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甲装备维修质量管理问题探讨

2019-01-17仲崇成关满杰苟方怀李启胜

中国设备工程 2019年9期
关键词:部队装备机构

仲崇成,关满杰,苟方怀,李启胜

(三一六九四部队,辽宁 本溪 117000)

目前,经过我国装甲装备多年的发展与创新,使装甲装备成为了军队装备的主要构成,由于装甲装备属于高端军事装备,对于维修与保养的需求较高,系统化的维修质量管理将对装甲装备的使用产生关键的影响。但由于我军目前主要采取划区维修及建制维修的模式,装备维修的指向性较强,对于装甲装备的维修趋向于维修指标的落实。由此也导致了维修质量管理方式粗犷,难以适应现代化装甲装备维修质量管理的新需求。因此,为应对装甲装备技术性能、应用层面、维修需求的变化,装甲装备维修质量管理的改革与完善势在必行。

1 装甲装备维修质量管理的内容

1.1 勘验阶段的质量管理

装备勘验是实施装甲装备维修的必要内容,也是其维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装甲装备的勘验结果分析,能够准确把握装备维修的范围及所需的维修配件,进而大大缩短装备维修的筹措时间,提升了装备维修的质量与效益,为规模化的维修提供效率支撑。其主要的勘验内容包括:(1)检查装甲装备的技术性能,明确装备的故障原因;(2)根据装备故障研究与制定详实的维修计划;(3)对装备维修所需要的经费进行预算;(4)调配装备维修所需要的零配件并对维修能力进行评估。

1.2 维修阶段的质量管理

装甲装备的维修实施阶段,是排除装备故障并恢复应有技术指标的维修行为,是实施装备维修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一般而言,装备维修阶段作为主要的实施阶段,其耗时相对较长且环节相对复杂。从内容而言,主要包括装甲装备的拆卸、分散、部件的分类整理、测量记录、部件技术鉴定、维修工艺实施、故障主体维修、配件更换、装备组装及性能检测等,通过众多内容的整体实施,形成了装备维修的全过程。同时,在进行装备维修阶段,还需要进行科学的质量管理,从而确保装备维修的质量,如维修人员的维修资格认证、设备技术指标、计量仪器的校正、维修工艺的论证与设计、维修部件的质量管理、维修环境的评估等内容。

1.3 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

装备维修后的质量验收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对装甲装备维修质量的进一步检验,以确保装备能够投入正常的使用。装备维修验收一般需要参照相应的标准,以保证验收环节的质量。主要内容包含局部装备的验收、整体装备的验收、验收意见的鉴定及验收完成签字等环节,作为装备维修的最后阶段,对于装备维修质量管理的应用必不可少。其中主要关注于装备维修验收的程序规范性、人员交接的合理性,同时也包括对装备的维修质量、维修工艺、技术指标等过程中的规范性及技术数据的验收,从而实现装备维修质量管理的渗透以及装甲装备维修的全视域管理。

2 影响装甲装备维修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

2.1 装备维修监管机构欠缺

部队装甲装备作为特殊的装备,一般以内部军工企业统一实施维护与保养,同时也根据部队任务与装备的特点,设立相应的装备维修部门,对部队装备的日常维修提供服务与支持。然而,由于部门编制体制的局限性,装备的一般性故障维修仍然依托基层维修部门实施,而基层的装备保障部门主要以行政人员及普遍技术人员为主,在装甲装备的维修管理上较为粗犷,难以实现系统化、标准化的维修质量管理。同时,由于其维修的自主性导致了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管,也未设置直接的维修质量监管机构,导致装甲装备维修相对随意,由此给部队装甲装备的维修质量带来了不利影响。

2.2 管理理念与方式滞后性

随着科技型社会及现代化社会的逐步形成,社会各领域都进行着巨大的变革。但部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在社会高速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大量的先进管理理念无法进行渗透,如“朱兰质量管理理论”、“戴明质量管理要点”等。同时,也致使部队在进行装甲装备维修质量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先进维修管理理念的支撑,管理方式与理念趋于传统,对维修质量的控制始终在较低的层次徘徊。特别是在装甲装备维修的操作过程中,对于维修质量的管理与控制能力不足,程序繁杂,对于装备维修的随机性较大,严重缺乏针对性的设计。质量管理的实施主要依赖于对流程及指标的对照,缺乏现代化、科学化的质量管理手段,造成管理质量不足、效率不高的现状。

