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途径

2019-01-16达朝转

新课程·下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中学生途径

达朝转

摘 要:培养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能够彰显人民主体地位,使中学生正确行使政治权利,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中学生的利益诉求;有助于增强公德意识和参与能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主要从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内涵界定、培养场域、范围和方法等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途径

一、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内涵界定

在大多数文献资料中,“公共参与”的名词并不多见,与之相似概念的是“公民参与”或“公众参与”,“公共参与”“公民参与”“公众参与”词汇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三个词汇同属一类性质范畴,共同包含了一定数量的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关联度和影响力,以及发生效力的方式方法;就其三者的区别来讲,“公民参与”或“公众参与”更强调一个国家公民或公众的参与主体地位,而“公共参与”则侧重于一定数量的主体对于参与范围的特定作用和影响。

由此可见,公共参与概念的界定主要要素包括公共参与主体、公共参与方式方法以及公共参与范围。在一定意义上,公共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和方法,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表达利益诉求,影响公共决策和行为,以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参与的核心主题即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正确合理行使政治权利,做一名有高度主人翁意识、责任心、浓厚家国情怀、有担当有作为的社会公民。

“素养”一词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标准,大多数学者默认的“素养”主要指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格和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和要素。公共参与素养是指社会主体在参与社会活动或事务中所表现出的态度、知识以及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也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的场域

从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的场域区分,主要有家庭场域、学校场域和社会场域,每个场域的性质和特点不一样,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也存在差异。家庭场域主要以爱和责任为主,学校场域主要以角色和担当为主,社会场域主要以规则和情怀为主。

“家庭”场域是每一个人必不可少的活动领域和精神家园,家庭是每一个人身体的休憩之所和精神的心灵港湾。家庭是指由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收养关系构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在我国,“家庭”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在较早的社会生活中,家庭不仅承担了生育功能,还承担了相当于经济组织的财富生产和分配等功能,每个人通过家庭教育和耳濡目染,理解了规则和关爱的重要性,可以说家庭是一部缩影的小社会,抱团生活的日常方式缓解了社会的压力和负担,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基因,其中有培养公共参与素养的积极因子,也有阻碍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的消极因子。在实践应用中,应仔细考量“家文化”的积极因子,如“泛家族主义”中的集体精神、类社团化的家庭自治精神、扩大自我、兼善天下的“包容式个体主义”,这些思维导向和精神正是公共参与素养所需要的。

学校场域作为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的主阵地,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意义。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直接体现教育领域中的国家意志,思想政治学科根据其课程性质,确定了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运用综合性和活动型学科课程,对于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教育,自觉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头脑,提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理解我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科学理性地对待社会现象、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学校开展相应课程培养中学生的角色扮演能力和担当精神,目的在于培养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国民素质,促进中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中学生进一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社会场域是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养和检验的有效抓手,对于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有着深刻而富有动力的意义。社会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活动空间宽广,社会交往主体多样,公共参与情景多样且真实有效等要素,有助于培養中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扮演社会角色和交往的能力;理性而科学地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纠纷、矛盾和冲突,从思想意识上正确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社会场域中顺利实现中学生的社会化,把社会规则和价值标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交往方式,为中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不断提供强大的动力。

对于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家庭场域、学校场域和社会场域各自性质和特点不一样,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也存在差异,培养内容也各有侧重点,家庭场域主要以爱和责任为主,学校场域主要以角色和担当为主,社会场域主要以规则和情怀为主;但是三者不是各自独立的部分,而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在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应以全局性、战略性、整体性、长远性的眼光看待,做到课程讲解内容的时效性和前瞻性、片段化和综合化,使中学生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糅合中,深刻而真实地感受公共参与情景,学会从真实情景出发,理解公共参与的内涵和外延,从而从更高的层面上切实促进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三、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的范围

从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的范围来区分,主要涉及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领域。中学生公共参与的核心领域是政治生活,影响政治民主决策,推动社会民主政治良性运行。

从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中,不难发现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的范围起初更多地限定在政治生活领域,政治生活是中学生公共素养培养的核心领域。中学生应积极参与民主生活,即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实践,在此实践过程中熟知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和义务,理解如何正确行使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切实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从中体验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感;具备善于表达自身的合理合法利益诉求,善于运用对话协商、沟通合作等方法解决社会纠纷、矛盾和冲突,有理性有作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经济生活领域是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领域,经济生活涉及人们怎样创造生产、分配和消费资源与财富。中学生通过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理解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和交易的重要性;理解货币和纸币的起源、发展和功能,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财富理念,具备最基本的理财能力;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市场自由竞争和国家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必要性;理解价值和价格的辩证逻辑关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杜绝奢靡之风,提倡合理消费、科学消费、高雅消费和绿色消费等;体会在经济生活领域中政府、企业、消费者等不同利益主体的角色诉求等。

文化多样性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其趋势已经是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世界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其都有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中学生在参与文化生活领域时,既要肯定和认同本国本民族文化,也要理解和包容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懂得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秉持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处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文化惊奇、文化差异、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积极做一名和平友好的文化交流大使。

随着20世纪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已经发展为一种社会常态。社会信息化是相对于工业化而言的,工业化为社会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社会信息化为工业化的更高层次和水平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社会信息化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信息智能化发展为社会和人类提供了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逐步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工作方式、人际交往方式、思维思考方式等一切社会活动领域。中学生进行公共参与的实践,离不开社会信息化大背景,中学生只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才能在公共参与实践中高效地实现个人利益诉求,表达自身的观点、见解和想法。

四、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方法

从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方法来分析,主要有社会实践、公民意识教育课程、日常生活实践等方面培养,从中强调了实践的核心地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社会实践活动对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知识、教学情境、教学要素、教学时间等主客观要素来安排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比较有典型代表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模拟人大代表、模拟政协委员、模拟法庭、模拟听证会、模拟政府公开招标会、模拟政府新闻发布会、模擬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部署会等。中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刻体会政府以及社会不同主体的角色职责、权利和义务、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等,从而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切实提高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公民意识教育课程中的核心和主体部分是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初中有道德与法治,高中有思想政治课。初中道德与法治新增加透过法治教育、公共生活、公共精神教育进行公民意识教育;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标准建议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规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表的认真解读,可以得出课程设置的修订体现了对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的具体化要求。除了初中和高中政治课本的教学之外,还有党、团组织和政教处的德育教学工作路径。

日常生活实践是指区别于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指私人领域范围内的社会实践和行为,有些国外专家学者也称日常生活实践为“微观历史”私人领域,而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指“微观历史”公共领域范围内的社会实践和行为。日常生活实践也是培养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有效路径,中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和思想政治课堂体会到的思想,感悟到的体验都要付诸日常生活实践的检验。“微观历史”私人领域涉及私人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中学生的“微观历史”私人领域为出发点,可以对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培养进行反思和探讨,是否做到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否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经得起考验;同时,日常生活实践也可以被周围的社会行为方式所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提高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这是一种典型的隐形教育。

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重大,关系到课改的方向、教育的目标、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作为一名基层一线政治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进一步推进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杨雪冬.公共参与手册:参与改变命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戴烽.公共参与:场域视野下的观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赵凌云.传承与担当:青少年公民素养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注:本论文系省级重点课题“运用角色扮演法培养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研究”GS[2017]GHBZ086阶段性成果。

编辑 冯志强

猜你喜欢

中学生途径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