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源头山区性流域综合治理研究以浦江县壶源江为例
2019-01-17范土贵张辰旸刘立军
张 扬 ,范土贵 ,张辰旸 ,刘立军
(1.浙江广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0;2.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0;3.浙江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20)
1 问题的提出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域内源头山区性河流众多。源头山区性流域具有河流源短流急、自然生境优良、人口居住分散、开发程度较低等特点,以往此类流域以防洪治理为主,保障流域内防洪安全,其他治理措施相对较少。随着“两美”浙江建设及美丽河湖建设的全面展开,基于对美丽河流的渴望、对防洪安全的需要、对实现河流多功能综合的期待,开展流域综合治理的需求较为迫切。本文以浦江县壶源江为例,开展流域综合治理研究,以期为浙江省众多源头山区性河流治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2 流域概况
浦江县壶源江流域面积374.8 km2[1],流域内有2镇3乡,由于地形狭窄,人口、农田大多集聚在山谷地带。流域内有人口6.7万人,人口密度178人/km2,人均水资源约4 730 m3。流域内有耕地2 333.33 hm2,人均耕地346.67 hm2,亩均水资源约9 050 m3,水资源较为充裕。
3 流域现状与需求
浦江县壶源江流域内河道坡降大,源短流急,水库和山塘基本没有防洪调节能力,山洪对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威胁大,防冲保安需求迫切。
壶源江流域水资源丰富但调蓄能力差,水库和山塘总库容约1 200万m3,只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4%。已实施的“西水东调”工程又加重了对水资源开发的约束,流域内生活、生产和生态需水保障程度偏低。
壶源江流域工农业相对落后,但生态秉赋优异,生态经济发展基础和势头良好。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需求。
4 综合治理目标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提出水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障、防洪除涝、水文化和水景观等治理措施布局方案,以及优化国土开发布局和结构等指导意见。
提出包括生态环境流量、工业用水、旅游用水或人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西水东调控制运用、防洪标准、洪峰流量、纳污能力、主要排污口设置等方面的控制参数和指标,提出实现控制目标的方式,确定完善的控制体系。打造“乡愁壶源伴古村,灵动多姿醉百里”的醉美壶源江。
5 综合治理主要技术
5.1 注重生态防洪
以保障对象的需求为出发点,根据流域水情、工情和保护对象现状,分区分类确定设防标准,以生态水工程的理念提出防冲、降速、削峰、封闭的防洪保安综合措施。防冲:集镇区设置堤防,其他防护设施以护岸为主。工程以防冲为主,实现设防标准内“农田不冲毁、村镇不成灾”的目标。降速:新建生态堰坝和改造利用生态堰坝降低洪水流速,减小洪水的冲击力,推动保障工程安全。削峰:适当建设水库,削减洪峰,降低洪水位,缩减河道护岸和堤防的建设成本,为生态水工程建设创造条件。封闭:根据保障对象和地形划设保护圈,建设护岸或堤防实现防洪封闭。
5.2 保障水资源安全
治理以全面保障生活、生产和生态需水为抓手,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提出开源、提升、扩面、保质、限制等水资源保障综合措施。开源:新建水库为主、堰坝为辅的水源工程,供水能力要为区域产业发展留有余地,以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提升:以提高供水保证率为重点,供水定额适当留有余地,以解决“三生”供水系统的脆弱性问题。扩面:水源工程建设在继续关注生活和工农业用水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生态用水、环境用水和旅游等三产用水,以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保质:在提量的同时,注重维护水质安全保障,建立水质监测控制和应急保障体系。限制:提出产业布局和发展的限制措施,设定用水定额和水污染处理的产业准入条件。
5.3 重现生态河流
将河湖水系作为一个生命体,以打造生态健康河床、堤岸、河岸带为抓手,以打造“鲜活”河流为流域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为目标,提出保障、维护、修复、改善、控制等综合治理措施。保障:通过水库等蓄水工程建设,提高生态流量和保证率;不拘泥于基流,保障环境和景观用水,保障漂流等旅游设施用水;加大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灾害。维护:保护河床基质,保护天然植被,维护天然岸线、河槽、浅滩、深潭、跌水的稳定;建设低影响的护岸堤防等工程,维护生态环境的连续性;完善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办法。修复:提出生态堰坝、生态堤岸修复措施,提出坡耕地退耕还林、生态防护林建设等治理意见。改善:适当新设生态堰坝等设施,改善河槽形态;对西水东调引水工程的运用提出意见和建议,保障下游生态用水;通过电站的报废和改造等措施,消除脱水河段,恢复生态环境质量。控制:提出河湖划界方案,控制岸线利用,管护水域空间;开展流域纳污能力核定,提出集镇区和主要居民点、工业园区、主要旅游人口集聚地、垃圾填埋场等主要排污口的控制方案。
5.4 突显山水文化