2.3 装备维修信息数据不全

装甲装备是部队极为重要且保有量巨大的基础性装备,尤其是军队实施武器装备现代化升级以来,装甲装备的技术性能与科技水平越来越高,制造工艺也越发复杂,这对于部队维修机构而言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然而,由于近年来装备升级速度极快,而部门自主设立的装备维修机构信息数据积累不足,信息化操作程度不高,加之缺乏科学化的维修质量管理手段,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现代高精尖装备的维修需求。尤其是在实施维修时,对于装备的基础数据掌握不够,对维修的评估与工艺的设计缺乏精准与创新,导致装甲装备在维修过程中维修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我军装甲装备后勤保障能力的发展。

3 提升装甲装备维修质量管理能力的策略

3.1 注重维修质量监管机构的建设

装甲装备维修质量管理体系及机构的建立,已经成为当前部队装备管理中的迫切需求。根据部队装甲装备维修管理的需求与特点,建立健全具有相应专业资质的装备维修质量监管机构,并依据军工企业的规范化标准为参照,实行有效的装备维修质量管理岗位责任制,并赋予监管机构必要的监督管理权,以实现对维修质量管理过程的监督与约束。同时,在监管机构的构建及人员组成上,可以立足于自身实际,从管理岗位及技术岗位抽调专业化的维修管理人才,形成监管机构的实际构建,并配置相应的专职业务管理资源与设施,以为监管机构职能的发挥提供基础保障。另外,从监管机构的职能上应具备外延性,以质量管理为中心,并将装备维修计划、组织、监管、教育培训及机构配备等领域纳入职能拓展范围,以构建更为全面、系统的维修质量机构。

3.2 加强维修机构管理理念的更新

质量是保证部队战斗力的根本,而维修质量也是装甲装备的战力命脉所在。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军将承担更为复杂的使命与任务,在此前提下落后的装备管理理念,势必影响部队现代化职能的发挥与拓展。因此,加强装甲装备维修质量管理理念的建设与更新,将是对部队装备保障的巨大迈进。从实践基础上来看,部队装备维修机构与管理职能部门,必须要认清新形势下装甲装备管理的重要性,认清装备维修质量管理对部队装备保障所带来的影响。由此,积极建立以维修质量为中心的装备维修质量保障体系,形成标准化的装备维修质量管理机制,使人员从思想上、行动上自觉贯彻先进的装备维修管理理念,使传统的被动装备维修变成主动迎合需求,实现装甲装备维修领域的全新变革,以弥补因观念落后而形成的差距,并有效改进装备维修的质量效益,为装甲装备的高效保障奠定基础。

3.3 大力促进质量管理信息化发展

当前,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军在长期发展中的不懈追求。在打造信息化军队的同时,装备维修质量管理的信息化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面对装甲装备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维修信息化也成为必然的需求,利用装备维修信息化的升级,能够更加快速地实施装甲装备的故障检测,有效节约装备维修所消耗的时间,并且技术的精确性、稳定性均能够得到保障。为此,在装甲装备维修质量管理的前提下,应积极依托部队的信息网络资源优势,构建维修综合管理平台,并实现装甲装备维修信息技术的采集与整理,以通过信息数据的支撑促进装备维修管理质量的提升。同时,要结合装甲装备的使用实际,加强维修信息的反馈与分析机制建设,使维修机构充分掌握装备的使用要求与特点,以实现装甲装备维修质量管理的全面发展。

4 结语

总之,部队装甲装备的维修质量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内容,它对于装备战斗力具有重要的影响。现阶段,对于装备维修机构质量管理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部队后勤装备保障能力的发展,通过合理的监管机构监督、维修部门编制、人员维修专业发展及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等内容,形成装备维修全视域下的管理模式,打破传统维修机制的局限,以实现装备维修质量管理的新突破。

猜你喜欢

部队装备机构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防晒装备折起来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老部队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