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引入,从学生身边开始
2019-01-16陈栋
摘 要: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重要的一环,概念引入是否合理恰当又是学好概念的前提。结合课堂教学实例,阐述了如何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引入概念,以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关键词:概念引入;数学活动经验;实际生活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形成概念的前提,这一步走得如何,对学生能否学好数学概念起着关键的作用。
现在的不少老师讲题时通法特法,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也是听得津津有味,而讲数学概念时总是没有几句话,甚至对一些重要概念一带而过,很快就转入解题教学中去,希望通过做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出现“重解题、轻概念”“重结果,轻过程”的想法。我们也还会看到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抽背某一段定义、定理,看到学生如同背古诗一样背出来,教师就认为学生准确记忆了概念,更有甚者要求学生默写概念。这样两种做法都没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反而留下一些后遗症:怕做概念判断题。虽然教师也教给学生一些概念题的解题方法,如画图、举反例、特殊值等,但学生依然弄不清概念的内在属性,只要遇到就心虚,只能连猜带蒙。笔者认为对数学概念应該“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应用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如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好数学概念?笔者认为数学概念的引入很重要,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概念教学谈一些思考。
一、概念从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中引入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已经有初步的思考表达能力,所以数学概念的引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上,让学生感受新概念生成的顺其自然。
案例1:苏教版七年级下册7.3图形的平移教学片断
教师准备:多张同样大小,不同颜色的三角形纸片
师:(三张纸片重叠在一起,固定在黑板上,标上字母A、B、C)你能仿照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让三角形纸片做一次平移吗?演示给同学看一下。
生1:在黑板上演示水平向右平移。
师:(帮忙固定好平移后的纸片,标上字母A′、B′、C′)这里的A′、B′、C′叫做A、B、C的对应点。
师:同学们还能做其他的平移运动吗?
生2:在黑板上演示向下平移,并固定好平移后的纸片。
生3:在黑板上演示向右上方平移,并固定好。
师:这些平移一样?为什么?
生齐:方向不一样。
师:看来要完成一次平移运动,必须要有明确的方向。那我们都看向右的方向,是否还会有其他的平移呢?演示给同学看一下。
生4:在黑板上演示了又一个向右方向的平移。
师:这两位同学的平移一样吗?为什么?
生5:不一样,移动的长度不一样。
师:你是怎么理解移动的长度的?
生6:原来的位置到现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
师:那么你所说的这个距离怎么测量呢?
生6:可以测量点A到点A′之间的距离。
生7:不一样,移动的方向虽然也是向右,但和上面的向右不一样,有点歪了。
师:怎么保证在同一个方向上呢?
生7:画直线。
生8:用直尺。
……
案例感悟:要掌握图形平移的概念,就是要理解平移的两大要素:方向和距离。方向和距离在学生的生活中已经客观存在,并不陌生,再加之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对操作过程的观察和比较必然获得结论。这一过程使得概念从引入到形成自然生成,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像这样通过数学活动经验引入的概念教学还可以是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等,它们都属于直观性数学概念,借助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引入,从感性到理性分析,逐渐清晰所要学习的数学概念模型。
二、概念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中引入
数学教学内容的引入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我们可以从学生容易接受的、合理的情景引入,在宽松的探究氛围中参与、体验和感悟,对概念的形成积累一定的元素,对所得概念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案例2:苏教版八年级上册6.1节函数教学片断
我设计了如下五个情境,逐步引入函数的概念:
情景1:某一加油站加油机界面上出现的单价、油量和金额。通过给汽车机油时的实景,观察这三个量的不变与变化,让学生知道常量与变量的概念。针对油量和金额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发现当油量变化时,金额也随着变化;当油量确定时,金额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并使学生知道能通过这些话来描述加油过程中,金额与油量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初步具有函数的意识。
情景2:本市某一天的整点气温曲线图。通过让学生说出一个点的意义,让学生感受到气温与时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然后对于整个变化过程,让学生模仿加油情境中的语言表述,来说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情景3:本市防汛期间,工作人员根据水库的水位变化与水库蓄水量变化情况制作的表格。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蓄水量和水位之间的关系。
