是因为在日本有田烧外销欧洲之前,景德镇的青花瓷是外销欧洲的主要品种,日本需要做出相似的瓷器以满足西洋人的需求,二则是出于日本对景德镇青花的喜爱。柿右卫门烧最大的特色就是它乳白色的底色,再结合红色、绿色、黄色等鲜艳颜色的使用,形成日本特色的“赤绘”艺术。金澜手是在伊万里烧和柿右卫门烧的基础上,在彩绘瓷上施以金粉和金彩,颜色更加华贵绚烂,迎合欧洲当时洛可可审美风气的同时,也符合日本人审美文化中的“华丽”。色锅岛是锅岛烧的代表品种,通常以红、黄、青三色配调,颜色鲜艳冷静。在彩绘瓷上,红、青、黄三色的使用比较频繁,一方面在于日本人描绘的题材偏于动植物写实,另一方面源于日本人对亮丽颜色的喜爱。

在取材上,有田烧受到到中国陶瓷和绘画技艺的影响,取材多为花卉、梅兰松竹等植物题材,但是有田烧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日式禅宗的物哀幽深或者说表现出了一种“情绪”意味。比如秋草纹在日本彩绘画面上给人的感觉是在随着秋风摇曳,这种凄凉的基调使得古伊万里烧的彩绘有一种雅致之美,呈现出一种“让人们在孤寂中品尝这股涩味”的日本美学。陈昊武在评价古伊万里烧选材装饰上也说到,“在伊万里彩绘的装饰题材上,日本岛国的风土人情深深地渗透其中,表现的是一种孤悬于大陆外的悲凉海岛文化和自我愉悦的雅致文化情趣”。②

在构图上,较景德镇陶瓷的对称和谐美,有田里烧更多呈现的是“非对称构图方式。比如说在为日本皇室贵族特制的锅岛烧中,我们会发现留传至今的盘、瓶、罐等造型各异的器物上,构图大多是以日本生植物为主的非对称形式。非对称的构图方式在用于外销和内用的有田烧中也很常见。非对称的构图方式增添了有田烧的灵动气质,是日本民族审美艺术元素之一,在日本的建筑、微型盆栽上,我们均可以感受到日本对于非对称结构的运用。

3.2 艺术与生活的结合

日本是一个爱陶的国家,陶瓷文化艺术在日本民众生活中非常的普遍,人们喜爱陶瓷制品,并且把它们广泛的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做到了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在日本,有两项生活活动和陶瓷艺术联系非常紧密——茶道和饮食。比如永乐保全在19 世纪中期制作的金襕手瓷器——五只一组的煎茶茶碗,大红为底,金色作花朵图案和勾边,釉上红彩描金,釉下蓝彩,这种设计的茶碗在当时饮茶的风尚中非常盛行。再比如锅岛烧中牡丹花纹饰盘子上三分之一面积的留白,是用来放置食物的,可以想象精致食物与瓷器纹饰的完美结合。

有田烧之所以能够表现日本的茶道文化,这是因为江户时代,平和的社会环境给予了茶文化的快速发展,日本武士、文人、僧侣等不光品茶,更要求品茶工具即陶瓷的精神契合。日本人不仅仅是喝茶,更是通过喝茶品尝人生、追求禅意。因为茶最先是日本的僧侣由中国带入日本,也是僧侣把茶文化在日本发扬光大,所以日本的茶文化和禅宗文化又紧密相连。李砚祖先生对日本禅、茶、陶瓷三者的关系做了一个非常经典的评价:一是在在茶道过程中,陶艺的禅化形成与整个人、物、环境共存共建的类禅气氛,成为人进入预定境界的工具和辅助手段;二是陶瓷本身在造型、机理、品质、装饰等形体上与禅性的同构。③从这段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茶、禅、陶瓷相互连结彼此成就的关系。另外,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微小细节的民族,他们喜爱小的、精致的文化,他们注重生活的仪式感、美的感受。所以在日常饮食上,他们赋予所用器具更多的“文化情感”,他们不仅要求陶器作为食物用具上的实用性,更要求它有对于生活美的提升。

