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息肉内镜下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的探讨
2019-01-17胡学军徐威邱全兴汤瑜钟晓锋
胡学军 徐威 邱全兴 汤瑜 钟晓锋
[摘要] 目的 探究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今后的临床诊治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 方法 方便选择2017年1—12月间在该院实施内镜下治疗的60例胃肠息肉住院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并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观察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该实验60例胃肠息肉患者中,一次性切除的有57例(95.00%),分次切除的有3例(5.00%);随访期间,有4例患者息肉复发,其复发率为6.67%;胃息肉患者未见并发症,而大肠息肉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共有5例,均为出血,其并发症发生率为8.33%;针对出血患者临床给予针对性的处理,其中1例患者通过热活检钳电凝的方式止血;1例患者通过喷洒止血药物的方式止血;1例患者由于出血量较大,采用热活检钳电凝止血的同时,静脉输血,并使用止血钳止血。 结论 针对胃肠息肉患者,临床实行内镜下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息肉患者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可作为临床理想治疗手段予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胃肠息肉;内镜下治疗;治疗效果;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9)11(c)-004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complications of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polyps, an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and reliable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tur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polyps who were convenient selection treated by endoscop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followed up for one year.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complications of all patients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Results Among the 60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polyps, 57 cases(95.00%) were resected at one time and 3 cases(5.00%) were resected at different times.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4 patients had polyps recurrence,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6.67%. There were no complications in gastrointestinal polyps, while 5 patients had complication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8.33%. For hemorrhagic patients, specific treatment was given. One patient stopped bleeding by electrocoagulation with thermobiopsy forceps; one patient stopped bleeding by spraying hemostatic drugs; one patient stopped bleeding by electrocoagulation with thermobiopsy forceps because of the large amount of bleeding. Meanwhile, venous blood transfusion and hemostasis forceps were used to stop bleeding.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polyps, endoscopic treatment is effectiv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polyps, high safety, can be used as an ideal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Gastrointestinal polyps; Endoscopic treatment; Therapeutic effect; Complications
近年来,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胃肠息肉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胃肠息肉主要是指胃肠粘膜隆起局限性增生凸起腹腔内部,继而所形成的过度性生长组织,在组织结构、生物学特征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1]。由于胃肠息肉具有癌变性,故而临床常常采用手术方式将息肉切除,以此避免胃肠息肉发生癌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据相关资料显示[2]:胃肠息肉因病理類型的不同,其癌变率亦不相同,癌变率大约在1.6%~20%之间。传统的临床治疗手段便是外科剖腹手术治疗,然而该种手术方法具有较高的创伤性,不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同时风险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加深患者疼痛,预后改善效果欠佳。现阶段,伴随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内镜技术愈发完善,因其损伤小、费用低等优点逐渐被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所接受。故该次实验尝试对该院2017年1—12月间收集到的60例行内镜下治疗的胃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究该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对象为方便选取在该院进行内镜下治疗的胃肠息肉患者60例。