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2019-01-16闫淑娟
闫淑娟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单一的教学方式应用限制着新课改要求的实现。在此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历史老师尝试将情境教学引入历史课堂,以多样的手段营造真实、形象的历史氛围,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体验情境中经历“历史”过程,进而探索有价值的历史知识,掌握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水平。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教学情境;创设对策
根据李吉林老师等人对情境教学的研究,所谓的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利用形象的手段为学生创设典型的场景,从而在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是将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此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包括四个环节,其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是首要环节。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实现情与境的融合,还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经历“历史”发展,在自主性的发挥下,对历史事件进行感悟和理解,进而获取有价值的历史知识,掌握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我们要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创设情境呢?
一、利用史料创设教学情境
史料是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傅斯年就曾大胆地提出“历学即史料学”的观点。在这里我们不谈论其观点是否科学,仅仅由此就可以看出,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就历史情境的创设来说,其需要保证真实性和生动性,这两个特点的实现离不开史料。利用史料创设历史教学情境,不仅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其辅助下,开拓视野,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在史料分析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展开深入的探索,由此透过历史现象发现本质,加深对所学的理解。以“灿烂的青铜文明”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我利用网络渠道搜集了大量的与其青铜器有关的图片,如三星堆青铜面具、三星堆青铜神树等。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我则以这些图片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在直观形象的图片观察过程中学生可以感知到青铜器的造型及其铸造技艺。接着,我引导学生对商、周时期中原的青铜文化和成都地区的青铜文化进行对比,在比较中发现差异。据此,我结合教材内容,对青铜器和青铜文化展开详细的说明。如此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观看中有所发现,还可以使其在教师的辅助下,加深对其认知,有利于提高历史理解水平。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的以“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早已无法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而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占据了制高点,其为教学改革的实现指出了新的出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实现抽象知识的直观展现,还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其在自主参与中积极探究,提高历史学习质量。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如创设视频情境、图片情境等。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所需,适当选择,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情境的作用。以《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为例,此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事物变迁发展较快,对于刚刚接触历史的初中生而言是难以掌握的。面对此情况,为了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刺激,使其在多种感官的作用下,“经历”当时的社会变迁,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战国时期变化的微视频,以此创设直观的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自主感知此时期的社会变化,从而建立对其直观的认知,为结合教材内容加深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现实创设教学情境
历史是现实的前身,而现实是历史的延伸。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回归过去,汲取经验,指引当下。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的知识灌输导致大部分学生将历史与生活割裂开来,无法学以致用,由此产生了学习历史是无用的错误观念。当历史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学生会点燃求知的火花,积极探索历史知识。所以,我在组织历史教学活动的时候,会把握古今联系,利用现实生活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其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发挥已有生活经验的作用,积极探究。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为例,此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我先鼓励学生自主地就衣食住行等谈谈自己的生活,同时向其展示过去的生活方式,以此进行对比。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感知到社会生活的变化,还可以树立起积极的思想品质,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协同发展。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创设史料情境、多媒体情境等,以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在体验情境中掌握有价值的历史知识,并享受到历史学习乐趣,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映清.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S1):280.
[2]唐瑾.论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设与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47):58-59.
編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