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州陶瓷:文化传承与工匠精神*

2019-01-17

陶瓷 2019年1期
关键词:潮汕潮州工匠

(广州市中金实业有限公司 广州 510075)

前言

潮州是我国陶瓷的主要产地之一,2004年被国家授予“中国瓷都”的称号,其陶瓷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潮州烧陶始于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制瓷始于唐而盛于宋。潮州陶瓷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和吸纳具有潮州文化特色的泥塑、木雕、潮绣、抽纱、剪纸、漆画等民间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器型多样、纹样丰富、风格鲜明,是潮汕文化、艺术、历史、文明的结晶,体现了潮汕人民的审美情操和精神面貌。可以说,潮州陶瓷是潮汕文化浓缩的精华。

“潮汕文化”是潮州文化的别称,地域上包括潮州、汕头、揭阳,是古代中原文化、南粤土著文化及海外文化融合而产生和形成的,在汉文化中独具特色。潮汕文化是一种民系文化,源远流长,涵盖范围广,包括潮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木雕、潮绣等工艺。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载体,潮州陶瓷植根于斯,积淀深厚,内涵丰富。随着有“东方犹太人”之称的潮汕商人的足迹走遍全国,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中得以快速成长和发展,作为文明的使者走向世界,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扬起了一面高高的中国旗帜,将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撒播于世界,而后又在吸收和借鉴异域异族的文化中融会贯通,推陈出新。潮州陶瓷既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解读潮州陶瓷中的“潮汕文化”符号,不仅有助于潮州陶瓷艺术的发展,对于传承和创新潮汕文化甚至是中华传统文化有更重要意义。

1 解读潮州陶瓷中的文化传承

1.1 潮州陶瓷风格中蕴含的潮汕文化基因:精

潮汕地狭人稠,生存空间狭迫,物质资源匮乏,长期人多地少的生存现状,激烈的竞争环境,使潮州人不自觉地形成“精细”的文化特质,并将其扩展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耕田种地,精耕细作;木雕石雕,精雕细刻;潮菜烹制,精工细作;潮人经商,精细精明。文化,便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潮州陶瓷艺术,为潮州陶瓷艺术的发展注入独特的“文化基因”。

精,是精细,是精巧,是精美,也是精致。通花、瓷塑是潮州陶瓷中独特的高级艺术品。

通花瓷是潮州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雕贴镂空、精巧玲珑的陶瓷艺术品类,主要特点是在瓷坯体上雕通连续的几何图纹或花卉、人物、动物等形象,因其通体雕镂,如潮绣抽纱中的通花作品因玲珑剔透而得名。其以“技艺精湛、造型秀美”享誉海内外,曾被誉为中国陶瓷艺林中的独秀。通花瓷的巅峰之作是潮州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王龙才,作为“枫溪瓷烧制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已研发出细纱般瓷丝组成纹饰的“瓷纱幕”寄贴立体瓷花的新品种,其瓷花已做到“细如发丝、轻如鸿毛、薄如蝉翼、下水不沉、落地不碎”的程度,将潮州陶瓷艺术的精巧发挥到极致。

潮州瓷塑,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盆景都是构思精妙,立意新颖,工艺精细,造型大方,是精美的艺术典范。潮彩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一种彩绘装饰手法,在吸收了本土的民俗文化和外来表现手法的基础上,潮州又创新了釉下潮彩新工艺,把釉上潮彩技法运用到釉下彩之中,使釉面莹润、细腻、通透、永不褪色,精美绝伦。潮州日用陶瓷是我国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其原料大胆采用国内外高级陶瓷原料如白玉瓷、色釉瓷、新骨瓷、强化瓷、轻质瓷等瓷土,通过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的加工以及精细的制作,达到“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罄、明如镜”的精致效果。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艺术化的发展策略使潮州的日用瓷独享“餐桌上的艺术珍品”的赞誉,工艺瓷“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备受追捧和收藏。

小巧玲珑的功夫茶具,凝聚的是潮汕人团结友好、敬亲睦邻的优良传统;精致剔透的骨瓷餐具,体现的是潮汕人“食不厌精”的饮食文化;民居中精美的浮雕嵌瓷,表达的是潮汕人祈求安居乐业的美好心态。潮州陶瓷的精致、工巧、秀逸的艺术特征与潮州其它民间工艺一样,无不反映了与潮州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

1.2 潮州陶瓷装饰题材中的潮汕文化符号

潮州陶瓷装饰有广泛而丰富的题材,装饰手段应物随形、纷繁多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生活气息浓厚、艺术特色鲜明的装饰体系,表现出丰富的生活情趣与美的意境,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审美情趣以及独有的人文特点,是潮汕文化精神内涵的生动反映。

