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急救流行病学分析
2019-01-17李海燕卫鹏羽景建军张振贵何光辉
李海燕,卫鹏羽,景建军,张振贵,何光辉
生活中的一氧化碳中毒通常由炭火取暖、煤气热水器使用不当、煤气泄漏等原因引起[1]。据文献[2-4]报道,近年来我国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北方地区冬春季节尤为多见,由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00~300倍,而一氧化碳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仅为氧合血红蛋白的1/3 600[5],使血红蛋白迅速丧失携氧的能力,造成组织缺氧,中毒轻者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6],重者引起昏迷甚至死亡,对生命安全、生命质量造成极大危害[7,8],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因此对于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而言,院前急救不仅可以为进一步救治患者创造条件,挽救患者生命,还可以降低患者发生中毒后遗症的概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本研究对2015-10至2018-09石河子市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以了解本地区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急救的变化规律,为制定合理的院前急救策略、有效利用急救资源、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援等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调取2015-10-01至2018-09-30石河子市120指挥调度中心数据库。收集诊断为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急救基本信息,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出诊时间等信息。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头昏、乏力、恶心、呕吐、嗜睡者;面色潮红,口唇呈樱桃红色,出汗多,心率快,躁动不安,渐进至中度昏迷状态者;深昏迷,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肌张力增高,血压下降者。排除信息资料填写不全者。资料信息采纳完整的共计178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Excel 2010软件导入数据,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表示,采用K-S检验数据的正态性,P>0.05数据呈正态分布,使用圆形分布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三角函数将具有周期性的月份和时间数据转化为线性数据,求出平均角ā、角标准差s和极距r,由此推算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集中发生时间及流行高峰期,采用雷氏检验平均角是否存在,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2015-10至2018-09石河子市120指挥中心数据库中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急救206人,剔除资料不完整病例,纳入178例进行分析,其中5例死亡。178例患者中,男107例,占60.11%,女71例,占39.89%,男女比例为1.51∶1,年龄为0~86岁,采用K-S检验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P<0.001,不符合正态分布,中位数46.5,占比最多的依次是41~50岁、51~60岁、21~30岁人群,分别占 25.28%、19.66%、15.17%,最少的是15~20岁组有4例,占2.25%,具体一般资料分布见表1。
表1 2015-10至2018-09石河子市一氧化碳中毒急救患者一般资料分布
2.2 一氧化碳中毒急救月份分布 178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急救出诊月份分布显示3月、12月、1月、10月出诊比例高,5~8月出诊比例低。运用圆形分布的统计方法,将每月的出诊数据进行三角函数转化,经雷氏检验Z=nr2=24.4974 >Z0.05(178)=2.9957,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平均角存在,经计算平均角ā=7.3384,角标准差s=80.6878,r=0.3710,推算出高峰时日和时段分别为01-07和10-17至次年03-30。出诊月份分布见表2。
表2 2015-10至2018-09石河子市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急救出诊月份分布
2.3 每日出诊时间分布 178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急救每日出诊时间分布中,22:00~23:59、10:00~11:59、12:00~13:59 出 诊 频 次 高,04:00~05:59、16:00~17:59、08:00~09:59出诊频次低。运用圆形分布的统计方法,将出诊时间数据进行三角函数转化,经雷氏检验Z=nr2=0.2884 <Z0.05(178)=2.9957,结果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平均角不存在,每日出诊没有高峰时段。每日出诊时间分布见表3。
3 讨 论
