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奴隶的母亲》——黄梅谱新曲 历久吐芬芳

2019-01-17濮安

中国周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安庆市安庆剧种

濮安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小子本姓金呀子依子呀,小毛是我名依嗬呀,天天要看笋嗬啥,小毛呀,吃鸡蛋炒米哟,好嘞老婆,我来着哟”......这一声声带着浓郁安庆口音《天仙配》《打猪草》的黄梅戏唱腔吸引了无数的观众,成为安庆人心中永远的记忆和城市的标志性名片。

安庆素有“黄梅戏之乡”的美譽,是国粹京剧的起源地和京剧鼻祖程长庚的故乡,还是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的艺术圣地。黄梅戏作为安庆市地方戏曲剧种,在当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大人小孩都能哼唱几曲,也是茶余饭后人们喜闻乐见的谈资。

黄梅戏起源于民间的采茶调,经过严凤英、王少舫等前辈们不懈努力,使其发展为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并登上了艺术的殿堂。在新时代的今天,如何创新改良黄梅戏剧种和曲调,创作出一批符合新时代观众喜欢的新式黄梅戏,还需黄梅戏艺人努力。

黄梅戏曲记录历史

取自柔石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黄梅戏《为奴隶的母亲》于2002 年震撼上演,深得观众好评。2004 年 10月,该剧荣获安徽省第七届艺术节一等奖,并成为了黄梅戏经典创新剧目。

据了解,此部黄梅戏由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国家一级编剧濮本信先生编剧,胡明克导演,郑玉兰女士饰演主角“春宝娘”。

《为奴隶的母亲》是有历史故事记载的,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演员,以黄梅戏剧种形式重新演绎了这个故事。这故事反映旧中国一妇女被“典卖”的悲惨命运以及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带给妇女身心的摧残,展现了主人公春宝娘内心的无比苦涩和绝望。结尾时,情节却进行了巧妙的处理,主人公春宝娘看到了眼前的家,有了重新活下去的希望。这与柔石的原著中春宝母子的悲剧结尾有所不同,经过戏剧化的改良,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和戏剧的可看性,让结尾既有原著的主人公命运的悲凉,又不失戏曲剧本巧妙构思的反转和适当的夸张,向世人展示了母爱的伟大。从而揭示主题——没有希望的人生是没有盼头的。

著名导演胡明克认为,这部剧既有传统风格,又有特色。努力寻找一种创新式回归样式,只有用心创造作品,感染大众、引起共鸣才能彰显出其高贵的品质。这部剧背后还蕴含了创作者和演员的执着和付出,同时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高雅和含蓄。

黄梅戏传承中创新

郑玉兰在黄梅戏《为奴隶的母亲》的剧中饰演了一位纠结于两任丈夫的妇人,既有母性的善良和朴素,也有徘徊于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所带来的揪心挣扎,还有封建思想压迫下的痛苦和无助,将内心无比绝望和悲情演绎得丝丝入扣,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感动不已。

郑玉兰为了饰演好春宝娘这个角色,可谓下足了功夫,将这位凄美悲情的妇人演绎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深深感染了台下的观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郑玉兰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部戏曲中,不厌其烦地揣摩角色,经过千百遍反复练习,从而掌握好每句台词,每一个动作,使“春宝娘”这个角色栩栩如生,深入人心。

胡明克导演表示,《为奴隶的母亲》剧组用了十二年打造了这部精品黄梅戏剧,该剧虽然伤感和哀怨,但同时还蕴含着人生的爱心和希望。他为了导好这部戏剧曾五至安庆,并提出修改建议,把故事的发生地从浙东移到安庆天柱山下。

黄梅韵味需谱新曲

编剧濮本信先生介绍,他们对剧本进行了局部修改,重新排练,使这台戏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虽然全剧只有七个演员(六个大人和一个小孩),但个个出色,所演绎的角色精彩纷呈,体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不懈努力和高超的演绎技术。

黄梅戏作为地方戏剧代表剧种之一,在新形势下,面临着如何改良创新。现阶段各大演出剧团的工资较低,导致优秀的演职人员流失、艺术剧团如何持续生存的问题。如何将《打猪草》《天仙配》这样的传统戏剧、老式唱腔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还需要世人去关注。

猜你喜欢

安庆市安庆剧种
鱼殇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拖拉机司机的“网络艳遇”
扬剧老生表演艺术浅识
2014年安庆市8个中稻品种试验示范初报
捐精捐出抚养官司,被判担责几多恩怨
安庆市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数学问题与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