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湖地区水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时空分布*

2019-01-18郭建茂白玛仁增梁卫敏申双和江晓东

中国农业气象 2019年1期
关键词:开花期中稻日数

郭建茂,白玛仁增,梁卫敏,申双和,3,江晓东



两湖地区水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时空分布*

郭建茂1,2,白玛仁增1,梁卫敏1,申双和1,3,江晓东1,2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南京 210044;2.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4;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 210044)

根据两湖地区(湖北省和湖南省)34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和早、中稻各28个农业气象站1981−2011年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线性回归法、ArcGIS的反距离权重(IDW)空间分析功能,对两湖地区各省早、中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湖南省早稻高温热害日数和频次在21世纪00年代最多,20世纪60年代、2010−2017年次之,80年代最少;两省中稻高温热害日数和频次在70年代最多,60年代、21世纪00年代、2010−2017年次之,80年代最少。(2)早稻高温热害日数和频次高值区分布在鄂东南、湘南,低值区分布在鄂西南、湘西;中稻高温热害日数和频次的高值区分布在鄂东北、鄂东南、鄂西南、湘西、湘南,低值区分布在鄂西北、湘西。(3)各级别早、中稻高温热害在湖北、湖南两省的发生频数表现为轻度>中度>重度,且湖南省发生程度比湖北严重;两省均表现为中稻高温热害发生比早稻严重。

湖北;湖南;水稻高温热害;抽穗开花期;时空分布

根据有关研究[1−2],生长季节内温度每升高1℃,水稻单产将下降4%~10%,若结实期温度增加1~2℃,产量减少将达到10%~20%。当前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3−6],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水稻将面临更高的高温热害风险。已有研究显示,水稻抽穗开花期高温主要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7],且还会影响稻米的品质[8],因此,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水稻高温热害显得十分重要。

前人对高温热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温热害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9],高温热害气象指标和生理指标、品种的耐热性等[10]。近几年来对水稻高温热害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越来越多,沙修竹等[11]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杨炳玉等[12]研究了江西省水稻高温热害的发生规律;万素琴等[13]研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北省水稻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但以往对湖北省水稻高温热害时空分布的数据资料局限于2010年之前,且尚未见湖南省水稻高温热害的报道,两湖地区是华中地区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已有研究难以为该区域水稻高温热害防御和规避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本研究利用最新数据资料分别研究湖北、湖南省早、中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规律,进一步系统分析并总结两湖地区水稻高温热害时空分布规律,提出早、中稻高温热害重点发生时段和区域,以期为两湖地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依据,有利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选取湖北省16个气象站、湖南省18个气象站57a(1961−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包括最高、最低气温、平均气温,缺测数据采用5d滑动平均法进行插补,所选站点气象资料时间较长,地理位置均匀分布;选取两省早、中稻各28个农业气象站1981−2011年生育期观测资料,包括播种、出苗、移栽、返青、分蘖、拔节、孕穗、抽穗、乳熟和成熟的普遍期日期。气象资料和水稻生育期资料均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网。研究区内气象站点和农业气象站点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区气象站点和农业气象站点分布

1.2 研究时段

水稻最易受高温热害影响的时段为抽穗开花期,资料显示,开花期在抽穗后第2天出现,通常为7~10d,此间正值夏季高温频发时段,因此,将研究时段定为一般抽穗期前3d−后11d,共15d。两湖地区早稻抽穗开花期一般在6月中旬−7月上旬,中稻抽穗开花期一般在7月下旬−8月下旬,对生育期资料完整的站点,采用多年抽穗期的平均值作为当地的一般抽穗期;对于资料缺失的地区,参考文献[14],考虑地形、气候等有关因素,结合空间插值结果定义当地一般抽穗期,确定两湖地区各地的研究时段。所有站点的早稻、中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影响时段见表1。

表1 研究区早、中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影响时段(月.日)