其中男性病例32例,女性病例28例,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为(43.59±3.14)岁,患病类型:肠息肉患者34例,共64枚息肉,包括20个胃窦,11个胃体,15个胃底,10个幽门,8个贲门;胃息肉患者26例,共50枚息肉,包括17个胃窦,8个胃体,12个胃底,9个幽门,4个贲门;胃息肉大小:息肉直径小于0.5 cm 22例,息肉直径处于0.5~1 cm间24例,息肉直径处于1~2 cm间15例以及息肉直径大于2 cm 3例;大肠息肉大小:息肉直径小于0.5 cm 15例,息肉直径处于0.5~1 cm间17例,息肉直径处于1~2 cm间14例以及息肉直径大于2 cm 4例;胃息肉形态:Ⅰ型较为平滑,但无法对其边界进行明确:27例;Ⅱ型息肉边界较为明显:12例;Ⅲ型息肉不仅较小,且成亚蒂:11例以及Ⅳ型明显可见息肉蒂部:14例;大肠息肉形态:Ⅰ型较为平滑,但无法对其边界进行明确:20例;Ⅱ型息肉边界较为明显:17例;Ⅲ型息肉不仅较小,且成亚蒂:8例以及Ⅳ型明显可见息肉蒂部:5例;病理类型:经胃镜检查发现:25例腺瘤型息肉、19例炎性息肉以及20例增生型息肉;经肠镜检查发现:22例腺瘤型息肉、15例炎性息肉以及13例增生型息肉。
纳入标准:符合相关诊断标准,且经胃镜、肠镜以及病理学检查确诊;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征得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
排除标准:伴有凝血功能严重障碍患者;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曾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精神疾病类患者。
1.2 方法
1.2.1 术前準备 手术开始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例如心电图、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B超等。针对实施肠镜患者,应叮嘱其肠镜前3 d饮食以少渣或者无渣为主,检查前6 h使用复方聚乙二醇进行清肠,共计4袋,每袋应加入1 000 mL水;针对直肠息肉患者,应注意清洁灌肠。
1.2.2 治疗方法 通过肠镜和胃镜仔细探查患者胃肠,对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以及所处位置等情况进行详细确定,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状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手术方法,注意手术时应本着先电凝或APC摘除小息肉、再圈套电凝电切摘除大息肉以及先低位后高位的治疗原则。针对胃肠息肉的患者的内镜下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PC凝固术:该种手术方法常见于微小的扁平息肉治疗中,靠近息肉后电凝,例如直径小于0.5 cm的息肉;热钳电灼术:该术式常常也被用于微小的扁平息肉治疗中,主要是使用热钳夹起息肉后电凝;内镜粘膜切除术:在无蒂小型、大型息肉和宽基者的治疗中更为常见;高频电圈套摘除术:多见于治疗基底部或者细蒂极小的息肉中,例如直径大于0.5 cm的息肉,可通过圈套器直接将息肉套扎,随后给予高频电切除,结合水针和尼龙绳等物进行全面、细致的治疗。
1.2.3 术后处理 手术完成后的12 h,应嘱咐患者禁食,注意卧床休息,术后前3 d以半流食为主,半个月可食用软食。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尤其是大便潜血、血红蛋白指标和腹部疼痛等情况,如果发现患者出现溃疡,应及时使用相关药物治疗,例如抑酸药物和粘膜保护剂,治疗时间以2周为宜,以此避免患者出现穿孔和出血并发症,同时叮嘱患者减少剧烈运动;通过运用质子泵抑制剂和止血药来加快患者创面的愈合速度,而对于特大息肉创面,手术完成后应注意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记录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探究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并发症主要考察指标包括出血和穿孔,其中出血以便血和黑便为主要的临床表现,而穿孔多是由于术中或者术后患者伴有明显腹痛,经过腹部平片检查有明显的游离气体。
1.4 统计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x±s)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该实验60例胃肠息肉患者中,57例(95.00%)患者一次性切除,3例(5.00%)分次切除,分次原因在于多发息肉;在随访期间,有4例患者息肉复发,其复发率为6.67%,相对较低;胃息肉患者无并发症发生,而5例大肠息肉患者出现并发症,均为出血,其并发症发生率为8.33%,出血并发症的患者均是经过圈套器治疗的患者,其中1例患者通过热活检钳电凝的方式止血;1例患者通过喷洒止血药物的方式止血,该止血药物是按照1:10 000肾上腺素溶液的比例混合;1例患者由于出血量较大,采用热活检钳电凝止血的同时,静脉输血,并使用止血钳止血。针对出现穿孔并发症的患者,临床经过相应的处理,患者均已痊愈。
3 讨论
胃息肉常见于消化道系统疾病中,不仅有单发和多发之分,还有真性和假性之别。其中真性息肉又被称之为腺瘤型息肉,具有一定的癌变性质,被广大医疗人员认定为癌前病变;而假性息肉的发病原因多是粘膜炎症性增生[3-4]。肠息肉主要是在肠粘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好发于男性患者,年龄越高,发病率也就越高,部分患者多伴有便血、腹痛以及腹泻等临床表现,临床最为常见的便是结肠和直肠息肉,且有炎症性和腺瘤性之分。胃肠息肉作为公认的癌前病变,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提高胃肠息肉的治疗效果,已成为临床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
据相关病理学和流行病学资料表明[5]:越来越多的大肠癌是由于腺瘤癌变所引起的,其癌变率大概在1.4%~9.4%,而多发息肉、直径大于1 cm的息肉,具有更高的癌变率,癌变过程大概在10年左右。临床传统的治疗方式以外科手术为主,由于其创伤性大和费用高的特点,逐渐被内镜下手术治疗方式所替代。虽然现阶段的内镜下手术治疗已趋于成熟,然而仍然需慎重选择多发息肉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分布密集簇状、异性病理明显、具备癌变倾向以及家族遗传性息肉的治疗,可选择胃肠镜联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对于数量较多的散发息肉,可选择一次或者多次内镜下治疗的方法[6]。另外,临床在通过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时,应仔细观察患者息肉的病变程度、直径大小等情况,并根据观察结果选取最佳的手术方法,例如:APC凝固术以及热钳电灼术适用于治疗直径小于0.5 cm的胃肠息肉患者;内镜粘膜切除术适用于治疗直径处于0.5~2.0 cm间的胃肠息肉患者;高频电圈套摘除术适用于治疗直径2.0 cm的胃肠息肉患者;肽夹或者尼龙绳套扎后切除术适用于治疗直径处于2.0~3.0 cm的胃肠息肉患者。在该次实验中,60例胃肠息肉患者均实施内镜下手术治疗,其临床疗效甚好,且具有创伤性小、费用低、术后恢复快以及治疗效果显著等优点。
