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香社会,需要纸质阅读,更需要实体书店

2019-01-18亦安冉丁云

现代苏州 2019年1期
关键词:新华书店纸质书店

记者|亦安冉 丁云

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家园。

苏州是文化底蕴丰厚的千年古城,自古就是崇文重教、人文荟萃之地。书香,是这座城市的独特香味。书店,是这座城市的别样风景。

本期,我们请来了三位大咖,给我们讲一讲他们心目中的纸质阅读,他们心目中的实体书店。

王稼句:书店应成为城市住宅区的标配

我从小跟着大人逛书店,等于在书店玩到大。观前街上的新华书店,那时还有一家在现在采芝斋的位置,店里有些昏暗,也是新华书店系统内的,那会儿没有私人书店。到了运动时,书店就没书了,后来新华书店搬到玄妙观的三清殿,也没什么书,直到批林批孔时,印了大批法家著作,也是古典文学。1977年的早春,大量外国文学出版,那时苏州人买书厉害,天没亮就在三清殿门口排起长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民营书店在苏州的大街小巷大量涌现,之后又销声匿迹、关门歇业。房租等原因让运营很艰难。有没有赚到?有,赚到了没卖出去的书。只有新华书店坚挺,它有教材教辅支撑。

近些年,书店的状况似乎又好起来了,书的品种应该讲也不是太多,但文化氛围比过去好多了,是好现象。2015年,苏州古旧书店转型把3楼、4楼辟成文化空间。它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力,好多苏州市民、读书人觉得接受不了。书店里肯定要有书,但你家书房也不会满满当当全是书,得有把椅子坐坐,所以要改,但要改造成苏州的城市书房,还有好多事要做。希望他们做得更好。

现在很多书店经常举行些活动,不断地吸引人。有些书要精读,有些书让别人来讲讲就行了,也是一种传播方式。

我现在仍去书店,买的不像从前那么多。一是家里没地方摆,二是很多出版社会寄给我。再者家里各式各样的书,特别是常见的工具型书也多了。我一直认为,书得派上用场。

但好书、稀缺的书,我还是要买的。前两天,蒋晖到我这儿来,说扬州广陵书社影印了《吴中文献小丛书》、《虞山丛刻》、《娄东杂志》这一批民国早年印排的册子。我不太用网络,就让他替我在网上定了。他中午走,晚饭后这一大箱子的书就送到我手里了。确实方便。

我是常去书店看看的,喜欢的当场买。读书人不能跟书没有联系。书店的状态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文化水平和市民素质。

我现在常去的几家像古旧书店、弘文书店、慢书房等。现在哪种题材、哪些作家,甚至装帧形式正流行,在书店都会有规模性的体现。比如前几年市场上出了大量小精装,就代表着当时的出版风气。一年中市场上大概会有10万多种图书出版,大部分你不需要,但偶尔会有你需要的,恰好就在书店看到了,这些书远比看报纸之类的感受要深切得多。

苏州现在对书店给予补贴、扶持,很好。另外我建议,新建设的、特别是上规模的居民住宅区,要辟专门的地方房租全免地提供给开书店,以配套用房的形式完全可以做到。书店的存在非常要紧。社区的图书阅览室或图书馆分馆当然也不错,借书便利,但是书店还是有着另外一层意味的。

范小青:纸质阅读感觉上更像真正的阅读

一个人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像我这个年纪总觉得纸质阅读感觉上更像真正的阅读。现在的年轻人跟我们那个时代的成长环境不一样,除了在学校读书之外,接触更多的是电子产品。让他们读纸质的书,可能会感到头痛,我倒是觉得年轻人可以尝试一下纸质阅读,真正体会到了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的区别,也许就会对纸质阅读更认可一些。许多碎片化的阅读不会在大脑里留下太深的印象,静下心来,认真地捧着一本书阅读下去的话,会在脑子里形成很深的印象。

我们年轻时候是没有什么书可以读的,我上大学前读过的课外书真正加起来可能都没有十本,进了大学中文系之后,发现图书馆的书简直太多太多了!我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到图书馆阅览室抢占座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把中外的名著几乎读了个遍,那个时候正是思想开始成熟的时候,突然接受了那么多的文学营养,这跟我后来走上写作道路有很大的关系。

基本上我一年会完成几十本纸质书的阅读,以文学类为主,当然网络化时代,我现在购书一般都是网购,因为太方便了,实体书店也常常去做分享会或是别人书本的签售会。新的一年我打算多逛逛实体书店,在书店,所有的书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说不定就有意外的收获。

