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进教育公平的四维度思考

2019-01-17张荣花

中州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新时代

张荣花

摘 要:新时代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期待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衡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推进教育公平的理论认知维度,要更加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更加强调全民共享教育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公平。新时代推进教育公平的价值意义维度包括,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与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目前,我国教育在区域、城乡、校际、群体之间依然存在差距,是解决教育公平的现实问题维度。新时代教育公平的解决路径维度,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师资均衡化、破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难题,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和群体差距,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键词:新时代;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

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12-0094-06

教育公平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大计,关乎亿万家庭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是影响范围广、程度深的重大社会问题。新时代对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新要求,也为进一步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带来了新契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①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而优质的教育,提供满足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机会,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和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课题。但是,教育公平具有历史性,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其表现形式和治理方式各不相同。②同时,教育公平具有不均衡、不充分的多层次特征。对此,本文拟从四个维度对新时代深入推进教育公平进行探讨,希望以此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一、理论维度:新时代教育公平的新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公平的内涵更加突出共享发展理念,注重为受教育者提供适合的教育,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注重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质量公平。

1.教育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个体的全面发展要依靠所有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又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③在谈到主要实现路径时,恩格斯强调:“在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教育将使社会成员摆脱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使自己的成員能够全面发挥他们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④在谈及未来社会的教育目标时,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⑤可见,公平而优质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走进新时代,尊重基于个体差异的教育选择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公平理论与实践的新命题。⑥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体现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个人全面发展的新内涵,也是对教育公平的新定位。

2.教育着眼于全民共享

让人民共享高质量和更加公平的教育,是教育改革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上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⑦在教育领域,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就是坚持以全体人民为中心,由全民共享教育发展成果,“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⑧。这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依靠力量和核心价值,也诠释了全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公平、优质、多样化的教育,关乎人民最根本的获得感。“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以人民满意为尺度,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且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不断推进全民共享教育。

3.教育着力于优质公平

新时代我国教育已经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由“大”到“强”就是我国教育发展重要的阶段性特征。新时代教育公平应更加注重均衡发展基础上的质量提升,更加重视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着力回应人民群众期待的教育从“有数量”到“有质量”、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⑩。新时代的教育公平不仅要广覆盖,还应是高质量,不管是名牌高校的学术精英教育,还是主要针对农村地区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职业技术教育,都要紧扣教育质量,让各级各类群体成长成才,满足社会对多层次人力资源的需求。

考察任何教育阶段不同群体受教育的公平状况,首先应考察不同群体在该教育阶段能否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其次是基于机会之上的教育质量。B11因此,在基础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缩小教育质量方面的差距应成为教育公平新的关注点。但是,教育公平不是取消差异与层次的教育平均,也不是消灭多样、特色与品牌的单一状态,而是通过构建全覆盖普及、高均衡发展、高质量办学、高水平培养、多样化服务的优质教育体系,让每个人都能接受适合个人特点、满足个人需要的优质教育,这正是新时代应着力推进的教育优质公平。

二、价值维度:新时代推进教育公平的重大意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起点,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标志。教育公平推动人才涌现、活力涌现、智慧涌现、力量合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指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

1.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在推进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公平成为社会关注最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成为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B12。实际上,教育在影响社会阶层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特殊作用。“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B13这也就是说,让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公平、高质量的教育,能够增加贫困家庭孩子靠个人努力改变生存状态、摆脱代际贫困的信心和能力,从而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公平、教育资源共享能够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为每个成员公平提供充分发展的机会,有效促进社会各阶层的正常流动,从而淡化阶层壁垒,形成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开放、共同协作的态势,为实现社会公平创造条件,为构建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稳定发展的和谐社会营造环境、凝聚力量。

2.教育公平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指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B14人人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人们对教育最理想的期待,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提高全民素质、为国家可持续性发展集聚强大合力的基本保证。教育强国的核心指标就是实现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不仅是指教育观念与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装备与手段的现代化,更核心的内容是指人的素质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人享有公平接受高品质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公平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而且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八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都有力说明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奋斗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3.教育公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

