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绪”放飞,“妙趣”横生
——浅谈小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
2019-01-17◆
◆
(福建省连江县琯头中心小学)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某种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同时也是构成文本的最基本形式。表达特色是一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文本价值的集中所在。着眼文本表达特色,就是立足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从文本的表现手法、语言特色和布局谋篇等着手,引导小学生关注不同文本的表达特色,通过探究性活动,学会阅读理解、表达运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那么,教学中,如何通过文本表达特色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
一、抓住重点词句,生成自主体验
文字符号是构成文本的基础单位,也是文本表情达意的载体。阅读教学就是要抓住一个一个富有生命的重点词句,让学生通过眼、耳、手、口、心等全方位多角度的去玩味语言,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在一个节律上跳动,并从中产生共鸣,生成真切的自主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案例1】在人版三年级上《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句子,其中“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当我们细读文本之后,就会发现这里的“封”和“浸”用得十分精妙。教学时,我们可先从字面意思入手,再稍加引导,孩子们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小兴安岭树木枝叶繁茂、勃勃生机的景象以及雾很多很浓的特点,再辅以反复朗读,学生自能有准确的生成情感体验,自然就走进了文本,理解了文本。
二、挖掘语言特色,内化文本价值
语文教材中所录入的课文大多是语言文字的典范,我们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语感因素点,语言特色,充分展现文本的价值所在。一些在表达上比较有特色的词句或段落,一些体现用语规律的言语现象的句子,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圈点、比较、品悟、朗读,让孩子敞开自己的情怀,沉醉到作品之中,与作品同悲同喜,与人物共沉共浮,达到与文本的情感交融和精神同构,最终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情感的融会、心灵的对话,以至灵魂的拥抱。
【案例2】人教版四年级下《麦哨》教学片段:
近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麦哨》这篇文章特色鲜明,很值得挖掘训练。备课中我捕捉到了描写麦哨的拟声词“呜卟,呜卟,呜……”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出示了三种不同的吹麦哨的形式,让学生感受破折号、省略号在表达上的作用。
课堂上,先是由老师吹,学生猜是哪一句。接着让孩子们来试吹,孩子们猜是哪一句。一时间,教室里充满了此起彼伏的麦哨声,快乐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通过比较、品悟、实践,孩子们不仅体会到了拟声词和标点符号这种文章表达特色,而且已经深深植根在孩子们心中。
接着,我将文本1、2、7、8自然段麦哨的描写,经过删改,分别变成了两首小诗,请孩子们带着欢快的心情一起合作朗读。
我通过拟声词这样一个语感因素点,深入挖掘文本的语言特色,充分发挥文本价值,引领学生尝试一遍又一遍的个性朗读。通过自主体验,学生发现文本语言形式以短语为主,非常简单,学生真正进走进角色,感受到了孩子们那种简单、欢快,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之美。
三、探究布局谋篇,掌握表达方法
薛法根老师认为,文章教学精彩之处往往是文本的关键之处、转折之处、矛盾之处,意料之中却又意料之外。教学时应抓住这些特色的语言训练点,巧妙设疑,激发学生期待解决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亲历亲为,潜心探究,方能锻炼学生文本解读的语感能力,探究能力,发展个性思维,掌握表达方法,逐渐形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案例3】人教版三年级下同步阅读《那一盏冰灯》教学片段:
在教学《那一盏冰灯》时,我就紧紧围绕课文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矛盾点展开,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收到很好效果。文章刚开始,作者多么渴望有一个自己的灯笼。可是,当父亲即将做好灯笼的时候“我”的眼泪立刻流了出来。“我”为什么流泪呢?
我向学生求教,学生对老师抛出的问题兴趣十足,思维瞬间活跃被激发,便饶有情趣地咬文嚼字,自由活跃地交谈起来。
生1:我流下眼泪是因为冰灯是父亲亲手为我做的,是特别的,独一无二的,这是幸福的泪水。
生2:我留下眼泪是因为父亲要在非常寒冷的情况下为我打磨冰块,父亲打磨时间之久,打磨次数之多,让我感动,让我心疼,父亲是在用他的手在融化那块冰呀!
生3:父亲不仅为我亲手制作了冰灯,他自己那么冷,却不忘为我“掖被”,父亲的关爱让我热泪盈眶。
学生通过对文本这样缜密的思考和分析,多视角地完成了对“父爱”内涵和意义的构建,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阅读理解谈得如此到位。既酝酿着体验和感悟的醇酒,又闪耀着创造思维的思性之光。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个课堂成了师生探究的场所,洋溢着轻松、活泼、愉悦的气氛,弥漫着浓烈的对话氛围,跳跃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孩子们的这些言语表达已足以说明实践探究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和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诱发作用。
四、经历语言积累,提高运用能力
语言理解与运用,是处于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训练,将学生个性化的文本感悟流淌笔尖,生长言语的同时释放自己的情感。最终凝结成学生的思想,转化成语言运用的能力。
【案例4】我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第一课时)中,我确定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朗读、对比等方式,体会作者表达鲜花开放的写法,并能迁移运用。所以,在“细读文本,品味写法”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这样的教学:
师:孩子们,请看,老师把这个句子变一变,多像一首美丽的小诗呀。(课件出示)作者是怎么写这些花的,细心的孩子一定会有所发现:
(1)作者写花开的时间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从早到晚来写的。
师:看看时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了这个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也就是说——是按照从早到晚来时间顺序来写的。
(2)发现了写时间的词语可以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后面。
师:你还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了写时间的词语可以放在花的前面,也可以放在花的后面。
师:都放在前面或者后面,好不好?(太枯燥了,太单调了,这样我们读起来更富于变化,更有节奏了。)你的发现真了不起。
师:今后我们写文章时,在不改变意思的情况下可以做小小的变动,这样读起来就更有味道了。
(3)用词很准确。
师:再看看时间,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有的还加了左右,表示不确定的时间,意思是说开花的时候大概在这个时间。
师:课文的最后一段有一个词意思跟左右差不多?(大致)还可以换成哪些词?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啊!
(4)拟人化的表达方式。
师:作者的观察多细致啊,通过观察,作者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的。除了这些之外,老师还有一个发现,你们发现了么?
生:写花开的样子不同。
师:真了不起啊,真会读书啊,一眼就看到了。
师:花钟上只有这些花吗?你是从哪个地方知道的?
师:省略号告诉我们什么?真聪明,省略号还可能告诉我们有哪些花呢?
(课件播放花的开放)
师:还有这么多的花呀,你们能不能也像课文中一样,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
_____(什么时候) ,_____(什么花)_____(怎样开)。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过程,亲身经历了文本表达特色,再辅以朗读、体验、积累,慢慢的把文本的知识内化于心,为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阅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因此,我们要练就“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追寻“这一课”独特的表达特色和语言训练点。在课堂教学中在善于引导孩子关注文本表达特色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依托“文本语言”,通过语言文字运用训练,让学生的思绪随着文本放飞,使他们在“妙趣”横生的状态下,实现“言”“意”的融合与转换,最后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逐渐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