3.3 工艺技艺精神的表达

有田烧从1616 年第一次制瓷成功开始,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时间里,不仅有专门供给皇室贵族的锅岛烧,还做到了远销欧洲,可见其产业高端的发展水平和品质。有田烧虽然产量在当时算是比较大的,但是在江户时代完全是依靠手工制作完成。我们观察有田烧可以发现,它从伊万里烧到彩绘再到金澜手和锅岛烧,是在逐步渐进地,并且在有田烧的每一个陶瓷品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制作手法的精致和日本文化的精神感染,感叹这背后制作陶工一丝不苟的工艺态度和纯熟精练的技艺。在今天,第14 代酒井田柿右卫门传人入选“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保护者”中的“个项认定”,柿右卫门制陶技术保存会和色锅岛今右卫门技术保存会入选“持有团体认证”。能够入选保护者的都是身怀绝技且造诣深厚的匠人,可见有田烧中这些陶瓷匠人背后几十年几百年如一日的钻研和守业。有田烧可以说正是日本“工匠精神”的物质证明和记录者。

而日本的等级观念、民族性格是日本“工匠精神”成长的肥沃土壤。日本是一个等级制度观念非常浓厚的国家,对每个阶层都有严格的划分,比如农民世世代代只可以种地,商人只可以经商不能从事农业生产,甚至是贱民,从一出生就不可更改。但是,日本每个阶层的人都安于自己所处的位置,如《菊与刀》在第三章“各得其所、各自安分”开篇中便说道的,“日本人对秩序、等级制的信赖,与我们对自由平等的信仰有如南北两极”。所以在此基础上,我们不难理解在江户时代,工匠视自己的职业为神业,一心一意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以在本领域做出贡献为殊荣,逐渐形成日本民族追求美、追求极致、守业爱业的工匠精神。

4 传统文化对有田烧陶瓷产业的促进作用分析

4.1 器物表现上:丰富陶瓷创作的表现性

有田烧在十七至十八世纪的产业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有田烧的器物表现上,传统文化给予了有田烧创作的灵感和素材,丰富了有田烧的配色、纹饰、造型、表现风格,让有田烧在器物制作上有了更多的表现性。比如说从染付走向彩绘这一步,是日式色彩和纹饰的新组合,由此创制的柿右卫门烧成为有田烧的重要系别,在后世也被誉为日本制瓷史上三大重要事件之一,柿右卫门烧用色的丰富是本国制瓷产业的一大进步,也帮助日本的陶瓷产业更好的适应了国际市场。柿右卫门烧对于当时有田烧的发展来说,就是一种创新,它让有田烧陶瓷产业有了更多的器物形式和类别,更多的文化表现空间,延展了有田烧陶瓷产业的多样性。而且,我们还可以发现,有田烧在陶瓷创作上一直在积极从他国吸取优秀文化因素。但是,有田烧在借鉴中国乃至欧洲的装饰文化和审美文化时,做到了吸收消化,而不是一味的去模仿去复制。有田烧在文化运用上,可以说它做的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能够化为己用,在吸收的基础上以本国传统文化为基底,经过有田烧工匠之手,总能最终形成独特的日式装饰文化。从初期模仿景德镇陶瓷的伊万里烧开始,日本都没有放弃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使用,在模仿青色为主的景德镇克拉克瓷基础上,日本出现了红色为主的“芙蓉手”,红色的加入让我们在观看有田烧的时候,视觉上的新鲜感和我们大脑中对日本民族文化的“记忆”告诉我们这就是日本做出来的陶瓷。所以,在陶瓷产业的发展上,我们一要学会运用我们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让它帮助我们更好的创作,满足人们的文化诉求;二不能局限于仅仅在民族传统文化中找突破,要学会从别的国家民族文化中吸收,毕竟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是高束楼台,传统文化是动态中发展着的。