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口红利潜力巨大的优势将持续存在。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激发人的无限潜力,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跨越,是教育的天然使命。教育公平是开发庞大人口潜能、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能够聚集所有阶层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最大合力。实践表明,人们的职业、收入、社会地位与其受教育程度息息相关,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越来越成为社会个体在社会立足并发展的核心支撑,而教育是个体增加知识储备量、提高綜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只有大力推进教育公平,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才能激发各阶层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各个领域的公平竞争,中国才会有最坚实、最广大、最合理、最有发展空间的人力资源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才群体的创新实力、创造活力等,具有强大竞争力和永续发展动力,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动力支持。

三、实践维度:新时代推进教育公平的现实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政府持续增加教育投入、改善资源配置,在推进教育公平上迈出了重大步伐,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有学上”的基本需要。但是,目前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还不理想,对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更高追求还无法积极回应。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一个突出短板。

1.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

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为区域间的教育资源分布差异。以我国的“211工程”大学为例,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211工程”大学在我国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我国共有116所“211工程”大学,其中26所位于北京,占总数的22%;东部地区共拥有88所,所占比重超过了总数的3/4,约75.9%。相比之下,河南、山西、海南、江西、贵州、甘肃、青海、云南、内蒙古、广西、宁夏和西藏等地均各仅有1所。目前,我国高考制度主要采用高考分省、分区命题的政策,初衷是为了照顾地区间的文化差异,但对于人口基数大、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省份的考生来讲是不公平的,这也是导致“高考移民”现象以及“部属高校”地方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在我国重点大学录取率的区域对比中,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最高,西部地区其次,中部地区最低。东部地区录取率的主要贡献者是京津沪(占东部11省市的近60%),其均值(19.8%)是中西部地区均值(7.2%)的近2.75倍,是全国均值(8.53%)的2倍多。占全国人口近30%的中部六省长期以来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集中性的高等教育区域不平等现象值得关注。B15可以说,在属地管理体制下,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教育的公共投入越少,教育发展越落后,教育整体水平越低。

2.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现代化带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政治后果便是城乡差距。这一差距确实是正经历着迅速的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国家所具有的一个极为突出的政治特点。”B16近年来,城乡教育在学校硬件建设标准、教职工编制要求和生均经费基准定额等方面逐步趋向统一。但是,仍有两个结构性因素制约着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一是在师资方面,由于城市居民享有更多、更完善的公共资源和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即便城乡教学硬件标准达到统一,在同等薪资标准下,优质师资仍然更愿意在城市学校任教。如何吸引优秀师资到农村地区任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二是在家庭与社会支持系统方面,由于农村地区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谋生,老人和儿童成了农村的留守群体,农村学生无法从家庭和社会得到应有的情感关怀、心理支持、智力开发和文化熏陶。体现在素质教育方面,城乡教育差距问题更加突出。农村教育还停留在倾向智育的应试教育阶段,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缺乏音体美方面的教师和器材,无法开设相应课程,即便有的学校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也得不到足够重视,素质教育成为农村教育的主要短板。当前,人口快速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城镇教育的“大班额”问题与农村教育的“空心化”现象并存,“城挤乡弱”成为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难题,城乡教育差距相应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依然延续的一种客观现状。

3.教育资源校际分布不均

校际的教育差异集中体现为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一些地方政府热衷集中力量“办名校”“办重点学校”,把稀少的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一个或几个学校,导致重点学校聚集着优质教育资源,如生源、经费、师资、设施等,加上深厚的校园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名牌效应。普通学校则因优秀师资力量匮乏、学习氛围不浓、生源不好等因素呈现发展受限的恶性循环。以保送生为例,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2012年总共被保送452名学生,其中超过200名来自郑州外国语学校,几乎以一校之力占据河南省名校保送生的半壁江山。同是人口大省的山东也存在同样情况,2012年的400余名保送名额中,济南外国语学校超过了200名。B17从人口学和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在一个省或市范围内,智力禀赋高的学生在各地的分布会比较均衡,至少不会像高考成绩显示的那样差距悬殊。上述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育资源在校际分布不均衡的状况。