1.2.1 反映保存完整的中原儒家文化

从历史上看,潮汕人是来自中原的移民族群,从地理上看,潮州地区处于俗称的“省角国尾”。相对闭塞的环境使魏晋、汉唐儒家文化得以在潮汕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对文化承续的重视既是潮人精神的皈依,也构成了潮汕文化脉络的绵延。潮州陶瓷装饰中的“慎终追远”、“报本返始”、“饮水思源”的孝道文化题材比比皆是;有教化高雅人格,追求高尚情操的题材,如“梅兰竹菊”等;有重视教育,劝人向学的崇文主题,如陶瓷作品题诗“天地平如水,王道自然开。家中无学子,官从何处来”;有追求美好生活,富有寓意的“喜上眉梢”、“马上封侯”、“花开富贵”等吉祥如意的题材……。

1.2.2 反映本土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

潮州古代被誉为岭海名邦,海滨邹鲁,历史上曾是粤东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潮汕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人文鼎盛。反映在潮州陶瓷装饰题材中,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与山水交融的景物,其中有名胜有古迹有传说,如潮州新旧八景等。有潮汕的官宦贤人旅境履痕,有潮剧、木偶戏等潮汕人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展现潮汕地区民俗民情、戏剧和剧情的瓷塑装饰画的题材比比皆是,如潮州著名工艺美术大师林鸿禧创作的系列富有情趣的戏曲人物瓷塑,巧于构思,主题突出,夸张写意,素雅清新,其代表作潮剧《十五贯》中的“况钟访鼠”,人物的神态和心理细腻逼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臻品。

潮州的陶瓷装饰还与当地民俗文化息息相关。潮汕民俗资源丰富,《宋史·地理志》描述潮汕地区“其俗信鬼尚祀”。潮汕地区城镇乡村神庙林立,常年香火不断,游神赛会尤为热闹,大小事皆问卜求神。岁时节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风俗人情等经陶瓷工匠们加工和提炼,变成了生动的陶瓷装饰题材,并以“泥”与“火”的形式锤炼出来,陶瓷艺术就成为凝固的文化符号。欣赏潮州历代的精美陶瓷,就像在阅读一部活色生香的潮汕民俗文化史。

1.2.3 反映以佛为主,释道儒共存的宗教文化

自唐开元年间在潮州建寺之后,潮州就成为南方佛教和佛学的中心(目前全国佛学院就设在潮州开元寺),庵、堂、寺、院遍布。把宗教文化反映在陶瓷造型和装饰上,因而就出现了宗教文化瓷。观音、达摩、罗汉、和合二仙、南极仙翁、菩提、忍冬和莲瓣,成为瓷雕和常见的装饰题材。潮州古窑出土的不同时代的青白釉莲花碗、莲瓣炉、卷草纹盏,白釉瓷佛、观音立荷像等,就是潮汕人崇尚佛教在陶瓷艺术中的反映。除此之外,宣扬道家文化也是也是潮州陶瓷装饰的题材,八卦、八宝、八仙等带有道家文化的符号屡见不鲜。在塑像中还有多种多样的造型,如李铁拐与汉钟离的对弈、老子道德经、麻姑献寿、八仙过海等,这些题材由古至今长盛不衰。

1.2.4 反映潮汕地区兼容并蓄的海外文化

潮汕历来是重要的海上对外贸易港口,海上贸易始于唐,盛于宋,至明清最为繁荣。据《中国商业简史》记载:唐朝时“就海运来说,当时粤东之海,东起潮州,西尽廉南,南尽琼崖,凡分三种,所在均有出海门户……”。从唐朝开始,潮州陶瓷源源不断地通过潮州港走向国内外,为中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做出巨大的贡献。从出土的唐代潮州陶瓷来看,很多造型外观及纹饰多为莲花、菊瓣纹,正迎合了当时东南亚各国的崇佛意识,由此可知潮人早在唐代就向东南亚输出陶瓷。宋代为适应国外消费者的需要,不少产品是依据客户的要求设计生产的。如发掘出土的宋潮州窑生产的欧陆人阿拉伯人造像,骑马瓷像,西洋狗以及军执壶、带阿拉伯文字的瓷钵瓷盘等就是很好的明证。著名的海外学者路易黎先生参观了潮州窑出土的瓷器,曾兴奋地讲到:“在世界各地发现的不少瓷器原不知出于何处,今天到这里一看,方知他的故乡原来在这里。”通过长期的海上往来,潮汕地区实现了与世界各国在宗教信仰、礼仪制度、审美理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使潮汕族群在务实的特质上,融入了开放与兼容的特性。现如今,潮州陶瓷已远销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工艺陶瓷、日用陶瓷和卫生洁具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25%、60%、30%,潮汕与世界的接触正日益紧密。

1.3 潮州陶瓷表现形式中的潮汕文化元素

潮州陶瓷根植于潮州大地,受潮汕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潮州陶瓷与其它的民间工艺一样,在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无一不体现潮汕地域文化精致典雅的内涵。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世代相传,融汇中外,推陈出新。

1.3.1 潮瓷装饰中的潮彩手法有工笔、写意、图案三大类

潮彩在彩绘手法上吸收了粉彩、广彩的装饰技法,画面的纹饰在传统基础上又吸纳了木雕、潮绣等艺术表现手法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又在传统技法之上创新了釉上堆金的方法,形成了浮凸多层的艺术效果和地方特色。