总之,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根之所在,任何一个国家产业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传统文化独立于世,特别是陶瓷这种具有工艺美术性质的产业,传统文化能够给予其无限的创作素材,增加陶瓷产业的多样性和表现性。

4.2 文化意义上:丰富器物内在的精神

有田烧通过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完成实用和审美的组合创造,让有田烧成为“文化”的产物,有着文化所带来的精神意义美。首先,陶瓷作为人创造性的造物,它集中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的创造者的文化素质和智慧,它是人类历史生活的见证,是民族文化发展变迁的记录。有田烧从最初瓷身一无所有的白瓷,逐步融入线条纹饰、色彩设计、人物花卉等,让器物本身外在面貌更加丰富饱满,也成为当时日本民众生活文化审美的综合表现。所以,有田烧产生了文化意义上的第一个层次,以物质实体记录了日本民族在江户时期的生活审美、技艺水平,它集历史性、民族性、文化性于一体。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在有田烧的运用中形成有田烧的第二个世界——与物质相对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摸不着、看不见,而你的思想却可以入内,得到美的慰藉和休息。传统文化借助有田烧构筑了一个精神的审美世界。比如有田烧的茶具,由物入境,禅茶一味,传统文化借此丰富了有田烧内在的精神属性。精神文化之于陶瓷就相当于灵魂之于人,一个人没有了内在精神,就是一具行尸走肉毫无生趣,一件陶瓷没有了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就只是没有意义的瓷土。在第三个层次上,是有田烧工匠手工制作注入其中的“工匠精神”,手工制作和精炼的制作技艺让有田烧不再只是一件生活器具,仿佛因此有了“灵魂”和更多探究而言不明的意味。

在日本国内,日本民族传统的生活审美表现在日常生活上,他们用有田烧来吃饭、储物,又不希望它只是一件没有灵魂没有生气的冰冷的石头,希望它是“美”的,所以传统文化在有田烧上的运用,正好填补了日本民众精神审美需求的缺口。在国际市场上,有田烧特有的文化属性满足了欧洲对东方文明的好奇心,西洋人通过有田烧感受东方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形成有田烧在陶瓷市场上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4.3 社会习俗上:促进民族产业的发展

饮食和品茶作为日本民族不可缺少的两项日常活动,又由于日本民族独特的生活审美情结,他们力求做到生活活动和心灵审美的结合,让日常的生活融入艺术美、文化美、内涵美,让人们能感受出一种“意味”来。这种带有文化性、艺术美的氛围营造,不是凭空说有就有的,它需要借助物质实体即陶瓷来表现,那么这个陶瓷器物上就带有了相对应的文化属性,最终形成日本两项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和民族文化——饮食文化和茶文化,而它们与陶瓷密切相关。在日本,饮食文化早在日本室町年代(1338-1573)就已出现,日本这时期在上流社会中讲究餐具单人使用,不同的菜肴要用不同的器皿装盘摆放,这些器皿还需“合适”菜肴。到了江户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宴饮筵席活动的盛行,这时期日本用餐礼仪更加正式且复杂,对餐具的要求更高,再加上有田制瓷的成功,餐具材料转向陶瓷制品,更发展成为一种艺术需求。在茶文化上,从很多资料文献上我们都可以得知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深远,日本从皇室贵族到武士文人僧侣,皆痴迷于中国茶道文化,在日本国内带起热烈而持久的品茶风气。在日本人的茶道活动中,日本人格外讲究茶道具之间的色彩、造型、质地的搭配,茶具之于茶道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同的茶具风格能表现不同的茶文化,从茶具的使用中能够反映使用者的审美文化和精神境界。伊万里烧烧制之初,因当时日本茶道人士的需求,生产陶瓷就与诸多茶具息息相关。至1688-1703 年间,有田烧主要器种有华丽绚烂之彩绘,金襕手之缸、盖及茶碗等,大多为茶道人士酒席上器盘使用。 前面提到的金澜手茶具,它所营造出来的富丽堂皇的气质,正是符合了当时在文人群体中非常流行的“风流”风尚。从以上可以看出,有田烧的生产源自日本民众的需求,又服务于其需求。