4.不同群体的教育存在差距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个都不能少”“人人都出彩”的战略布局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关注不同群体的教育平衡发展。但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不同群体间的教育差距仍然存在,突出表现为流动人口子女难以享受优质教育。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一定程度上面临“在外上学难、上好学更难”“在家不好好学、学好难”的现实困境。受社会发展水平、教育管理体制与投入机制的限制,在流入地教育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安置给当地带来资源整合、经费筹措等多重压力,当地政府处于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权利与防范教育移民的两难选择。此外,随着“两为主”“两纳入”政策的实施B18,农民工子女虽然有受教育的机会,但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成本较高,同城待遇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的整体欠缺,当地政府一般先满足本地孩子的受教育权利,外地务工子女往往被安排到当地教育质量较差的学校。即便费尽周折挤进较好的公办学校,外地务工子女也因原有基础较差面临课程学习、素质拓展、人际交往、城市扎根等种种心理压力。另一方面,那些在家乡上学的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关爱,在学业推进、兴趣培养、情感沟通等方面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单纯依靠学校和社会难以根本解决。因此,对流动人口子女上学进行稳妥安置,仍然是教育公平推进过程中的现实难题。

四、路径维度:新时代推进教育公平的现实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国家先后推出一揽子教育惠民举措,持续接力推进教育公平。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B19这为新时代持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和群体的差距,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1.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教育公平基礎

归根结底,教育公平体现教育领域中人与人的关系,它根植于“现实的人”的社会基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状况。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认为,脱离经济条件和历史阶段来谈公平是不切实际的。教育公平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的政策支持,同时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国内外学者常用教育基尼系数来衡量教育公平的程度。基尼系数是广义的分析工具,不但可以用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而且可以用于一切分配问题和均衡程度的分析。教育基尼系数就是在收入基尼系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般来说,基尼系数越高,说明收入差距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而基尼系数越低,说明收入差距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教育基尼系数同样如此。教育基尼系数越大,说明教育发展越不均衡,教育公平程度越低;教育基尼系数越小,说明教育发展越均衡,教育公平程度越高。研究发现,2010—2017年,整个东部地区的教育基尼系数在0.19713—0.20935之间;中部的教育基尼系数在0.19868—0.21073之间;而西部教育基尼系数在0.25138—0.27245之间。B20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教育基尼系数的总体情况呈现东中西部递增的态势。这也意味着东部教育公平程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而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来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均GDP差距渐渐拉大,2013年东部人均GDP分别是中部的1.758倍、西部的1.913倍。B21虽然近5年来这种差距有缩小的趋势,但是这种格局尚未根本改变。可见,教育公平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正向关系。经济社会越发达的地区,教育发展越均衡,教育公平程度越高;反之,教育发展越不均衡,教育公平程度也越低。因此,统筹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及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行改进补偿教育制度,是推动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尤其是贫困山村倾斜、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分布的前提和基础。美国教育家科尔曼认为,这种“补偿教育”不是简单地对落后地区的贫困儿童进行均等的教育投入,而是要在资源投入“平等”的原则下,着力向弱势群体进行更多“不平等”的资源倾斜。只有国家对落后地区贫困儿童的教育资源投入超出全国平均水平,才能渐渐缩小他们与发达地区孩子的差距。B22目前,我国大力推行精准扶贫,其中教育扶贫就是“补偿教育”理念的生动诠释。

2.加强信息化建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在新时代推进教育公平,一方面要积极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另一方面要共享已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信息技术不受时间、空间和主体的限制,是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选择。B23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必将带来新一轮教育资源、学校格局、教学形态的变化和调整,是推动教育活力提升、生长点提质增效的战略性、全局性变革,是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扩大教育公平受益面、凝聚优质教育资源的突破口,是向着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奋进、为更多孩子成就梦想搭建的有效平台。要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B24自2012年“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全面实施以来,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师网络课堂”等多种形式被定点输送到贫困地区、偏远山区、民族地区,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优势,用较低的成本解决了上述地区师资不足的大问题,促进了教育公平。B25因此,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是新时代推进教育方式变革的着力点,也是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教育公平的切入点。

