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现状与改革措施
2019-01-17杨铭
杨铭
摘要:高等学校教育改革或者课程改革一直以来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不同的学科门类面对的问题亦有所区别,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学科进行针对性的改革是可取的方法。文章将现已观察到的工程教育现象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分别总结出两个角度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教学;学习;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9-0083-02
一、引言
高等学校中工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环境发展所需要的工程人才。此类人才的规格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1)基础扎实;(2)视野广阔;(3)勤劳努力;(4)素质高;(5)创新意识;(6)实践能力;(7)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之相对应的是培养上述人才要做到:(1)引进吸收知识;(2)观察与思考;(3)创新设计;(4)工程管理等。工程环节是“引进—吸收—研发—制造—管理—运营”组成的链条,这个链条越向前技术含量越高,越向后则经济含量越高。
二、工程教育现状
工程教育旨在培养具备工程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科学思维是认知型思维,其特点是逻辑一贯,而工程思维是筹划型思维,其特点是非逻辑复合,因为工程是“对逻辑地发现的属性进行非逻辑的复合”。[1]因此,工程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所不同。科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逐个认识事物、逐个辨析道理的能力;工程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把所有相关事物和道理联系在一起,综合分析研究并驾驭它们的能力,这是一种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综合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和学习两个角度分析当前工程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
1.工程教育方法和理论内容缺乏新意。工程教育作为以数理为基础的门类,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预先掌握人类长久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由于积淀丰厚,便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如今,科技发展迅猛,随之而来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也需要做出适时的调整。但是,有的教师依然沿用曾经的教学方法,纯粹地课堂讲授,少工程实践、实训,即使是课堂教学,也可能照本宣科。
对于教学内容而言,除了把书本中的知识作为掌握对象外,没有及时按照新近研发出的产品或开创的方法对课程进行补充和调整。
2.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少。多数工程教育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中,都包含了社会科学课程。但是,在学习这些课程时,学生有大规模的逃课,或出席不听课现象。学生即使学习这些课程,也只是将其作为一门不同的新课,学习时没有想到这些课程对于其所主修的工程类课程起到如何辅助和促进的作用。找不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点,就无法发挥社会科学类课程对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协同功能。
3.工程教育中教学和科研脱节。高等学校中以科研作为重点无可厚非,因为科研可以提高学校和教师个人的知名度,经济回報直接。但是,学校是以教学为基础的人才培养场所。一些教师专注科研而忽略了教学,另有一些教师只关注课堂,而疏于科研。这两种都不可取,应该既注重课堂教学,又致力于科研,使科学研究取得成果的同时,再反作用于课堂,惠及学生,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使他们掌握最新的时讯,丰富头脑。
(二)学习
1.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在学习工程类课程时,被动、拖延普遍。课堂上不教授,自己不自学,不留作业,就不做练习。正如《三字经》所言:“教不严,师之惰。”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更新教学方式、方法,较少与学生交流互动,没有充分的辅导答疑是主要的因素。
2.网络诱惑,心态浮躁。当今社会,网络盛行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接受工程教育的学生中也普遍存在。网络游戏、网上交友、刷阅读量、累计点赞数等噱头,经常无形地、不知不觉地占据学生大部分时间,导致学生上课无精打采、萎靡不振,睡觉者屡见不鲜。下课后,便要将课上的知识自己从头学起,如遇到难题,则停滞不前,心态浮躁。
三、改革措施
高等学校教育改革或者课程改革一直以来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不同的学科门类面对的问题亦有所区别。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学科进行针对性的改革是可取的方法[2]。本文将对前文提出的问题,凝练出工程教育改革措施如下:
1.夯实基础。工程教育中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除了基本的理论概念、公式推导和数值计算,其中蕴含的思想道理,更是解决工程问题的先验要点。加强此类知识的学习和训练,不仅开动脑筋,而且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夯实了良好的基础。大学伊始,可以在自己专业课程以外的时间,修读其他感兴趣的课程,扩充眼界,尽早做出发展所在专业或是及时修改专业的决定。
2.重新安排课程体系和整合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照搬数年来沿袭的教学方法、内容和体系教授课程,只会达到浅显的目标,就是最简单和最基本的工程问题的求解。如若在后续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应用中遇到较复杂的结构时,便无从着手。与时俱进地更新课程体系和整合教学内容必不可少。
每项工程都是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创造,所以要根据现代工程教育和工程项目的特点重新编排课程,突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以便形成学科交融的有机知识体系。在教学内容上,以工程科学为主要培养内容,搭建各个科目之间互通的桥梁,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交流讨论、沟通理解,做到对所教授科目的博古通今、旁征博引。对于遵照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为前提的工程教育,要适当重视人文类课程的安排和开设;对于以生产运营为价值导向的工程体系,经济知识结构也应该成为工程类学生研究学习的重要知识点。
3.重视实践环节。理论知识是工程教育的学科基础,然而,只是闭门造车将会导致学而不思则罔的境地。即使饱腹诗书,亦学无所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3],学生不是像在课堂上一样单纯地吸收知识,而是边学边用,将所掌握的全部知识点融会贯通,旨在创造新事物、研究新方法。要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运用基本知识和理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和行动力。在运用已知知识的同时,可以带着问题主动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從而用系统和整体的思维去分析和研究综合性的工程设计工作和解决复杂的工程结构问题。
4.创新能力。目前,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无处不提的重中之重。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以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一以贯之的主线。对于覆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环境的综合性工程教育,不创新则难以为继。
工程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个性,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和专业特长,沿着不同的路径学习。
5.创业意识。创业虽然并非人人都能做到,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此意识,将会练就一种责任感,亦是对工作、所在公司、企业或科研院所的一种参与管理的态度。工作过程中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有了这样的思想,无论从事哪个岗位、哪个部门的工作都能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6.网络利用。当今社会,网络教育盛行,每门学科的教学都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外拓展、延伸至网络,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扩大知识面。引导学生在网络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不得不付出的网络时光用在对自身、对社会有用的事情上,以减少应付负面事件时间,提升成绩的同时,减缓浮躁的心态[4]。
四、结论
工程教育是培养学生把所有相关事物和道理联系在一起,综合分析研究并驾驭它们的能力,这是一种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综合实践能力。本文从教学和学习两个角度分析了当前工程教育的现状,并针对两个角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卢晶.专业认证视角下的工程教育改革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02):8-9.
[3]王源远,王丽萍.高校实践教学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探索[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3,(01).
[4]李颖,靳玉军.基于网络空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趋势[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