安全性是一切有创性的手术操作所应重点考虑的内容,实施完整的术前准备计划,给予患者常规检查,如心电图、CT以及血常规等;加强老年患者各项生命指标的监护,注意操作轻柔,指导患者吸气,缓解其内心不适;充分暴露操作空间有限且角度较大部位的息肉,对患者体位进行有效性调节,以便准确给予射频和套切治疗。
出血和穿孔是临床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的主要并发症。据有关文献报道称[7]:肠息肉电切术中极易发生残端渗血现象,其发生率为1.5%,肠穿孔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4%。在该次实验60例胃肠息肉患者中,胃息肉患者未見并发症,而5例大肠息肉患者出现出血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为8.33%,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均是经过圈套器治疗的患者,经过临床相应的处理,患者均已痊愈。在李桂芹等人[8]对胃肠息肉内镜下治疗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探讨一文中,表明大肠息肉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与该实验结论一致。经过对出血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减少出血发生几率的措施:①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状况,在操作过程中选择最适合的电凝电切指数,注意先凝后切,并且重复凝切。②针对细蒂息肉患者,在收紧圈套后即刻切下,注意不可未通电先切下;在收圈时,应先将圈套下粘膜提起,使其呈现伞状,随后切下,注意不可暴力或者机械性切割。③操作完成后应及时检查残端有无出血现象、切除是否完整等,一旦发现出血,应根据出血严重与否进行相应的处理,包括表明喷洒药物、热活检钳、止血夹钳夹以及APC等处理方法。④可适当留长长蒂息肉的蒂,若伴有出血现象,应使用圈套二次止血。⑤针对粗蒂息肉患者出血的处理方法为:首先选择止血夹钳夹止血或者尼龙绳套扎止血,再次应用高频电凝切除。
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圈套息肉根部与粘膜间的距离非常近,则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穿孔并发症。因此,经过总结分析,操作期间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圈套器和肠壁之间要留有空隙,有蒂的可在蒂息肉侧套扎,无蒂的可在基底上方套扎;为了防止套入患者周边粘膜,在收圈时可将镜端缓慢提拉至患者腔内,以呈现天幕状最佳。②为了防止通电时间太长,应以足够凝固为选择电流功率的依据。③手术完成后应边吸气边退镜,保持皱襞皱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穿孔的发生几率。④通电时应注意不要蠕动。⑤在对广基息肉患者的治疗期间,为防止电凝电切为患者带来的损伤,可将生理盐水局部注入使病灶隆起。
有学者证实[9]:胃肠息肉切除术后的复发率与随访时间成正向相关关系,即随访期限越长,胃肠息肉患者的复发率越高。在该次实验中,随访期间发现4例胃肠息肉患者二次复发,其复发率为6.67%。经刘裕[10]对胃肠息肉内镜下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的研究结果可知,胃肠息肉患者复发率仅为6.0%,复发率较低,与该实验结果一致。根据诸多关于病理性质和胃肠息肉复发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均表明息肉的复发直接受到病理性质的影响[11]。除此之外,临床治疗不彻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胃肠息肉的复发率,分析其治疗不彻底的原因就在于息肉体积较大,基底部位较宽。
综上所述,临床采用内镜下治疗能够帮助主治医师准确了解胃肠息肉的病变位置、形态大小以及直径等方面,以此选取更为合适的内镜下手术术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出血和穿孔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手术为患者带来的损伤,加快患者康复速度,临床应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姜广兵,薛雷,陈春芹.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肠道息肉103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0):49.
[2] 张国凤,康泰,张波,等.腹腔镜联合结肠镜下手术治疗结直肠良性息肉的肠道功能恢复及预后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6,23(23):3597-3600.
[3] 崔海山,钱乌恩宝音,李晓华,等.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1):6001.
[4] 邓嘉秋,冯德魁,马国辉,等.结肠镜辅助腹腔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治疗直肠息肉的疗效及对术后胃肠功能及疼痛评分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8):1866-1868.
[5] 胡宝英,周海华,袁帅.内镜粘膜下剥离与腹腔镜下切除结直肠巨大宽蒂/广基息肉的临床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2017, 23(3):9-13.
[6] 卢晨霞,施正君,王雪明.胃肠镜下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切联合氩离子凝固术应用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医疗设备,2018,33(5):55-57,65.
[7] 张晓云,张丽荣,邹永军,等.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胃肠息肉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4):51-52.
[8] 李桂芹,周爱军,盛红霞,等.胃肠息肉内镜下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的探讨[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7,29(1):43-44.
[9] 李书敏,陈兵刚,成波.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30):36,38.
[10] 刘裕.胃肠息肉内镜下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的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24):52-53.
[11] 杨宪武,李红玉,赵树巧,等.超声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在上消化道病变治疗中的应用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7, 30(5):64-67.
(收稿日期:2019-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