情景4:用火柴棒搭小鱼游戏,数数不同条小鱼用的火柴棒根数。让学生说出小鱼条数和火柴棒根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悟函数能够用简洁的数学式子来表示。
情景5:小鱼跳起时,水面的变化。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小鱼跳跃激起波纹变化情况,并用语言描述这个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以上情境共同之处的归纳,函数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
案例感悟:函数是数学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是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是在数学思维上的一次飞跃。它揭示了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之间相互依存、变化、对应的实质,是刻画和研究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本课的函数概念引入就是通过大量直观、形象的生活情境实例,让学生感悟量与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感知“变化的过程”“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为准确把握函数概念的核心要点,即对应关系做好铺垫.像这样需要通过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概念的还有方程、一次函数等,它们属于抽象型数学概念,通过精心设计的生活化情景,再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暴露概念的产生过程,才能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在概念学习之初,为理解概念的本质特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概念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入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我们针对一些数学概念也可以寻找其可以嫁接引入的起点,通过类比、迁移完成对概念的初步理解和语言描述。
案例3:苏科版八年级下册10.1分式教学片断
我以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线,设计了四个问题。
问题1.某汽车租赁公司规定:45座汽车每辆每天的租金为900元,若汽车坐满学生,则每人分摊到 元租金;53座汽车每辆每天的租金为1000元,若汽车坐满学生,则每人分摊到元租金。
问题2.1班、2班、3班共a名学生,正好坐满45座的汽车,则45座汽车需要 辆,其余班级共b名学生,正好坐满53座的汽车,则学校一共需要 辆汽车。
问题3.小丽走进零食店,准备用20元钱购买些巧克力。发现德芙巧克力的单价为b元/千克,好时巧克力的单价比德芙便宜2元,则小丽可以买德芙 千克或买好时 千克。
学生先后列出的6个代数式,根据已有的知识说出熟悉的式子名称,对于问题2的两个式子学生不能一下子说出整式,稍加引导后完成。最后聚焦于后2个式子有争议。针对这种情况,我设置了如下问题串:这2个式子的样子和谁长得很像?此处出现两种结果,有学生说和分数长得很像,也有学生说和问题2中的整式长得很像。追问1:与你所说的很像的式子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吗?此处引导学生观察和归纳分式的特点。追问2:你给它取个名呢?最后形成分式概念。
案例感悟:3个问题从整数、分数、整式到分式,引导学生通过与分数进行类比,从式子的形式上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再从分子、分母单独看,寻找不同点,首先排除分数,再引导学生与问题2中两个整式比较,寻找不同点,再次排除整式。这些过程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实现从整式到分式的过渡。通过与分数、整式的类比引入分式的概念,并利用类比的数学思想理解分式概念的基本特征——分母中含有字母。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学科知识的联系,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入新概念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类比、归纳和概括,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
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是数学知识系统中的基本元素。概念教学需要经历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深化和概念的应用,其中概念的引入就是要解决“从何来”的问题,是学生能否形成正确概念的经历,是能否正确理解概念特征的过程,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对于概念的引入,要根据概念的特点,给予恰当的引入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增加学生的感性体验;也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数学活动引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还可以抓住概念之间的联结点、生长点,从学生的旧知引入,运用类比的方法,展示出概念的产生过程和它的必要性,让学生真正走近、走进概念。不管概念采用何种引入方式,都应注意几点:(1)设计概念引入的时间把握要合理,目標要明确;(2)设计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3)概念的引入要紧密联系学生,贴近学生的身边,以便于学生正确理解“从何来”,也能更好地掌握“到哪里去”。
参考文献:
[1]邵光华,章建跃.数学概念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9,7(7):47-51.
[2]陈丽敏,景敏,王瑾.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J].中国数学教育,2018(6):26-29.
作者简介:陈栋(1975—),男,汉族,江苏省无锡市人,就职于无锡市广勤中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