1.3 高温热害等级指标

国内外学者对水稻高温热害指标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试验的限制条件差别,得到的高温热害指标也不一样。徐云碧等[15]认为抽穗后3d平均最高温度≥35℃是早稻结实率明显下降的临界指标;汤昌本等[16]研究认为,连续5d以上日最高温度≥35℃可作为早稻抽穗扬花期高温伤害及灌浆期高温逼熟指标;王志刚等[17]认为,水稻抽穗开花期日平均温度大于30℃或日最高气温大于35℃会造成结实率下降。本研究根据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把日平均气温≥30℃或日最高气温≥35℃连续3d及以上作为水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发生的基础指标,并将持续3d及以上的高温作为一次高温过程,参考前人研究[18],依据早、中稻抽穗开花期日平均气温(Tmean)≥30℃或日最高气温(Tmax)≥35℃连续日数将高温热害程度划分为3个等级,结果见表2。对于跨旬跨月的情况,也看作连续的日数来统计高温热害,如7月31−8月2日满足高温热害发生的条件,则统计为一次轻度高温热害。

表2 研究区早、中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等级指标

Note: Tmax is the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Tmean is the average daily temperature.

1.4 研究方法

气候倾向率可以定量表示气候要素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本研究用气候倾向率来分析两湖地区各省早、中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日数的年际变化趋势。运用ArcGIS工具中反距离权重插值(IDW)法进行空间插值,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将水稻高温热害日数和高温热害程度进行分级,采用ArcGIS分析手段,揭示两湖地区早、中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的分布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早中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的时间分布

2.1.1 高温热害日数

分别对湖北16个、湖南18个站点1961−2017年早、中稻抽穗开花期内日平均气温≥30℃或日最高气温≥35℃并持续3d及以上的高温热害过程进行提取,统计每年每次高温热害持续日数进行分析。由图2、图3可见,57a中,湖北早稻、湖南早稻、湖北中稻、湖南中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日数年际变化波动较大,但整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达到0.15(P<0.01)、0.18(P<0.01)、0.17(P<0.01)和0.29d·10a−1(P<0.05)。湖北省早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日数最多的年份为2005年,16个站点受高温热害的总日数达121d,平均每站高温热害日数为7.6d,其次是1961年(图2a);湖南省早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日数最多为186d(1961年),18个站点的平均高温日数为10.3d,其次是2006年(图2b);两省早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日数在21世纪00年代(2000s)最多,20世纪60年代(1960s)、2010−2017年次之,80年代最少(1980s)。

湖北省中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日数最多的年份为2013年,16个站点受高温热害的总日数达158d,平均每站高温热害日数达9.9d,其次为2016年(图3a);湖南省中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日数最多的年份也是2013年,18个站点总共受高温热害的日数达214d,平均每站有11.9d发生高温热害,其次为1966年(图3b);两省中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日数在1970s最多,1960s、2010−2017年次之,1980s最少。

图2 早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日数的年际变化(1961−2017年)

图3 中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日数的年际变化(1961−2017年)

2.1.2 高温热害频次

分别统计两省1961−2017年早、中稻抽穗开花期不同程度高温热害发生的频次,结果见图4和图5。统计显示,湖北省57a中有37a早稻抽穗开花期遭遇了高温热害(图4a),机率为64.9%,而湖南省有46a遭遇高温热害(图4b),机率为80.7%,可见湖南省早稻抽穗开花期遭遇高温热害的可能性更大。从高温热害典型年看,湖北省早稻高温热害发生最严重的是2005年,轻、中、重度高温热害分别为16、6、4次,全年总计26次,2005年同时也是研究期内轻度和重度高温热害频次均为最多的年份,而1961年为中度高温热害频次最多的年份,达7次;而湖南省早稻高温热害发生最严重的是1961年,轻、中、重度高温热害分别为14、7、9次,全年总计30次,1961年同时也是研究期内轻、中、重度高温热害频次最多的年份。总的来说,湖北、湖南省早稻总频次年际变化波动较大,两省早稻高温热害频次的高值区在2000s,1960s、2010−2017年较高,1980s最少,两省轻、中、重度高温热害频次与总频次的变化趋势较一致,其重度高温热害发生的年 份和频次都较少,轻度高温热害的频次远大于中度和重度。