苏州以前的书店也不多,新华书店,古旧书店我去得比较多,到了书店就不限制自己,一排一排地看过去,看到好的就买,一不小心就会书选得多了,太重了,不好带回去。我一年大概会花三五千元买书,以文学类的图书为主,还有一些带有知识性工具性的图书。

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苏州基本上就只有新华书店和古旧书店,后来我看着这些书店慢慢地规模缩小,开始加卖其他东西,再后来又规模扩大,然后各种小书店开始出现,前些年,小书店几乎就消失,好在近几年推广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城市,书店又开始回温,实体书店这两年好转一些了。

书店在苏州的搭配是非常好的,国营的有新华书店外来的有诚品书店,大街小巷里还有很多民营小书店开在民众中间,可以说实体书店在苏州的布局是非常了不起的,到苏州来,能从不同层次的书店感受到苏州的文化。

记得当时要为省作协和省台办写台商的报告文学集,我选择了诚品书店,诚品最终能够落户苏州,离不开我们苏州对这个事情的重视,我们苏州把金鸡湖边号称“皇冠上的明珠”的那块最好的位置给了诚品书店,这也是我们苏州历来崇文重教的延伸。

那些不太大,开在老街小巷里的书店,我觉得特别地有苏州味道,大家都知道苏州的文化氛围是非常浓厚的,大街小巷里都藏着文化,这些不大的小书店,风格非常突出,更丰富了苏州的文化。不过我知道,做实体书店有相当大的经济压力,单纯靠卖书压力是很大的,怎么样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阅读这种行为?有些书店,经常做一些小的活动,虽然每次活动人不多,但就像在寒冬里埋下了一粒粒种子,总会在春天里生根发芽。我觉得全社会应该鼓励这样的书店,鼓励这样一些活动。

朱永新:保护书店就是保护城市的精神家园

我说过,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一个国家的发展取决于全民的精神认知能力,全民阅读的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素质。

随着时代经济意识的急剧膨胀,拜金主义、拜物主义俨然已成潮流,精神的纯粹性逐渐边缘化,唯经济意识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伤害着人性,应对之最主要的良方,就是高品位的书籍阅读。

虽然我有着许多的职务与头衔,但是“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这个身份有些特殊,也让我格外看重。无论是工作繁忙,还是出差在外,每天早晨5:30开始的阅读写作,和每段旅途中必须携带阅读的各种书籍,都是雷打不动的。为阅读代言,当然还要推己及人。这些年来,我一直没有停止过阅读推广。

就我个人而言,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的确也是相辅相成的。纸质阅读仍然是我阅读的最重要的主体部分。每天早晨和晚上,都会有一个小时以上的纸质阅读时间。最近几年我自己制定了一个“经典重读”计划,先后读完了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蒙台梭利、杜威的主要著作。除了经典图书的阅读之外,重要报刊也是我阅读的一大内容。报刊的阅读我主要利用上下班和出差的途中进行。我的汽车是一个流动的阅览室,每天在汽车上的主要任务是翻阅当天和近日的报纸。读这些报刊虽然花费不少时间,但是能够从中发现不少研究线索与素材,对我的参政议政和学术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实,数字阅读也好,纸质阅读也罢,通过什么载体阅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什么以及如何阅读,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载体与阅读方式。

我一直在强调书店是一个城市的文化风景线,也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家园,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书店,这个城市一定是没有文化的城市,一定是个非常庸俗的城市,所以保护书店就是保护文化,就是保护城市的精神家园。

目前实体书店最大的问题就是,在网络书店的冲击下竞争无序,成为网络书店的一个样板店、一个展示厅,网络书店大量的折扣价本来是不合理的,新书动不动就打六折、五折,这个在国外是绝对不允许的。

我觉得三个方面来保护实体书店,第一免税;第二规范书价的无序竞争;第三是新书先在实体书店上市,然后再到网络上市。减免税当然是针对所有书店。现在国营书店是不缴增值税的,民营书店还得缴,应该一视同仁。因为国营书店,尤其是新华书店,拥有好的资源、好的渠道,在城市当中最好的地段,还不用交房租,而民营书店往往都是租房子,经济压力大。

政府相关部门如何加强相关的服务与支持,帮助民营书店得到更好的发展,是推动全民阅读中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这些书店一旦生机勃勃,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也就成为了百花齐放的精神花园。

猜你喜欢

新华书店纸质书店
实体书店稳中求索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布达拉宫纸质文物修复——以佛经公文为例
回不去的书店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最美书店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在书店
准备新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