1.3.2 潮州通花瓷器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雕贴镂空、精巧玲珑的陶瓷艺术品类

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和吸取了潮州抽纱、潮绣、剪纸及金漆木雕等地方艺术的表现,如潮州抽纱的色彩和图案、木雕中的透雕及浮雕效果、剪纸的纹样设计,这些因素在通花瓷的制作上一一得以体现,形成了现在“精工细致、玲珑通透、立体垫浮、金碧瑰丽”的独特陶瓷装饰风格特点。

1.3.3 潮州瓷塑的发展

潮州瓷塑近年来吸取现代陶艺的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清新淡雅,意境突出,既强调材质与雕塑的有机结合,又保持陶瓷本身的特色。现在多有大型瓷塑出现,使潮州瓷塑步入一个全新的时期,潮州著名陶塑家的作品,有当今第一大型浮雕瓷版画之称的“清明上河图”,已经在广州番禺的宝墨园安家落户。2007年谢两岳创作的毛泽东瓷塑像,高达2.6 m,获得世界吉尼斯之最。

1.3.4 色釉的传承与创新

用色釉装饰各种陶瓷,自古有之。潮州陶瓷艺术家在色釉上传承和创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赋予陶瓷作品以艺术语言,将前卫的现代艺术理念与作者情感融进作品之中,体现其文化内涵。潮州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林礼腾用了近20年的时间,成功研制出我国自宋代以来就失传的“耀变天目釉”,该釉在高温窑变下绽放出绚丽的晶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渭阳,开创了结晶釉画的陶瓷新品种,他采用的是陶瓷界绝无仅有的艺术形式,将传统的书画表现手法和现代的高新技术进行融合、创新,进行画面彩绘,再通过窑火的高温产生出“新结晶釉下青花”、“新结晶釉下五彩”的全新作品。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为明,以另外一种表现手法,使得色釉作品更加绚丽多变,他创作的大量花釉作品,在底釉上面叠加一至二层色釉,形成堆釉,让其在烧成过程发生反应,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用稍有流动的色釉表现不同的山水、花鸟,而且按器型的不同进行构图,用不流动的色釉突出主要装饰部位,其他部位配以相应色调的流动釉,起到烘托主体的作用。扎根传统,与时俱进,善于变通,这也是潮汕文化的特质,潮商成功的诀窍。

2 潮州陶瓷的发展与工匠精神

醇厚悠久的潮汕文化滋养了潮州陶瓷艺术,一代又一代敬业爱岗,精益求精的工匠们用土与火铸就了潮州陶艺的夺目光彩。潮州陶瓷的发展史,既是一部潮汕文明史,也是一部陶瓷工匠精神的史诗。他们以对精进品质和精湛工艺的信仰式的追求,谱写了潮州陶瓷的绚丽辉煌。可以说,陶瓷匠师们是传统技艺和潮汕文化得以传承延续的灵魂。

随着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今天的潮州陶瓷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和困境。传统的师徒相传的方式被机器的批量生产所代替,传统的手工艺人和传统技艺正在走向式微。陶瓷工艺产量上升,品质却下降,工匠精神被视为不合时宜的东西为许多商家抛之脑后,承载着潮汕文化重要部分的工匠精神正在逐渐缺失……。

今天,潮州陶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技术装备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管理水平不高,品牌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能耗大,环保意识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 中国是陶瓷生产大国,日用陶瓷占世界总产量的70%,收益却不到世界总收益的20%。潮州陶瓷作为国际最大的工艺陶瓷和工艺化日用陶瓷的生产出口基地,负担着创建国际品牌,引领消费潮流的重任,亟待转型升级的陶瓷工业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文化的传承期盼工匠精神的救赎。大师巧匠是潮汕文化永葆青春活力的动力和源泉,更是疏导今天潮州陶瓷工业发展瓶颈的良药妙方。

工匠精神指的是倡导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是执着、敬业、诚信、创新的精神内涵。提倡工匠精神并不是要回归早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手工艺人生活,是在寻求一种更合理地与现代化生产技术相契合的模式。工业革命并不意味着工匠精神的丧失。任何工业化中的技能创造、质量提升都与人的创造能力、知识、技艺提升有关,都需要工匠在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也需要弘扬工匠精神。注重现代学徒制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创造“相语其事,相示其高”的良好工作氛围,追求设计的创意和精工精致的产品质量,培养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职业道德,是工匠精神得以发扬光大的方法和途径。

3 结语

潮汕文化孕育了潮州陶瓷的生命和灵魂,工匠精神使得潮汕文化和陶瓷技艺得以传承和延续。站在民族复兴和经济腾飞的关口,我们祈望潮州陶瓷扎根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插上工匠精神的翅膀,翱翔蓝天!

猜你喜欢

潮汕潮州工匠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潮汕牛肉火锅
工匠神形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潮州优质杨梅高接换种技术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