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物理遇到“二次元”

2019-01-17

润·文摘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公号中科院公众

高压电也能灭火?显微镜下放大1000倍的手机屏幕是怎样的?……一群平均年龄仅仅25岁的年轻人把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收集起来,用科学手段寻找答案,最后通过最流行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公布出来。

他們就是“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幕后团队。最近,这个专治“不明白”的公号突然火了,那些高冷的物理学知识,在他们的努力下变得格外平易近人。

团队创始人成蒙,从中科院物理所毕业后留校,创建了“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众号。“曾经有个同事去偏远山区,遇到了一个高中生,问他将来想上什么大学。本以为他会说北大清华这些学校,没想到他说想考中科院物理所。因为他看过我们的公众号。”这个故事让成蒙和团队成员确认了这件事的价值,“如果说教育是在树人,那么科学传播就是在播种。我们用互联网到处播撒,把这好几百亩的地全撒上种子,这些种子里,肯定有一部分会开花结果。”在他看来,他们的使命就是让人放下对物理的抵触,把人“领进门”,看到物理之美、科学之美。

公号内容以科普为主,并开设了“问答”“正经玩儿”“线上科学日”等栏目。五年来,后台已经收到了超过30000个类似“为什么彩虹是弯的而不是直的”“耳机线为什么老缠在一起”这样有趣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曾让被粉丝称为“做实验永不翻车的大师兄”李治林思考和疑惑过。他认为,参与“问答”不只是回答别人的问题,也是为自己答疑解惑。回答问题时,他既要照顾受众需求,又不刻意迎合:“比如回答‘为什么云朵不会掉下来,面对少年儿童,我会说云朵像柳絮、羽毛或棉花糖,很轻很轻,可以在天上飘好久;面对懂一些物理知识的中学生,我会说明空气阻力的原因;而面对物理专业工作者,我会写出论证公式,给出数学模型。”

李治林的回答正好体现了“中科院物理所”公众号的科普原则之一:通俗而不低俗,严谨而不艰深,不走两端走“中间”,大家普遍读得懂,又不丢失科学性。

虽然他们的回答看似寥寥数语,轻松有趣,但绝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回答一个问题平均要用两天时间,有时需要查资料,甚至计算、建模。在回答“我们穿越回秦朝能发电吗”这个问题时,成员程嵩特意翻了《史记》,发现春秋时期就有了醋,秦朝的青铜冶炼技术也已经非常成熟,这样发电所需的金属电极和电解液就都有了。因此,在秦朝,虽然无法制作电灯泡,不过有制作电池的可能。看到这样有理有据且带有探索性的回答,网友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物理充满了敬畏。

今年3月,团队入驻了二次元社区B站。每周三晚上,他们会准时出现在直播镜头里,与观众们一起完成“液氮浸泡LED”“污水净化”等各种科学小实验。

在“中科院物理所”公众号里,写着这样的“告读者书”:“我们服务喜欢或痛恨、向往或害怕物理的所有人。”李治林笑着说,“虽然我没希望拿诺贝尔奖了,但是这个希望将始终闪耀在看我们公众号或者视频的孩子身上。这便是我们播撒科学种子的意义。”

(熹微整理自网络)

猜你喜欢

公号中科院公众
14位女科学家获首届中科院三八红旗手称号
红孩儿扮演者已成中科院博士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微信“看一看”带来何种新变化?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哪家出版机构公号做得最好?
原创是第一生产力
给中药配上图,萌翻了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