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如何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2019-01-17张泓林于泳
张泓林 于泳
摘要: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给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挑战。面对历史虚无主义背后观点先行、以论代史等现象,在课堂教学时,需要让学生在史料基础上,培养他们辩证地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能力,进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根本上认同唯物史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虚无主义;大学思想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9-0215-02
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诸多的挑战,具体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中,则突出地表现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因此,本文将以“纲要”中“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这一节为例,具体探讨“纲要”课教学中如何更好地避免历史虚无主义,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一、追本与溯源:历史虚无主义下的“侵略有功论”
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侵略,一直是中国近现代史讨论的焦点问题。对资本帝国主义在历史中的作用,马克思早有定论,英国等殖民者“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1]。因此,马克思在提出殖民主义有其“建设性的使命”的同时,却更加强调其“破坏性的使命”。而印度社会革命的爆发,也正是在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造成的“破坏性”的刺激下开始的,这才有了马克思最终的论断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2]。基于马克思这一论断,19世纪30年代就有些学者片面地认为,“只有帝国主义的入侵”才能打破“东方社会……处于静止的停滞状态”,甚至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停滞不前,只有西方的入侵才能带来进步的因素”[3]等观点。这可以将之视为“侵略有功论”的滥觞。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理论著作的研究加深,“侵略有功论”等片面解读马克思观点的历史虚无主义论述,逐渐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如何认识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需要指出的是,在国内外学者展开学术讨论的同时,一些媒体或书刊却借历史虚无主义之风大兴“侵略有功论”等谬论。其表征有如下几个:
第一,否认殖民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危害。鼓吹“侵略有功论”,首先宣传的就是资本—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行径,会更好地“促进”近代中国的发展。如亦忱在《换一种眼光读清史:我们从满清王朝的覆亡中汲取了教训吗?》一文中,将鸦片战争的爆发归责于林则徐无视“西方世界的丛林规则”导致的,并认为“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进步的促进意义也是十分巨大的”,从而得出结论“西方列强对晚清的侵略于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4]。
第二,为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近代的侵略性战争或活动做翻案文章。历史虚无主义下的“侵略有功论”另一重表现,即是美化殖民侵略。他们打着“学术研究”的名义,或断章取义,或引用一些错误的史料,以做出有利于自身的结论。
第三,鼓吹和宣扬殖民主义,否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借“侵略有功论”歪曲、美化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大肆宣扬西方所谓的“民主”,公开否定党和国家领导的合法性,否认中华民族的存在,并发表有关分裂国家的言论等。如刘晓波于1988年回答香港《解放月报》主编金钟时,说道:中国那么大,当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
不难看出,这些历史虚无主义下的“侵略有功论”,其实都存在观点先行、以论代史,影射史学影子。其目的是要消除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理性,泯灭中华民族存在的必要性,在中国实行其美化过的所谓“民主制度”。
二、抵制与批判:对“侵略有功论”等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驳斥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出现在“纲要”课中第一章第一节。可见,这一章节在整个“纲要”课教学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使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深刻理解“四个选择”,首先就需要正确地认识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作用,这就必然要對历史虚无主义、“侵略有功论”等观点进行回应与批判。从教学的角度,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对教材的历史观,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体系的建立过程和主要观点有比较清楚的了解。纲要课的历史叙事框架,其历史根源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近代中国革命的成功,以实践的方式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那么,在中国近代史领域,如何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指导,关键在于对中国近代基本问题和框架的把握上。早在延安时期,范文澜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结合毛泽东的“两个过程”说,出版了《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重新构建了一套属于中国自己的近代史话语体系。因此,“纲要”课的开展,首先要理解和明确这一套历史叙事的话语体系,然后才能更好地在这一基本框架内把握和评价各历史事件。
其次,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危害。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发动的大规模侵华战争就有五次之多,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数百余条,勒索白银13亿两之多,杀害中国民众数以万计,抢占中国一百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大肆宣传“种族优劣论”。由此可见,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带给中国的并不是经济的发展,而是主权的践踏、血腥的屠杀、民族的压迫、经济的落后、文化的侵略等。
最后,揭示“侵略有功论”与历史虚无主义者背后所隐藏的现实政治目的。“侵略有功论”对殖民侵略的美化或宣扬,不仅片面地认为西方优越于东方,无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而且无视中国近千年的发展历史过程及社会特征。他们否定了殖民侵略给中国近代带来的贫穷与落后,否定了中国近代近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否定了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
三、反思与定位:“纲要”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
首先,通过丰富多样的史料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自我发现与独立思考,以“史料教学”的方法贯彻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既是一门思想政治课,同样也离不开历史学资料的支撑。坚实的史料基础,不仅能够得出更为坚实的历史论证,而且也能更好地为学生所信服。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危害,史料汗牛充栋。在“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授课时,教师除了在课堂展示鸦片战争以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入侵造成灾难的具体案例、史实和数据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共同探索那些被忽略的历史线索或事实。如询问或走访老一辈亲历者、幸存者,寻找、发现近代殖民侵略留下的历史残垣,搜集1840年前后两个不同时期中国政治、经济等的发展数据等。以此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掌握更多与本章节有关的历史史料。
其次,注意在教学中既要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也要坚持批判性,即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现实问题,达到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基于学生对史料的掌握,引导学生对历史有正确、清晰的认识与定位,同时基于史料对某些现实问题的历史成因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与认识论,逐渐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批判性地看待问题的思维,从而辨别和区分历史虚无主义。
最后,反思历史,以更好地认清现实。这是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纲要课虽然是历史教学,但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历史的解读都离不开解释者所在的社会现实。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史料的虚实、事件的真伪、结论的真假等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后,还要联系现实,尤其是联系当代国际形势。
总之,“纲要”课教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以坚实的史料为依托,引导学生树立对近代历史问题辩证的思維逻辑,不仅让学生深刻领悟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与影响,而且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认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766.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766.
[3]M.索尔.苏联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J].国外社会科学,1981,(3):65-72.
[4]亦忱.换一种眼光读清史:我们从满清王朝的覆亡中汲取了教训吗?[EB/OL].新浪博客,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