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挂牌

2019-01-17秦加倪

上海故事 2019年11期
关键词:孝顺大哥老妈

秦加倪

社区决定举办一次以孝顺为主题的评选活动。每个小区的每栋楼评一户。评选出来的人家,将挂上“孝顺之家”光荣牌。号召各小区积极推荐典型。

绿岛15栋邻居,马上推荐501的郭老大,说他为了把八十岁的老母亲带到他身边供养,还费了不少周折。老母亲以前一直在老家乡下,不肯进城跟随儿子生活。但老人年龄大了,独自一人在老家,儿女们不放心啊。老太太偏又固执。大家就为难了。有个周末,郭老大和爱人路过市铁牛广场,忽然听到一阵铿锵的川剧锣鼓声,郭老大马上有了主意。

周末,他开车回老家,对老母亲说:“老妈啊,你想听戏不?”

老母亲叹口气,道:“乡下,镇里,县里,剧团都散了,哪去听啥戏哦!”

自小,郭老大就知道,母亲是个川剧迷。平时自己也喜欢唱上几腔。这还影响了三弟,居然十七岁跑去学戏,还成了乡里剧团的台柱。郭老大说,您想听戏容易啊,只要您跟我去市里,我可以保证您每周、每天都可以听戏。

这一说,老母亲动了心。问:“真有剧团?”

“有啊,人家是国家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程,可是专业剧团,有堂子,天天挂牌演出的。”

这样,老母亲才进了城,住大儿子家。大儿子果然没哄她。只要周末,就陪母亲去市铁牛广场川青剧院听戏。听着,母亲兴趣来了,问:“他们唱《四郎探母》吗?”

郭老大知道,老母亲最喜欢的戏就这《四郎探母》。就隔些日子,去专为老母亲点《四郎探母》的川剧折子戏。听着,七八年就过去了。老母亲精神益发健旺。这天,又听《四郎探母》,老母亲忽然说:老大啊,唱杨四郎那个小生,就像我们老三!

郭老大这才猛然悟到,老母亲听戏,她的心结其实就是三弟郭军。自己居然忽视了最重要的这一点。当年老三受母亲影响,学戏,成了剧团台柱。但不久三弟参军入伍,去了部队,每年探亲假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给老母亲唱一段《四郎探母》。后来,在自卫反击战中,三弟牺牲。老母亲连三儿子的坟头都没见着。听《四郎探母》,就是听儿子的魂灵唱戏啊!

郭老大心情沉重,不知如何是好。

有一天听着,老母亲居然说:“台上就是三儿在唱!”还说,三儿回来了,咋不来看我?

郭老大发现,这唱杨四郎的演员,高矮胖瘦,脸型,居然与牺牲的三弟无异。他心里有了主意。临近春节,郭老大去川青剧团,与演杨四郎的小寇商量,希望他去自己家也演一个折子戏,叫三儿探亲。

不过他必须穿一身军装,他的台词是:妈,我是邓军,邓老三。部队放探亲假,我回来看您老人家。然后,唱一段《四郎探母》。说:“妈,我没唱走调吧?”

一切依计而行。郭老大开场,对老母亲说:老妈啊,老三探亲回来了,说马上就到家了。然后穿军装的小寇上场,动情喊了一声老妈。

未曾开口,老母亲就泪流满面,道:三儿回来了?

小寇与老人家说了一会话,道:老妈啊,我还是为你唱一段《四郎探母》吧!

這一唱过,老母亲居然认定说:老大啊,这就是我家老三啊。过后,老母亲会兴奋地对小区的老人们说:我家老三回来看我了,他每年探亲假都要回来看我。于是乎,每年春节前,郭老大都会认真准备,与川青剧团的小寇联手,为母亲导演一出“三儿探亲”。

这一去又是三年。大家称赞郭老大的孝心,郭老大说:孝顺在心里啊,孝顺就是用心。

这样的孝顺,实在令人感动。

社区又左邻右舍征求意见,大家一致好评。就马上决定授予郭老大家“孝顺之家”光荣牌。光荣牌才挂上第二天,郭老大把牌子送回社区道:“孝顺不在嘴上,我多付出一点,也完全是应该的。要说真正的孝顺,我不如二楼的李嫂哦!”

于是郭老大推荐了二楼的李嫂。社区深入一了解,李嫂无愧是孝顺的典型。她母亲过世早,家里四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老爸一手拉扯大。

地震那年,老爸第三次中风住院。奇怪的是,这次地震后出院,老爸坚决不去儿子家。李嫂就把瘫痪的老爸背自己家去。十来年,与丈夫刘老师不辞辛劳地照顾老爸的饮食起居。

人家说久病无孝子,但李嫂与李大哥毫无怨言。李嫂曾一度辞去工作,在家专注照顾老爸。夫妇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不仅悉心照料瘫痪老爸的饮食起居,还注意调节他的精神状态。所以凡天气晴和时,人们都会见到五十出头的李嫂吃力地背着老父亲下楼,然后用轮椅推着父亲在河堤路上慢慢走过。

这一去,?整整十一年了!再看老人家气色红润,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老人喜欢和女儿女婿聊些过去的事情,李嫂和丈夫便静静听,以点头,微笑,呼应老爸的述说。看他们一家人和谐平静地生活着,大家心里都有很多感慨!道:不容易啊!

但是,人们有疑问:为啥老人家就不肯与儿子同住呢?

