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级城市大型公立医院高质量转型发展实践与探索
2019-01-17王人颢王以坤卜庆超亓小琳郝志强
■ 王人颢 韩 林 王以坤 卜庆超 亓小琳 郝志强 赵 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模式的转变,地级城市医院依靠原有的“床位扩张、资金注入、扩大规模”来推动发展的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1-2],需要向高质量转型发展。
1 地级城市大型公立医院面临的挑战
1.1 外部挑战
一是,随着分级诊疗制度、药品和耗材零差价制度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措施的深入推进,公立医院面临着紧缩的政策环境,规模发展受限,经济运行压力日益增大[3]。二是,医保限额预付制和严格的审核制度,使医院在超额完成医保份额的情况下,垫付的超出部分无法兑现。三是,民营医院崛起加速,以优于公立医院的诊疗环境和服务日益得到社会认可,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四是,通过优质资源下沉、医师多点执业、全科医学相关政策落实,县级医院诊疗水平迅速提升,“大病不出县”的改革目标逐步实现。
1.2 内部挑战
一是,医院过度追求规模的扩张导致高端医疗设备、医疗办公用品等资源过度购置,造成极大浪费。二是,不断扩张的大型医院容易产生“虹吸”效应[2],医疗资源越来越向大医院集中[4],对精细化管理形成挑战,冲击了基层医疗单位的发展,与分级诊疗政策相悖。三是,医院病床的增多,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长时间高负荷劳动对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四是,住院患者人数激增,医疗服务难尽如人意,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
2 地级城市大型公立医院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
2.1 坚持公益性
公益性是公立医院立院之本。《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强调,医疗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公立医院应坚持公益性质;公立医院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应适度控制规模[5]。公立医院应专注于为百姓提供适宜的基本医疗,政府不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而且政府举办的公立医疗机构禁止与社会资本合作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只有牢牢把握住公益性,才能保证公立医院始终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2 准确把握发展定位
城市大型公立医院大多担负着区域内医疗、教学、科研等综合性任务,一般情况下代表着区域最高水平。城市大型公立医院应以建设研究型医院为方向,以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的创新与传播为使命,坚持临床、教学和科研并举,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催生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成果,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持续提高,为医疗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6]。
3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探索高质量转型发展战略
3.1 医院基本情况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徐医附院”)是一所省属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地处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接壤地区,服务人群广,在医疗市场的刺激下,医院开放床位数不断扩增,高峰时开放床位超过6 000张。规模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新形势下遇到了一些困难,需要转型。
3.2 转型发展战略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徐医附院重新谋划发展定位,立足苏北和淮海经济区,牢牢把握公益性本质,守护区域人民健康。医院提出“1234”发展战略:“1”指打造1个中心,即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区域医学中心;“2”指实施2项战略,即人才学科战略、文化铸院战略;“3”指狠抓3项工程,即医疗技术、服务质量、管理水平;“4”指实现4个回归,即回归初心、回归本职、回归传统、回归梦想。
3.3 举措和成效
3.3.1 自我瘦身,控制规模。自2018年7月起,依照江苏省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批复的4 500张床位,严控规模,取消加床2 000张,目前已基本实现零加床,走出由量的扩增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的第一步。同时,重点进行流程再造,加快床位周转,倒逼效率提升。围绕就医感受开展“温度服务”活动,让患者享受到有尊严的医疗服务的同时,改善了拥挤吵闹的诊疗环境,促进了医疗工作稳定有序开展,使医院沿着“高质量”的道路稳步前行,担负起“救死扶伤、守卫健康”的时代重任。
