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法在降低灭菌器故障发生率中的应用
2019-01-17李真仲辉梁建成定胜马宪礼
李真,仲辉,梁建,成定胜,马宪礼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设备科,江苏 扬州 225001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对我院PDCA循环管理干预前(2015年1~12月)、第1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6年1~12月)及第2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7年1~12月)消毒供应中心高温蒸汽灭菌器故障率进行分析和总结。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由负责质量监测的消毒员关注当天每台灭菌器运行状态,若发生故障,及时和消毒组组长、工程师反馈,分析、处理并记录。
1.2.2 评价标准
灭菌质量的成功需要通过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3项测试,而设备的运行状态属于物理监测[4],是灭菌成功与否的第一道关口。本次研究的故障为灭菌过程中产生,影响了灭菌的时间、温度、压力、湿度等多项参数[5],对灭菌质量产生影响,需要护士、消毒员重新包装和灭菌。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PDCA循环
1.4.1 制定计划(P)
别呦呦是个很怪的人。她心情好的时候,像水一样,能把我融化了,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发火,无缘无故地发火。问她为什么这样?她说,我没灵感,一句诗写不出来,你说我能不来火吗?
(1)现状调查。2015年,消毒员对全年发生在灭菌过程中的的故障进行了统计,故障数为154锅次,故障率为1.21%。该部分故障影响物品的灭菌质量,需要护士和消毒员重新处理,导致了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2)分析原因。医学工程部和消毒供应中心消毒员成立故障分析小组,针对灭菌器在运行中产生的故障报警的统计情况开展小组讨论会,采取根因分析法,从设备、人员、环境与材料、管理与方法等4个特征要素绘制出鱼骨图[6],见图1。
图1 高温蒸汽灭菌器故障分析鱼骨图
分析原因如下:① 设备因素:科室配备有5台Getinge HS66 高温蒸汽灭菌器,带有蒸汽发生器的1台寿命超过5年,其他4台均超过10年,零配件老化,处于故障高发期阶段,设备全年无休,平均每台每天工作超过10 h,时间长、频次高,设备维修间温湿度较高,加速零配件老化,如压缩空气管受热变硬造成断裂漏气等;② 人员因素:工程师的巡查力度不够,预防性维修少,消毒员文化程度低,依赖性强,常见故障处理能力不够;③ 环境与材料因素: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水、电、气、汽缺一不可,如冷却水温度不达标、蒸汽为不饱和蒸汽等都会导致灭菌过程中产生故障,出现隐患时,因零配件不齐全导致更换不及时,增加设备运行故障率;④ 管理与方法因素:消毒员与工程师的培训和考核力度不够,导致装载、操作及维修不够规范;科室负责人要加强对消毒员和工程师的监督,对灭菌器的统筹管理力度不够;科室仍停留在传统的 “报修-维修”模式,维修响应慢,需要改进。
1.4.2 实施阶段(D)
(1)针对设备因素:维修间要配备排风设施,需保持干燥,温度要小于45℃;科室要统筹安排灭菌器使用时间,周日工作量不大的情况下可以使两台设备轮休,保障灭菌器使用性能;工程师、厂家人员、消毒员,就灭菌过程中出现的并且影响灭菌质量的故障报警展开讨论,总结出处理经验,见表1[7-9]。
(2)针对人员因素:2015年末,我院消毒供应中心消毒员的文化程度为本科3名,中专1名,高中学历4名,负责消毒供应中心的兼职工程师2名,都为本科学历。操作和维修人员都配备有压力容器上岗证,保证安全操作。厂家工程师定期对全科人员进行灭菌和设备的技能辅导,医院兼职工程师定期对消毒员进行常见故障处理指导。制定巡查表格,包括日、周、月、季度、年计划,工程师参照巡查表格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保养。
(3)针对环境和材料因素:和供气(汽)中心、水电组保持密切联系,确保水、电、气、汽的正常供给和稳定。水压正常压力需大于3 kg,水温15℃左右,压缩空气为6~8 kg,蒸汽压力经过减压后为2.7~3 kg。若蒸汽含水量过多,需要及时手动打开疏水阀,确保蒸汽质量[10]。
(4)针对管理和方法因素:在传统的维修模式(图2)上经过讨论,推出改进后的“预防—维修”模式(图3)[11],经过预防维修,降低了设备运行故障率,提高维修响应速度,提高设备的使用率。科室负责人督促厂家及工程师和消毒组组长,定期对消毒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安全正确使用设备;科室负责人定期督查工程师的巡查记录、保养记录,消毒员的使用记录,维修后的检测记录等。
1.4.3 检查阶段(C)
(1)消毒员和工程师配合,每天检查水、电、气、汽的供应情况,检查各个管路是否出现泄漏,检查灭菌腔体是否清洁,保持面板清洁,用水测试腔体过滤网是否有拥堵并清理,检查T-doc连接情况,检查各项指示灯显示是否正常,记录灭菌过程中发生的故障。