将山水人文视作具有系统性的资源,尊重自然,通过整理、继承、提升等措施积极慎重地营造具有自然特色、保护古典气息、彰显现代活力的山区乡野文化景观,为山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整理:全面系统整理流域水文化要素,挖掘人类关于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继承:采用系统的观点,将自然山水风光和人文要素当作一个整体,以继承为主,新增开发为辅,通过适当的点、线、面结合措施予以体现;减少人工改造,避免画蛇添足。提升:以马岭 — 朱宅源 —虞宅 — 檀溪的壶源江干流为主线,以绿道为纽带,将古村落、古桥古堰、生态农业园、民宿村落和“红色”旅游点等串联起来,全面提升水文化景观。通过引水入村提升人水和谐,并为村落的防火救灾提供水源保障;通过古桥、古堰修复改造等措施恢复涉水景观,提升文化气息;通过绿道建设开发利用涉水景观,构建快慢结合的山区乡野绿道系统。
6 综合治理创新要点
6.1 区域优势和劣势分析
按照系统分析思想,在同类综合治理中引入SWOT(态势分析法)方法[2],开展区域优势和劣势分析,对流域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实现疏理流域特色、明确发展方向、突出治理重点、明晰控制要素的目的,为综合治理方案的确定打下坚实的调查研究基础,进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使得综合治理成果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
6.2 提出生态和涉水旅游用水保障特色目标
对河道的生态流量,按照有关规范执行存在一定困难,省内同类综合治理一般都不作研究,简单地以多年平均流量的一定比例作为生态流量。
本次综合治理以河道生态、景观和涉水旅游发展需求为导向,针对性地按照各河段的特色需求确定综合治理要保障的河道流量。例如干支流的新建水库坝下、石宅、薛下庄、县界出口等断面以保障相对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主,保障多年平均流量的10% ~ 20%作为生态流量;朱宅源以满足游人对河道流量的景观效果感受为主,确定流量为0.20 m3/s;平湖河段日间以满足河道漂流为主同时满足生态流量,夜间满足河道生态流量要求。
对于生态流量和涉水旅游用水的保证率,国内规范标准尚无明确的要求。对城乡生活和生产供水,规范以“年”为保证率的计算时长。
本综合治理根据生态流量和涉水旅游用水的特点,提出以“日”为保证率的计算时长,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用水保证程度;同时提出生态流量和涉水旅游用水的“日”保证率不低于85%的目标,为日后在技术规范中提出类似标准提供参照。
6.3 以综合治理目标为主线确定治理措施
本综合治理提出以实现治理目标为主线,以目标定措施,突出综合治理措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体现以综合治理目标响应问题和需求、以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综合治理目标的思路,避免将综合治理措施作为主线而导致的淡化综合治理目标的弊病。
综合治理以此为思路,提出以防冲、降速、削峰、封闭为防洪保安的措施目标,以开源、提升、扩面、保质、限制为水资源保障的措施目标,以保障、维护、修复、改善、控制为水生态环境改善的措施目标,以整理、继承、提升为水文化景观建设的措施目标。
6.4 提出全流域水量调度目标和调度方案
本综合治理除了确定流域生活生产用水的调度目标和调度方案以外,针对河道内的生态和涉水旅游流量控制目标,对规划水库都提出径流调度目标和方案。张山水库、石栏杆水库、方家水库各按0.35,0.35,0.15 m3/s下泄生态流量,河道主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达到多年平均流量的10%(近期)和15%(远期);朱宅源的景观流量达到0.20 m3/s;前溪滩水库按罗家源与干流汇合口流量日间2.00 m3/s、夜间0.30 m3/s进行补偿调节。生态流量日保证率达到85%以上。
针对防洪控制目标,对所有综合治理水库都提出洪水调度方案,以实现夏黄断面20 a一遇洪峰流量由1 030.00 m3/s削减到800.00 m3/s,潘周家控制断面20 a一遇洪峰流量由1 700.00 m3/s削减到1 300.00 m3/s的目标。
7 实施建议
(1)本综合治理在实施时应及时与规划、国土等部门对接,为水利规划项目用地预留建设空间。建议将所有规划水库库区列为保护范围,今后不得开工兴建其他工程破坏建设条件,并优先考虑库区移民分批下乡脱贫措施,为水库的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2)流域内需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加快推进区域内现有灌溉工程的渠系配套和节水措施,减少水量损失;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建立排污许可制度,提高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率;积极开展中水回用,供水管网实施分质供水;编制供水应急预案。
(3)对河道岸线进行系统性规划,并协调国土等其他相关部门,预留水利设施的土地利用范围,为今后水利规划项目预留空间。
(4)本次综合治理涵盖水生态环境、水资源保障、防洪保安和水景观水文化,需要进行水利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确保涉水管理到位。建议组建流域管理的协调机构,加强统一管理和水事协调。
8 结 语
本研究基于浦江县壶源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以现状问题、治理目标为导向,提炼出生态防洪、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修复、水文化彰显等山区性流域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并在规划技术方法、特色目标设定、生态流量分段按需设置、全流域水量调度等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可为浙江省众多源头山区性河流综合治理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