3.3.2 搭建国际平台,拓宽人才和学科发展空间。医院以中青年人才骨干为主体,进一步提升一线临床博士化、国际化水平,坚持引培并举,引进高精尖人才,夯实学科发展的人才基石,实现“国字号”年轻学术骨干、国家级科教奖项和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新突破。2018年9月,医院与北京华通国康公益基金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国际合作交流专项基金,推动医院与国内外知名院所开展科研合作、人才交流。截至2018年10月,医院已和哈佛医学院开展2次合作互动。2018年11月,付小兵院士工作站成功落户徐医附院。
3.3.3 聚合职工智慧,推动文化铸院。医院是否有品牌、品味、品质,根本在于文化。徐医附院在服务患者过程中体现文化内涵,在打造医疗团队上注重文化滋养。2018年6~7月,在全院范围内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职业精神大讨论,倡导价值回归、文化自省,共征集职工意见279条,正在逐一落实中。目前,医院职工思想统一,已经形成推动医院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合力。下一步,将加强党建引领下的医院文化建设,以医院历史文化为特色,完善文化铸院战略体系。2018年8月19日,在中国第一个“医师节”来临之际,在确保全院各项工作平稳交接的基础上,医院在全市率先实现医护人员双休,调整作息时间,让医护人员回归社会、回归家庭的同时保持周六、周日门急诊正常开诊,满足居民就医需求,受到广泛好评。
3.3.4 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促进技术、服务、管理全面提升。推进医院章程建设,梳理医院运行机制和制度,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体系。2018年10月,重组党群和行政部门,新设质量控制办公室等职能科室4个,实施部门负责人轮岗,轮岗人员30位。以绩效改革为动力,提升医院整体效率。以病种为方向、团队为基础,改革医疗组,外科团队7~8人,内科团队5~6人。以单病种和临床路径为抓手,严控药品和耗材占比,规范诊疗行为。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HRP智能管理系统上线,推动HIS、LIS、电子病历互联升级,实现智能管理,科学决策。推动医联体内信息共享、互联互通。2018年6月,徐医附院被增设为苏北地区开展人体器官移植区域布局医院,有望2019年开展器官移植;10月29日,医院被确定成为江苏省省级胸痛、卒中、创伤救治中心;12月1日,医院以全国第20名的成绩再次被确定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下一步,医院将在国家实施疑难病症诊疗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中实现新突破,力争肾脏移植、肝脏移植等重回徐医附院。
3.3.5 倡导价值回归,升华医学人文。大型公立医院转型后最终理想状态是实现4个回归,即回归初心、回归本职、回归传统、回归梦想。回归初心:守护人民健康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也是医学的本质和初心,公立医院要有医学的温度和人文关怀。回归本职:医生的本职是救死扶伤,“德术并举、以德为先”,医生既承担救死扶伤的职责还肩负着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重任,要回归到本职工作上来,实现医疗、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回归传统:医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制度、规章、规范,如“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教学查房制度”等优良传统需要坚持和传承。回归梦想:用“健康梦”托起“中国梦”,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前提。医务人员有义务引导和帮助身边人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只有身体力行,健康中国战略才能落地。结合新时代卫生职业精神,围绕“四个回归”,倡导医务人员做到“有知识、有能力、有温度、有情怀、有尊严、有价值”,让医务人员牢记责任和担当,加深医患信任和温情。
4 思考
4.1 正确认识转型发展的阵痛期
地级城市大型公立医院转型发展既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国家医改政策走向,同时也是“健康中国”的战略要求。通过转型发展,革除消耗过高、规模过大、资源冗余、效率低下的弊病,自我优化,提升运行效率、蓄积人才优势、培育优势学科、发展核心技术,进而形成极具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转型发展有阵痛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坚定不移地按照既定政策走,才能最终转型成功。
4.2 积极引导职工认知转型
没有职工的支持和参与,转型发展就不会成功。由于思想认知的差异和固有行为模式的禁锢,转型发展可能会给职工带来一些不适应,而且改革举措有时会触及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可能动摇职工转型发展的决心。医院需要给予职工正确的引导,通过职工大讨论、会议、医院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充分做好舆论疏导,让职工充分理解并积极参与,形成促进转型发展的合力。
4.3 广泛引入政府、社会、媒体等多方参与
公立医院建设与发展,关系民生,关系“健康中国”能否落到实处。医院转型发展符合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和要求。转型发展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财政支持。公立医院转型发展属于供给侧改革,成功与否的最终评价标准为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应积极引入社会群众参与医院转型,保证改革不走偏。此外,公立医院转型发展还需要媒体的积极参与,拓宽医院转型发展的舆论传播渠道,从而获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