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渗透路径探究
2019-01-16张美莲
张美莲
摘 要:在全面素质教育背景下,强调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可以最大程度发挥文学特有的人文性和思想性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构建良好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格教育;渗透路径
高中语文教材当中包含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内容,加强对学生人格教育的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全新理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人格素养。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从社会的发展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拥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而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奠定基础,高中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特点,其中又包含非常多的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素养教育,对向学生渗透人格教育起到很大作用,同时,在语文新课程改革后,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为教学的主要定位,从而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的“元”价值,真正发挥出语文学科的教学作用和优势。从高中语文教学功能的角度来看,只有更好地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素养,才能更好地符合时代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使语文教学功能得到发挥,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过于注重向学生传授语文理论知识,而缺乏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是有必要的,有利于使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得到拓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价值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渗透路径
(一)赏析文学形象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可以通过欣赏文学的形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语文教材中激励人心的文学形象,进而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比如“卧薪尝胆”的勾践等,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其中所包含的教育意义,并以这些历史人物为学习榜样,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良好人格和人格素养的形成。除此之外,在通过赏析文学形象教学渗透人格教育,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师在教学《离骚》时,不仅要向学生讲解文章的大体内容和对文章语言进行分析,还要加强对学生文章所包含的词汇以及文章主题进行挖掘,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加深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同时又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素养。
(二)探究课文中的情与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需要积极探究课文中的情与理,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渗透,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情理兼备,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很大的便利性,加强对课文中情与理的探究,有利于帮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为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教学《劝学》相关内容时,为真正在思想上提高學生对课文的认识,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修身养性”等方面内容的挖掘,使学生更加明白蕴含其中的哲理与道理。再如,教师在教学《师说》相关内容时,为帮助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表达的情感以及哲理,并在潜移默化中将这些道理和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进一步达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素养和人格魅力的目标。
(三)发挥语文人文性特点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充分将文章所蕴含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典型事例联系在一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育人的功能。例如,教师在教学《陈情表》时,不仅要向学生讲解文章内容,让学生感受文章中李密至情至孝的人格,还可以通过相应的案例教学,向学生讲解和介绍“二十四孝”中古代人行孝的事迹,从而使学生与文章当中的情感产生共鸣。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发挥语文学科的写作功能,让学生将与父母之间的感人亲情故事通过写作表达出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教师需要通过赏析文学形式、探究课文中的情与理、发挥语文人文性特点等方式,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从而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钟顺利.沐浴春风 涤荡心灵:浅谈高中语文教材中人格教育的渗透[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6(1):39-41.
[2]王锦秀.语文教学应承担起育人责任: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品格教育的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4(5):94-95.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