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探讨

2019-01-17王春芳

法制与社会 2019年31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新时代

王春芳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 意识形态 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高校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随着互联网的全覆盖及西方思潮的涌入,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不能不引起注意。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的主阵地,青年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主体,如何预防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探究原因及解决途径,是高校需要认真思考的着力点。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思政课的铸魂育人作用及其教师队伍肩负的重大责任。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师是立教之本,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这是思政课教师的建设标准和努力的方向。高校应贯彻“课程思政”理念,不囿于专业界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成为合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12月7~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注重立德树人。

一、意識形态概述

意识形态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意识形态的要素》中提出,界定为“理念的科学”,属哲学范畴概念。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指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宗教、道德、法律、文学艺术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稳定、有活力的状态。

当今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无硝烟的战争,如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瓦解青年人的信仰,而高校是青年的培养地,汇聚人才之地,是青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植的战略阵地,高校成了各国争夺思想舆论意识形态的重要地盘,是意识形态发展的前沿阵地,是国家发展的晴雨表,洞悉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态势,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应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导权。高校负有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抵制西方外来的非主流意识形态,高校应群策群力应对,防止和平演变。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一向对高校及学子寄予厚望,决不能让西方价值观乘虚而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迫在眉睫。

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存在问题

(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不到位

通过调研,学生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并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接受的课堂教育多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如理科生,只是埋头学习自然科学,对之外的其他学科关注不够或兴趣不浓。教师课堂上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有的甚至照本宣科,并没有把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到课堂学习中,这种满堂灌鸭式的单向授课方式忽视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不全面。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政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十大育人”体系包括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用大数据提升高校育人平台使其形成一体化。国家还出台了《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规制网络环境建设校园网络安全建设,成立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建立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网和校园网联盟,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为此部分高校打造智慧校园样板间云服务平台,更好推动网络建设和利用。但囿于条件的限制,校园内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欠缺,还不能实现网络全覆盖,本校的博学楼等老教学楼没有网络连接,甚至手机信号都不稳定,利用手机如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很难实施,自媒体平台的应用效果不理想。

(二)不良网络环境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冲击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大学生是网络的使用主体,西方国家利用网络进行非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渗透,侵蚀着青年的心灵。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页享乐主义之风盛行,互相之间攀比心很重,肆意追求所谓的西方社会奉行的自由,如何净化网络环境,守住祖国的未来这块阵地正挑战着我们敏感的神经。美国及其西方势力采取引诱欺骗误导的方法推销其价值观,试图同化大学生,如BBC CNN等。美国还通过资助学生团体经费的形式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如2014年中国香港的“占中”事件,就是美国资助“壹传媒”旗下的自媒体网络平台的结果。美国及西方还通过其文化娱乐品向中国大学生输入其非主流意识形态,如各种游戏、电影电视、光碟及书籍等。美国及其西方国家打着学生交流的幌子在中国培植其代理人诸如“意见领袖”和“网络推手”,传播西方的价值观。

(三)意识形态教育的领导权及话语权被削弱

在任何国家和地区,政治阶级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一个阶级政党在革命胜利后当然地由本阶级牢牢掌握教育的领导权话语权,因为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关系到本阶级政党的方针政策思想得到贯彻实施的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意志由无产阶级掌握。我国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通过任免教育机构行政领导人、书籍教科书的发行出版、新闻媒体电影电视作品的审核控制、媒体舆论领导人的任免实现对教育的控制,就等于控制了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如国家广电总局严格审查引进的电影电视剧,审查其主流意识形态是否与我国相一致。在传统模式下我国对意识形态安全的领导权话语权的控制是有效的成功的,但随着自媒体网络的全面覆盖,网络各种意识形态思潮相互缠绕交织,尤其是美国及西方宣扬的民主自由平等,难免动摇大学生的意志,因为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还处于培育期形成期,很容易被侵蚀,自媒体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被削弱。

三、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育者为本,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优化教育者的政治素质媒体素质关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成败。

(一)建立由专业教师、辅导员、党委书记等为主体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团队

自媒体的强大冲击力,仅凭专业思政教师或有问题找辅导员已远远不能满足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制,建立健全革新性稳定性共存的坚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实属大势所趋。首先确立学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总负责人的党委书记领导责任制,基层党委书记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核心落实人,实行层级制,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纳入年终考核范围。建立专任教师与辅导员双轨制,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时时沟通交流传播正能量,动态监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新情况新问题,分析甄别,及时铲除不良意识形态安全土壤,防微杜渐。作为教育者,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学习落实中央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建设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平行发展。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其工作的对象不是机器不是商品,而是人,是富有活力的青年学生,这是其余人功能的根本所在,教师的职责是教书和育人,二者不可偏颇。教师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作风、学风都是特殊的信息,都会在漫不经心无声无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深刻影响,有人把这种影响比作“染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学校和教师的熏陶作用就在于此。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很重视教师的熏陶功能的,如美国哲学家Willian James把哈弗大学描述为“哈弗的环境不只允许而且鼓励人们从自己的独特行动之中寻得快乐。相反,若有一天哈弗想把她的孩子塑造成單一固定的性格,这将是哈弗的末日。”学校应制定完善《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办法》等使教师的师德有章可循有规可守。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当前我国的核心意识形态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融化于师生的情感和行为中。

