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间质瘤315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2019-01-17陈宗科

安徽医专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梭形肠系膜腺癌

陈宗科 徐 傲 顾 萍 孟 波

胃肠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近年来研究显示其发病率有升高趋势[1]。本文通过对315例GIST患者进行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观察,从而提高对该肿瘤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表达特征的认识,为以后的病理诊断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本医院病理科2013年-2016年手术切除的GIST患者315例,其中男性167例,女性148例,年龄28~75岁。214例位于胃,75例位于空肠或十二指肠,24例位于结肠,2例位于肠系膜。33例合并食管鳞状细胞癌,24例合并胃腺癌,23例合并结肠腺癌,1例合并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1.2 方法 标本均经4%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连续4 µm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二步法。DAB显色。每例标本分别行CD117(克隆号2E4)、Dog-1(克隆号Dog-1)、CD34( 克 隆 号QBEnd/10)、SMA(克 隆 号1A4)、Desmin(克隆号ZC18)、S-100(克隆号4C4.9)抗体免疫组化检测。所有抗体试剂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即用型。

1.3 结果判定 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10%为阳性,<10%为阴性。CDll7、Dog-l阳性定位在细胞质和/或细胞膜,CD34、SMA和Desmin阳性定位在细胞质,S-100阳性定位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同时设置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原发GIST切除术后危险度分级见表1。CD117、Dog-1、CD34在不同部位GIST中的表达情况见表2。恶性GIST诊断标准:①肿瘤具有浸润性。②肿瘤出现远、近处脏器转移。

表1 原发GIST切除术后危险度分级

表2 315例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2 结 果

2.1 巨检 肿瘤直径0.4~19.0 cm。214例位于胃,75例位于空肠或十二指肠,24例位于结肠,2例位于肠系膜。

2.2 镜检 根据肿瘤细胞形态及其在肿瘤内所占的比例,将GIST分为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和上皮样-梭形细胞混合型3类(表3)。本组梭形细胞型204例,上皮样细胞型94例,上皮样-梭形细胞混合型17例。梭形细胞型主要由长梭形细胞构成,胞质丰富、嗜酸,细胞核梭形或杆状,可见核端空泡,排列成束状、编织状、旋涡状或栅栏状。上皮样细胞型主要由上皮样圆形或多角形细胞构成,胞质丰富,嗜酸或透亮,细胞核位于中心或偏位。上皮样-梭形细胞混合型由梭形细胞与上皮样细胞混合构成。恶性GIST细胞异型性大,核仁明显,可见核分裂象及坏死。

2.3 免疫组化315例GIST中311例CDll7(+),314例Dog-1(+),227例CD34(+),61例SMA(+),5例S-100(+),1例Desmin(+)(见图1)。

注:图1:A:梭形细胞型;B:上皮样细胞型;C:上皮样-梭形细胞混合型;D:CD117;E.Dog-1;F:CD34。

3 讨 论

3.1 GIST概述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7版)[2]指出胃肠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临床表现可以为良性、交界性或恶性,免疫组化常表达CD117和Dog-1,大多数病例具有c-kit或PDGFRA活化突变,少数病例涉及其他分子异常,包括SDH、BRAF、NF1和KARS等基因突变等[3]。GIST主要发生于成人,本组315例GIST中,男性167例,女性148例,男:女比例为1.1:1,年龄28~75岁。GIST主要发生于胃(60%~70%)、小肠(20%~30%),部分位于直肠(5%~15%)、食管和十二指肠(5%)。发生于腹盆腔或腹膜后称为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如肠系膜、大网膜。本组315例GIST中,214例发生于胃,75例发生于空肠或回肠,24例发生于结肠,2例发生于肠系膜,与文献[4]报道好发部位依次为胃、小肠、大肠和腹膜后基本一致。

3.2 GIST细胞形态 梭形细胞型占GIST的50%~70%,均由梭形细胞组成。上皮样细胞型占GIST的20%~40%,主要由上皮样细胞组成。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混合型占GIST比例<10%,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混合组成。本组315例GIST中,204例(64.8%)为梭形细胞型,94例(29.8%)为上皮样细胞型,17例(5.4%)为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混合型。

3.3 GIST合并其他肿瘤 GIST可以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最常见为GIST合并腺癌,还可以合并神经内分泌癌和恶性淋巴瘤。本组315例GIST中,33例合并食管鳞状细胞癌,24例合并胃腺癌,23例合并结肠腺癌,1例合并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3.4 GIST免疫组化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可以通过细胞形态并结合免疫组化联合检测CD117、Dog-1、CD34、SMA、S-100等与其他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鉴别。CD117作为c-kit基因的蛋白产物,在GIST中具有较高敏感性及特异性,是诊断GIST的一种重要的免疫组化标志物,在94%~96%的病例表达。本组315例GIST中311例表达CD117(98.7%),略高于文献报道。Dog-1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Dog-1是一种表达在细胞膜的氯离子通道蛋白,在部分CD117阴性的GIST中,Dog-1有较高的表达率[5],可达94%~98%。本 组315例GIST中314例 表 达Dog-1(99.9%),略高于文献[6]报道。CD34是一种原始造血干细胞抗原,在70%~80%GIST中表达[7]。本组315例GIST中227例表达CD34(72.1%),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少部分GIST表达SMA(30%)、S-100(<10%)和Desmin(0~5%)。本 组315例GIST中56例 表达SMA(17.8%),12例表达S-100(3.8%),6例表达Desmin(1.9%),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3.5 GIST鉴别诊断 胃肠间质瘤需要与以下肿瘤进行鉴别:①胃肠道平滑肌瘤:常见于食管,细胞密度相对较低,核长杆状,两端钝圆,胞质丰富、深嗜伊红色,呈束状、编织状或鱼骨状排列,免疫组化表达SMA和Desmin,不表达CD117、Dog-1和CD34。②胃肠道平滑肌肉瘤: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表达SMA及Desmin,不表达CD117、Dog-1和CD34。③胃肠道型神经鞘瘤:肿瘤由条束状、梁状或栅栏状排列的梭形细胞组成,肿瘤周围可见淋巴细胞组成的淋巴细胞套,免疫组化表达S-100、SOX-10,部分病例可表达CD34,但不表达CD117和Dog-1。④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肿瘤由交织状排列的梭形间质细胞组成,常围绕血管呈旋涡状或洋葱皮样排列,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部分表达CD34,不表达CD117。⑤肠系膜或盆腔内韧带样型纤维瘤病:肿瘤由梭形的纤维母或肌纤维母细胞组成,常呈平行状、长条束状或交织状排列,间质粘液样变性。免疫组化表达β-catenin(核染色),不同程度的表达SMA,不表达CD117和Dog-1。⑥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肿瘤由胖梭形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组成,呈条束状排列,多量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多数表达SMA和(或)Desmin,50%的病例表达ALK,不表达CD117、Dog-1和CD34。

综上所述,在诊断胃肠间质瘤时,仔细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并运用免疫组化检测CD117、Dog-1及CD34等,可以有效提高其诊断准确率,从而为临床对该肿瘤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猜你喜欢

梭形肠系膜腺癌
肾脏黏液样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报道
云南地区多结节肺腺癌EGFR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十二指肠腺癌88例临床特征及相关预后因素
原发性前列腺梭形细胞肉瘤1例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人类独特的脑细胞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食管梭形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