由图5可知,研究期内中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除了湖北省有3a(1980、1982、1993年)未发生之外,其它年份两省每年都有发生。从高温热害典型年看,湖北省中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最严重的是2016年,轻、中、重度高温热害分别为7、10、9次,全年总计26次,轻、中、重度高温热害最严重的年份分别出现在1961年(为14次)、1966年(为12次)、2013年(为14次);湖南省中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最严重的是2010年,其轻、中、重度高温热害分别为9、11、10次,全年总计30次,轻、中、重度高温热害最严重年份分别出现在2004年(为19次)、1967年(为14次)、1966年(为17次)。总的来说,两省中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总频次年际变化波动较大,高温热害总频次的高值区在1970s,1960s、2000s、2010−2017年较高,1980s最少,两省轻、中、重度频次与总频次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重度、中度高温热害发生的年份和频次都较少,而轻度高温热害的频次远大于中度和重度。

图4 早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频次的年际变化(1961−2017年)

图5 中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频次的年际变化(1961−2017年)

2.2 早中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的空间分布

2.2.1 早稻高温热害日数

两湖地区57a来各省早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日数的空间分布如图6。由图可见,湖北省内呈现出从鄂东南向四周逐渐减小的趋势,而湖南省内呈现出从湘南向湘西减少的趋势。其中鄂西南的恩施、五峰、来凤,鄂中南的荆州,鄂东北的英山,湘西的吉首、芷江、通道和湘中的邵阳、武冈等地高温热害日数较少,研究期内高温热害日数集中在4~42d,年平均高温热害日数不到1d,两省高温热害日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鄂东南的嘉鱼、武汉、黄石湘南的郴州、衡阳等地,高温热害日数集中在144~213d,即每年至少有2.5d的高温热害日数,郴州高温热害日数达到两湖地区之最,高温热害日数达213d,年均3.7d。据统计,湖北省平均每站每年高温热害日数为1.2d,湖南省为1.3d,表明湖南比湖北省早稻高温热害日数略高。

图6 早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总日数的空间分布(1961−2017年)

2.2.2 中稻高温热害日数

由图7可知,1961−2017年两省中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日数高值区分布在鄂西南的巴东、鄂东南的黄石、鄂东北的麻城、湘南的衡阳、郴州、湘中的安化、双峰和湘西的沅陵,高温热害日数集中在256~360d,年平均高温热害日数超过4d,其中衡阳高温日数为360d,年均6.3d,为两湖地区最高,鄂西北的房县、老河口、枣阳、鄂西南的五峰、来凤、鄂中南的荆州、钟祥、天门和湘西的通道等地高温热害日较少,高温热害日数集中在13~142d,年均高温热害日数在2.5d以下,衡阳高温热害日数为360d,年均6.3d,为两湖地区最高。高温热害日数在湖北省内呈现鄂东北、鄂东南、鄂西南向鄂西北逐渐减少;湖南省内呈现湘南、湘中向四周逐渐减小的趋势。据统计,湖北省平均每站每年高温热害日数为2.9d,湖南省平均每站每年高温热害日数为3.9d,并且高温热害日数高值区大部分落在湖南省内,而低值区大部分落在湖北省内,表明湖南省中稻高温热害日数比湖北省更高。

图7 中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总日数的空间分布(1961−2017年)

猜你喜欢

开花期中稻日数
高寒草原针茅牧草花期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汉江上游汉中区域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1961—2016年汛期东天山北坡不同量级降水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近80年天津市雷暴日数变化特征研究
宜都市气候变化对中稻产量的影响
中稻广两优676“3414”肥效试验
2017年铜川市樱桃开花期推迟的温度分析
牡丹不同品种开花时间的差异性研究
种球冷处理时间对水培风信子性状的影响
ESSENTIAL NORMS OF PRODUCTS OF WEIGHTED COMPOSITION OPERATORS AND DIFFERENTIATION OPERATORS BETWEEN BANACH SPACES OF ANALYTIC FUN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