3.1 出诊时间和月份分析 从出诊时间看,未得出高峰时点和时段,也未查阅到相关文献证据,理论上中毒时间应该存在高峰时点和时段,可能和人们拨打急救电话时间常常并非中毒时间,存在一定程度滞后,也可能和样本量误差有关,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确定一氧化碳中毒院前急救时间有无高峰时点和时段。从出诊月份分析来看,每月均有一氧化碳中毒发生,分布最高的月份依次是3月、12月、1月和10月,分布最低的月份依次为5月、6月、7月和8月,高峰时日和时段分别为01-07和10-17至次年03-30。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为本地区冬季取暖期,尤其12月和1月室外天气最寒冷,此时,人们在室内活动时间较多,门窗关闭室内通风差,遇燃煤取暖、煤气热水器使用不当和人工煤气泄漏时,室内蓄积的一氧化碳气体排除不畅,容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与有关报道的高峰时间相似[2,9,10]。所以应根据季节、月份广泛开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宣传教育活动,尤其是气温达到低谷前的12月、停暖气前的3月份是宣传防控的重点时期。政府、医疗卫生部门和电视台、电台、互联网、出版部门等媒体机构应密切合作,针对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职业等人群[11],尽量多元化广泛宣传关于加强燃气及燃气设备安全使用的知识,通俗易懂地普及防范一氧化碳中毒的安全教育,增强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救、互助能力,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争取改善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环境和取暖设备,这样才能真正从源头上遏制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同时,医院根据一氧化碳中毒的季节性特点,合理配备常用急救资源,安排充足的院前急救人力资源,在高峰期来临之前,加强急救人员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急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可将每年的冬春季节作为重点关注的出诊时期。
表3 2015-10至2018-09石河子市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急救每日出诊时间分布
3.2 一氧化碳中毒院前急救患者分析 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急救中,男性多于女性,与李庆中[12]、杨玲[13]的研究结果一致,与张善民[14]、黄如雁[15]研究不同,可能与各地区居民性别分布差异和统计数据的局限有关。从患者年龄来看,年龄的中位数46.5岁,占比最多的是41~50岁、51~60岁患者,与文献[12,15]的结果相似,说明在本地区进行一氧化碳中毒的安全教育宣传工作时应重点加强对此类人群的关注。
3.3 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急救策略 由于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的功能,破坏细胞的呼吸,使机体组织缺氧,而大脑和心肌对一氧化碳最为敏感,缺氧耐受性较差,极易导致患者脑水肿和急性心肌坏死。因此,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来说,院前急救必须争分夺秒,首先需让患者及早脱离中毒环境,在救护车行驶过程中,120接线员或者出诊医护人员可利用手机第一时间与呼救人或患者联系,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指导家属将患者搬到空气新鲜处,打开门窗,保持通风环境,必要时为患者盖上被子进行保暖,并告知家属如果患者出现昏迷、呕吐的现象应将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畅通,同时询问患者详细的地址、意识状态等,并做好记录,以减少中毒时间,避免病情加重[16]。到达现场后,及时对患者进行给氧、对症治疗等急救措施,特别是高度怀疑重度中毒的患者,给予脱水剂、脑细胞活化剂、人工冬眠疗法、抗感染及支持治疗,并积极防治并发症,对于呼吸抑制者,行气管插管、机械辅助通气治疗,安全将患者转送医院,以做进一步治疗。返院后,对病情严重者及时开通绿色生命通道,提前通知高压氧舱工作人员做好急救准备,对需要进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争取在4 h内进行高压氧治疗,因其能够极大地缓解中毒症状,改善患者的预后[17]。同时有研究证实首诊时间、昏迷时间、高压氧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四大因素对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预后影响很大,尤其是前两大因素的影响至关重要[18]。一氧化碳是环境中常见的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19],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发病急、病情重、病情进展快,在中毒发生后如未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护理,将会对生命安全、生命质量造成极大的危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所以,医护人员在接到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紧急求救后,尽可能缩短首诊时间和昏迷时间,对减轻患者的病情、痛苦及保护患者的生命有重大意义[20]。
综上,在院前急救过程中,让中毒患者迅速脱离中毒现场,急救人员抵达现场后,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防治脑水肿等抢救措施,院内做好快速有效反应,缩短院内急诊等待时间,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率,挽救患者的生命均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本地区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急救流行特点,在一氧化碳中毒高发时段,即气温达到低谷前的12月、停暖气前的3月份,应有针对性宣传关于加强燃气及燃气设备安全使用的知识,以及防范一氧化碳中毒的安全教育,普及院前急救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合理配备院前急救的人力物力,做好院内应急反应,把握好抢救的关键,处理好相关环节的重点,特别是院前急救这个基础环节。同时,争取最大限度地遏制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病率,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才是最有效的策略。然而由于本研究数据是基于120指挥中心数据库获得,没有后续的追踪研究,因此未能获取患者中毒分级及预后,死亡患者的信息,特别是病例相关信息。有待今后研究中,对以上不足进行进一步研究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