日本民族独特的生活审美和传统习俗的形成和发展,成为有田烧陶瓷产业发展的沃土,一方面,它影响有田烧的生产设计,为有田烧提供产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让有田烧陶瓷产业在国内有了坚实的使用群体,拥有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市场需求,以致做大做强做优走向世界。

4.4 国际视野上:多元文化的融合

十七世纪,日本还处于封建社会,而在欧洲资本主义普遍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日本却借助有田烧外销实现了作为“落后”国家对“先进”地区的经济输入。总结来说,有田烧的大量外销得益于三点,一是新航路的开辟后,欧洲国家对东方文明的好奇和渴求;二是中国因内乱和闭关锁国政策中断陶瓷外销;三自然是有田烧陶瓷产业在发展中自身的努力,除了技术水平的精进,有田烧在陶瓷创作中做到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对外文化吸收创新的运用。首先,日本善于本民族文化的使用,他们不单单是将伊万里烧和柿右卫门烧作为生活用具制作,更注重日本传统文化在陶瓷上的使用,无论是颜色的搭配使用,还是图案的描绘,都带给欧洲人一种新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体验。其次,有田烧为了成功打入欧洲市场,积极学习吸收中国景德镇陶瓷中的文化元素;在之后的外销活动中,不断学习和了解欧洲人的审美倾向和生活习惯,发展彩绘陶瓷产业,制作欧洲人生活用的咖啡杯、酒具,以易于欧洲人的接受和喜爱。从有田烧吸纳中国和欧洲的文化审美来说,这是三方不同文化的相遇和交流,日本取这三种不同的文化融于小小的陶瓷上,三方人民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熟悉的民族文明,还有别的文化的加入所引起的异国情调美,迎合欧洲人的审美需求下,又满足欧洲人对东方文明的好奇心,这帮助有田烧成功赢得了欧洲的陶瓷市场。④

从有田烧的外销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在陶瓷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能闭关锁国,要了解和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借助他民族优秀文化用于自家陶瓷生产上,这利于他文化民族人民的接受。另一方面要坚持自身陶瓷传统文化的特色,以“软实力”促经济发展,以国家传统文化魅力吸引他国民众的目光。从这点出发,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本民族传统文化对于他国家人民来说,一定程度上就是除了品质之外最具有竞争力的优势。

5 结语

从江户时代有田烧的产业发展可以发现,一方面,日本民族在陶瓷生产中积极使用本民族文化,并能够在学习和吸收别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做到多元文化的融合创新。传统文化为有田烧创作生产提供了素材灵感和文化支撑,这成功帮助有田烧在十七世纪成为日本外销瓷的代表,促进了有田地区制瓷产业的繁荣。另一方面,日本传统文化和陶瓷产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日本人的传统文化和社会风俗形成人人爱陶用陶的传统,这为陶瓷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陶瓷产品承载的传统文化又传递给每一个使用它的人,这在日本国家内部、民族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往复。这对于我国陶瓷产业发展也是十分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注释

①约瑟夫•奈(美)著,马娟娟译.软实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第113 页.

②陈昊武,吴泽璇.浅谈日本伊万里彩绘外销瓷的审美情趣[J].美术大观,2018(7):73.

③李砚祖.现代艺术的娇子:陶艺随想录[J].文艺研究,1990(3),第128 页.

④陈水源.日本传统陶艺[M].台北市:史博馆,2006,第420 页.

猜你喜欢

伊万陶瓷民族
我们的民族
书评:《独一无二的伊万》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伊万卡的新角色:“第一女儿”还是另一个“第一夫人”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语法转换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