3.推动优质师资均衡化,缩小校际差距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校舍及各种教学硬件设施投入的加大,校际差距主要体现在师资差距上。因此,缩小校际差距最重要的切入点是创造各种条件让教育落后地区的学校和师资薄弱的学校留住和吸引优质师资。第一,各级政府要转变教育政绩观,摒弃集中力量“办名校”“办重点学校”的理念,避免人为在各个学校之间制造不平等的硬件和待遇条件,从而使一些学校在吸引优质师资方面处于先天劣势;努力均衡各学校之间的基础条件,鼓励各学校通过良性竞争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所有学生都能享有基本符合其潜力和预期的教育资源。第二,对那些地处偏远、条件较差且生源覆盖面大的学校,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加大各种补助、评优评先评职称等优厚的物质待遇吸引优质师资。第三,在本地区事业单位体系中,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让教师群体的收入高于公务员,减少优质师资向本地区行政系统流动。此外,很多落后地区普遍存在行政机关向当地学校借调或抽调优质师资的传统,这种做法在人才非常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当前高等教育较发达的时代,行政机关应尽量避免再从教育系统“抽血”,把优秀师资投入到教育事业。

4.破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难题,缩小群体差距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国家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社会问题,其形成既有社会制度上的根源,又有经济原因。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重视并共同努力。在思想上,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公平理念,把办好人们满意的教育作为努力方向,平等对待国家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弱势群体,着力实现他们受教育的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努力让他们共享更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在实际操作中,要对流动子女的教育问题做好科学规划和精准对接。一是依托大数据做好精准摸排。充分利用大数据和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平台完善流动人口子女的信息库,精准掌握流动人口子女的分布、规模、受教育过程的变动等信息,及时准确把握他们的教育需求,实施精准管理和服务,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二是全面加强融合教育。通过实行统一管理、团体心理辅导、设置科学合理的融合性课程、开展促进同伴交往的实践活动等方式,着力加强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之间的融合教育,帮助随迁子女增强归属感,更好地融入当地学校,不再为流动子女的身份而自卑。三是办好寄宿学校。配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积极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为关爱和保护留守儿童提供全面保障。

教育公平是一个环环相扣、节节相连的系统工程。教育差距的形成有着深层次的历史根源,也有社會阶段发展的现实因素。因此,推进教育公平要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进行多维度的审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师资均衡化、破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和群体教育差距的重要举措,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着力点。

注释

①B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5—46、45页。

②⑩程天君:《以人为核心评估域:新教育公平理论的基石——兼论新时期教育公平的转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1期。

③[德]卡·马克思、[德]弗·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2页。

④[德]弗·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8页。

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56—557页。

⑥章露红:《二十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学术进展》,《复旦教育论坛》2015年第4期。

⑦《习近平总书记谈共享》,《人民日报》2016年3月3日。

⑧《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的视频贺词》,《人民日报》2013年9月27日。

⑨《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光明日报》2018年4月19日。

B11金久仁:《精准扶贫视域下推进城乡教育公平的行动逻辑与路径研究》,《教育与经济》2018年第4期。

B12张玛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人民日报》2005年3月17日。

B13《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人民日报》2015年9月10日。

B15杨江华:《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及其变迁》,《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12期。

B16[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5页。

B17叶铁桥:《2012年保送生公示 北大浙大最多》,《中国青年报》2012年5月28日。

B18B25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强国之道》,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278、528页。

B1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21页。

B20陈岳堂、雷志翔:《中国教育公平发展的差异与趋势——主要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区域比较》,《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B21周阿立、伍文中:《中国经济发展收敛、非均衡与政策效应》,《统计与决策》2016年第12期。

B22周洪宇:《教育公平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83—84页。

B23彭红光、林君芬:《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和策略》,《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第10期。

B24《习近平致信祝贺国际教育信息大会开幕》,《人民日报》2015年5月24日。

责任编辑:浩 淼 海 玉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新时代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