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东大书店,让阅读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2019-01-18蒋安琪
记者|蒋安琪
纵观整个苏城,能在轨交站的某个小商铺或是小角落里看到个把书店已经不足为奇。然而,面积能有900多平的,实属少见。相城区的元和东大书店算一家。
元和东大书店成立于2005年,几经搬迁后来到了现在的位置:轨交二号线阳澄湖中路站二楼。
暖橘色的灯光,简单大方的落地书柜,低调雅致的文艺范儿布置,书籍陈列和摆放繁而不乱,书本的油墨香味扑面而来,这是元和东大书店给人的最初印象。按图书种类划分空间,不论逛到哪片区域,随手翻阅中就能找到合适自己的书,每个区域都设有读书座位,让人可以定下心来安安静静看会儿书。治愈系的阅读氛围,呆上一整天也不会觉得腻。
为读者服务是书店的本分
目前店内经营社科、经管、文学、少儿等各类图书,品种超过四万个,兼营学习用品,并为读者提供免费画展场地。十多年来,书店始终以“把读者当朋友”的理念与读者相处,主动与读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不断调整书店经营的图书结构。
从2005年的一家90多平米的书店开始,随着读者群的逐渐扩大和图书品类、数量的不断扩充,每隔几年,书店都会搬一次家。唐国良,元和东大书店的创始人说:“每次搬迁都考虑着要大一点,再大一点”,为读者提供更宽敞的阅读空间,让读者在实体书店里更舒适地享受阅读。
谈到为何会把书店搬迁到阳澄湖中路站,唐国良说:“我们上一个店址也在附近,恰好当时这里的租金也比较合适,省下的租金还能用于其他读者服务上。”另外,阳澄湖中路轨交站位于元和街道片区的中心,是首个地面轨交站,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读者到店。几年下来,也为元和东大书店带来了相当可观的人流量。
“作为一家辐射周边大众的平民书店,专业领域的图书在这里受众面比较窄。”唐国良说,“因此在图书选择上,我们一直主推文学、社科类的大众读物以及少儿读物。”大人和小孩可以结伴来到书店,并且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本书。在温馨惬意的氛围里,大手牵着小手,相互影响,培养各自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除了“大众”这一项选书标准,唐国良还会根据读者群的日常交流,了解他们最近的阅读兴趣,做不同主题的图书推荐。
“不光到店的读者,我们的店员也都很爱看书。”从场地选择、空间布置、图书推荐,再到人员配置,所有的用心都是为了搭建一个良好的实体阅读平台,更好地服务读者。
乡镇书店有自己的情怀
“让乡村的读者离书店更近一点。”这是元和东大书店一直在推广的事业。
唐国良说,自己就出身农村,深知在乡镇想要阅读和购书的不便。回忆童年,最开心的事就是到镇上供销社买小人书。在物质贫乏的年代,这比吃到水果糖还令人心花怒放。
“在乡镇,还是有很多渴望阅读的人的,这些都是书店的潜在读者。”为了培养这群人的阅读习惯,近几年,元和东大书店逐步把社科类图书实行免费借阅,让潜在读者回归读者群。目前,可供免费借阅的图书已有4000多册,每年还会做更新和调整,吸收的读者数量也逐年上升,越来越多周边乡镇的读者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书香的魅力和文化的魅力。
把书店开在城市边缘的乡镇上,为周边提供文化阅读的空间,在潜移默化中用阅读反哺乡镇,带着这样的情怀,元和东大书店走过了十四年。谈及东大书店下一步的经营规划,唐国良说:“元和店成立以后,周边读者群的增加是非常明显的,在其他乡镇上也开有分店。今后书店的定位和发展,也会建立在现有读者群的基础上进行,我们希望真正做到让东大成为读者自己的书房。”
打造综合性的生活空间
当然,经营书店不能光靠情怀还要有决心:满足日益变化的读者需求,提供增值服务,整合资源优势,丰富读者体验。
“现在网络上可以直接买书送到家,还有很多电子书、手机App、Kindle等阅读神器,随时随地都可以看书,还去书店干嘛呢?” 这是大部分人关于阅读的现状。
唐国良说,“每个人的需求和感受都不同,对我个人而言,纸质书的厚重和油墨香就很吸引我。”作为一个书店的经营者,他认为书店给读者提供的空间是有文化氛围的,是能让读者沉浸阅读的场所。
“书店的氛围不可替代。当一位读者随时走进一家书店,选择了一本喜欢的书,此时书店就可以提供让读者坐下来安静阅读的空间,哪怕就是一杯咖啡的时间,这也能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只有到实体书店,亲自筛选拿到书,然后打开扉页,这样的邂逅才有莫大的趣味性。
电子读物能让读者快速获取想要的知识,实体书店给读者以体验和交流。唐国良始终认为,他们的发展轨迹是两条并行线。
在唐国良看来,自己的书店就是一个城市里的文化知识集散地。读者分享会给拥有相同文化爱好的读者,提供了面对面交流、分享的平台。专业作家、业内大咖定期在这里开展系列讲座,与读者们探讨中国古典名著与传统文化,诗歌与现代文化……各种线下活动丰富了读者对阅读的理解,在东大书店这个空间里,人与人之间有了交集,有了联系,阅读因此成为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