表1 常见故障处理经验
图2 传统“报修—维修”模式
图3 改进后“预防—维修”模式
(2)工程师每个星期检查灭菌器门是否活动自如,门的挤压保护板是否正常工作,空气过滤网的使用情况。
(3)工程师每月测试急停按钮是否正常,检查门封老化程度,是否有裂纹,必要时需要润滑门封,运行灭菌器真空测试程序P5,检查气密性是否达标,检查所有管路接头并紧固。
(4)每季度工程师和厂家工程师配合,清洗所有过滤器,对灭菌器的水路模块、压缩空气模块、蒸汽供给模块、抽真空管路模块、真空泵模块、蒸汽发生器模块、门模块、强制排风模块、电路和控制模块、传感器模块一一进行排查,更换老化配件[12-13]。
(5)配合质量检测局对减压阀半年校验一次,对安全阀一年校验一次,配合厂家对灭菌器的温度、时间、压力等参数进行验证。
所有检修都需要做好记录,消毒供应中心和医学工程部负责人需做好监督工作。
1.4.4 处理阶段(A)
以每个月为一个循环周期。借助科室的质量分析会,故障分析小组成员总结本月出现的故障次数、种类,从设备、人员、环境和材料、管理和方法等方面分析原因,不断改进。检查设备使用记录、巡查记录、维修记录、保养记录、配件配备及使用情况、人员培训和考核记录等。把仍然出现的高频的故障加以详细分析,落实到具体环节加以解决,同时将成功的经验应用到下一个循环中去,使灭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率大大降低。
2 结果
故障分析小组调取了2015~2017的灭菌档案,2015年消毒供应中心共灭菌12776次,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154次。2016年消毒供应中心共灭菌14623次,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65次。2017年消毒供应中心共灭菌15331次,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36次(表2)。
2015~2016年间, 故 障 率 从1.21%降 至0.44%,χ2=49.79,P<0.01,有统计学意义。2016~2017年间,故障率从0.44%降至0.23%,χ2=9.7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4,应用雷达图,更直观地展示了3年里发生在灭菌过程中常见故障的变化情况,2015年故障数较多,2016故障例数显著下降,2017年在2016年的基础上继续下降,但下降幅度趋于缓和。
图4 2015~2017年灭菌器故障统计雷达图
表2 2015~2017年灭菌器故障分析
3 讨论
2015年,灭菌器故障率较高,为1.21%。科室将所有的故障统计,推出“问题影响度”[14]的概念,即每种类别的故障和全年故障总数的占比,见表2。发现主要故障为过压、低温、后处理超时、加热故障、高温、抽负压故障,2016年度,科室以预防性维修为主要改进点,对设备及水、电、气、汽进行了改进。4台设备已使用10年,1台为5年,处于故障高发期,2015年配件更换和维修费达到一定数额,决定2016年和厂家签订了全保合同,和厂家工程师合作,定期对设备进行更加全面的保养,及时测试设备性能、验证设备参数、更换老化配件,并建立了常换零配件库房,确保预防性维修的及时性。第一轮PDCA循环管理为期1年,可以发现故障率降至0.44%(χ2=49.79,P<0.01),主要故障发生数显著降低,其问题影响度也发生改变,第一轮的整改初见成效。
经过科室年度质量分析会进行了总结,发现设备及材料因素得到了很好的改进,但消毒员的责任心和专业技能不过关仍会造成一些故障。例如:早晨不及时排水,直至出现大量低温湿包现象;出现压缩空气轻微漏气声,如果不影响自己灭菌工作,不会处理,照常灭菌,直至压缩空气管全部破裂导致灭菌故障;门封圈出现轻微裂纹,为了尽快完成自己的消毒任务,不予处理,照常灭菌,直至出现过压故障;水路部分出现轻微渗水,如果暂时不影响自己的灭菌,不予处理,照常灭菌,直至出现抽负压故障或后处理超时等。2017年度,工程师在继续整改设备和材料因素的同时,和消毒供应中心负责人及消毒组组长合作,对消毒员展开了定期培训和考核[15],使其熟练掌握灭菌技术、灭菌器的原理和常见故障处理技能,能及时发现故障隐患,积极配合工程师处理,减少灭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提高灭菌工作效率。第二轮PDCA循环管理为期1年,可以发现故障率降至0.23%(χ2=9.79,P<0.01)。设备出现老化,2017年度,连续运转故障上升至8次,故障分析小组将数据积极反馈给厂家工程师,督查其进行程序的维护;过压、低温、高温、抽负压等人为可控制的故障率继续降低。第二轮的整改继续有效,但仍有0.23%的故障需要科室成员努力改进,未来科室人员将继续学习之前的成功经验,持续改进。
综上所述,PDCA循环管理法是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一种管理方法,能够有效的保证医院科室的管理质量。消毒供应中心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将高温蒸汽灭菌器发生的故障进行了分析,两年来对设备、材料、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不断改进,提升了工程师和消毒员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降低了灭菌故障率,保证了灭菌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