社区干部道:我记得当年大地震,晚报有篇女儿挺身救父的通讯,怕和李嫂有关。找出旧报,标题是:儿子逃命,养女救父。内容是:四个儿子在老爸病床前划拳决定,谁首先把瘫痪老父接家里养病?大地震顷刻来临,四个儿子顾自逃命,一眨眼不见影儿。却见养女李氏从楼下冲上来,要背老父走,老父抓住床沿大叫,管我干啥!你快跑。不肯走。李氏道:老爸,您在我就在。您不走我也不走。老爸这才让女儿背了,他们最后一个跑下楼去。刚跑到院坝,二层的住院楼就塌了。人们说:这是孝女感天,所以父女平安脱险。

到今天,人们才知道,李嫂并不是李老伯的亲生女。十多年对瘫痪养父的这情,这义,实在感天动地了。这样的孝顺,弥足珍贵,实至名归!

社区马上决定,授予李嫂家“孝顺之家”。光荣牌挂上了。不料第二天李大嫂又把光荣牌退回社区。还说:老爸在就是我的幸福,再苦,再累,我心甘情愿。其实我很惭愧,还有另一种孝顺,才叫最幸福的孝顺呢。我建议你们把光荣牌授予七楼的覃大哥。其实,去年的晚报,已经报道了他带着父母去旅行的事迹。

社区急忙去翻阅去年十二月的晚报。

晚报的标题是:带着父母去旅行。

内容如下:

父母日见寿高,几次住院,令覃大哥感受良多。

秋天,覃大哥突然宣布,我要带老爸老妈和岳母去旅行。去古城西安。坐火车去,坐飞机回。微信里一说,几个弟妹马上问:安全你负责吗?费用咋分摊?路上出了问题,你自己负责。别拉上我们。

覃大哥笑了,道:你们都别急,这一趟,全部费用我出。我不想今生给自己留下遗憾。子欲养而亲不待,我可得趁父母都在,和老父老母同乐几天。

老父一辈子没出过省,听说要出门旅游,本来下午一点多的火车,他兴奋得让四弟上午九点过点就推着他,和老母亲去火车站。覃大哥听四弟说老爸已经到了火车站,赶紧和爱人带上岳母随后赶去。

火车上,中铺是两个年轻的外国白人姑娘。老父和老母在下铺。很好奇很认真地听人家说话。居然听懂了“西安”两个字的发音。高兴地对老大他们说:她们和我们同路的。

十多个小时的火车旅途,小学教师的老母亲心疼两个外国姑娘了,说人家离开父母那么远,异国他乡,多不习惯啊!一会儿拿了苹果,一会儿拿了香蕉和柚子,递给她们,打手势示意她们不要客气。两个姑娘感受到了老母亲的热情,就不再推辞,接受了。最后几个小时的旅途,她们和列车员对话。列车员翻译过来,对覃大哥老母亲说:这两个外国姑娘希望老人家把通信地址写给她们。老母亲挺高兴,亲笔写下通信地址递给人家,说:欢迎你们以后来四川我们家做客。

大家游西安古城,兵马俑,华清池,钟楼,鼓楼和回民街,大雁塔。覃四弟推坐轮椅的老爸,覃大哥爱人扶着用拐棍的岳母,只有不用拐棍的老母亲,像个高兴的孩子,嘴里哼哼曲儿,顾自走在前头四处看热闹。回民街上人潮涌动,覃大哥赶紧牵着老母亲的手,说:老妈啊,你别跑丢了,难得找。一家人出来旅游,三个八十六七的高寿老人,三个子女陪伴,在古城游玩。引得老外也围观,跷大拇指。

覃大哥说,人生最幸福就是这几天!我牵着妈妈的手,走在西安回民街上,心里暖暖的。

晚上,他们住四星级大酒店。早晨,老爸老妈和岳母吃着从来没有吃过的自助餐,觉得很稀奇。老爸居然让老四每样小吃都夹一点,要尝遍。大家笑他。覃老大赶紧拍照,照片上,仿佛听到大家的笑声。

参观兵马俑,怕两个老母亲走着太累,覃大哥就租了两个轮椅,四弟,他,和他爱人,每个人推一个轮椅。三个老人坐轮椅上,人家赶紧给他们拍了一张照片。后来发给凤凰网主题征集:“我和妈妈的牵手照”。这张照片,就定格永远。

一次旅行,成了老父老母在老人群里永远的最幸福的话题。

旅行回家第二个月,覃大哥意外收到德国来信。信里说:“火车上意外的邂逅,我们认识了一对孝顺的儿女和两位慈祥的中国老妈妈。老妈妈的爱温暖着我们的旅途。会成为我们永远的纪念。中国,也因为老妈妈,我们更爱她!”

老母亲说:这是两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啊!她抹开了眼泪。

旅行回来第二年,覃大哥的母亲安详去世。

母亲去世前,还记得吩咐覃大哥说:“若汉娜和安娜到四川来,你要记得她们不吃太辣的食物。安娜喜欢吃的水果是香蕉还有柚子。汉娜喜欢吃的是苹果。”

覃大哥说: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子女希望孝顺父母,父母却不在了。所以,趁父母健在,我们带上父母陪伴父母去旅行,在大街上牵着父母的手,那才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啊。这也是今天最幸福的孝顺。

如此感人的孝顺和有意義的旅行,不正是当下要倡导的孝顺吗?社区马上决定,授予覃大哥“孝顺之家”。光荣牌挂上了。覃大哥却又把光荣牌退回社区。他说,这不公平嘛。孝顺有很多种。不能只给我们家。其实我们楼栋,家家都是孝子。

这一来,社区整整沉默了三天。

第四天,电视台记者来了,市领导和社区领导来了,喧闹声中,闪光灯下,“孝顺楼”匾额,挂上15楼栋单元门。

(插图/张恩卫)

猜你喜欢

孝顺大哥老妈
爱逛街的老妈
“精明”的老妈
“快点儿”老妈
济公传
愁眉苦脸的狗大哥
孝顺
做个新版老妈
大哥我想你
La cultura de la piedad fi lial en China
“孝顺”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