(二)重视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当前高校学生接受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渠道是所有班级的公共必修课思政课,思政课的质量决定学生的接受程度,在学生的观念中公共课是不重要的,只是混学分而已,思政课老师应通过改变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提升思政课的兴趣,让学生爱上思政课,教师要用心用情上好每一节思政课,目前高校都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以前的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在向现代型转化,重点创新教学手段,本校自2018年开始了对思政课的创新改革,推行“1+4”教学改革,以模块+专题的形式教学,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分入学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分解为若干专题,穿插五至六次实践课,如第一次实践课:我的大学生活与人生规划2学时,通过让学生思考、讨论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规划,并作青春宣誓,帮助学生确立新的人生目标,把握大学这一人生关键阶段。首先班级分成8人左右的小组,选出评委1人,组长1人,统分2人,由小组讨论一学时,并形成大学生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可以是手绘、思维导图、文字等。由小组推荐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518分钟的展示汇报,并以小组为单位凝练青春誓词进行宣誓,教师总结,每位同学提交书面的大学生活规划。第二次实践课:爱国主义主题演讲2学时,通过学生撰写演讲稿进行演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丰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如脱稿、围绕主题、时间5-8分钟等、每位同学各自撰写演讲稿,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一名同学进行演讲、评委依据评分标准现场打分,成绩以小组计,学生和教师评分各占百分之五十,教师最后作总结。第三次实践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自学成果展示汇报。通过学生自学,使学生了解“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相关知识,合作制作手抄报,帮助学生树立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演讲汇报,增强学生表达组织能力。先由教师拟定重点思考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完成本专题内容“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知识点的讲授。各小组选择一个知识点或主题如孝、诚信、延安精神等进行拓展学习并合作制作手抄报,以手抄报+PPT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每组派代表进行5-8分钟展示汇报,学生评委评分和教师评分各占50%,教师总结。第四次实践课模拟法庭,通过模拟法庭,各位同学承担各自角色,使学生理解实体法的相关规定,了解我国程序法,感受法律的尊严,从而尊重法律的权威,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精选刑法案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分别完成方案,每组选出代表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书记员、法警、被告人等角色,模拟法庭庭审,评委打分,教师点评总结。第五次实践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视频展播。通过本实践,使学生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内化为其行为,并掌握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提供学生的总和能力。期初,由任课老师布置拍摄任务,微视频时长5-8分钟,拍摄内容为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要求传播正能量,可以自己表演拍摄或采访等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完成拍摄任务,由组长对本组所拍视频进行展播,评委打分,教师点评总结。可见,改革后的思政课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增加思政课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思政课的积极性,传播了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价值观,在思政课的讲授过程中注重先进事迹榜样力量的宣讲,学生受益匪浅,切实提升了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三)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网络机制

不可否认,网络跨越时空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缩短了距离,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也带来了隐患如西化思想的涌入正在威胁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高校应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和领导,利用好微信、QQ、B站、微博等等多元化的网络平台,发布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意识形态信息知识的交流互动,坚定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方向,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赢得了互联网就赢得了大学生,如何经营好互联网这片纯净的天地,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发展,青年代表祖国的希望,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有希望则国家有希望。牢牢掌握住舆论的主阵地和意识形态安全的话语权,能有效防止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宣传力度,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为此,高校要找准角色定位,教师不是唯一的思政知识传播者,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者,人人都担负着教育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打破个人自扫门前雪的局面,人人行动起来,争做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者、传播者,形成高效全员教育的新局面,加入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教育中,高校应做好网络监管,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信息,如在特定的节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发布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信息,会使学生深受鼓舞,激起爱国热情,以情育情。另外,还可以建立网络高校红色学生社团的力量,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在社团建设中秉承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意识形态安全机制,积极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智慧校园平台、“手机互联网+应用平台”等,传播意识形态安全理念,本校通过云班课等进行授课,进行签到、课堂表现、测试、问卷、作业审阅、在线答疑等辅助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利用互联网平台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定期发布心理健康教育指南,线上心理指导。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线上定期发布传统文化讲座信息、推荐经典书籍如《论语》《孟子》《资治通鉴》等,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安全新时代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