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实施方式
2019-01-16邱细娟
邱细娟
摘 要:自情境教学提出以来,其在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不仅可以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中加深对所学的理解。从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和加深文本理解这三方面入手,就如何实施情境教学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实施方式
所谓的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引导,结合教学所需,利用多样的手段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活动体验中,感知、理解所学,提升学习水平的教学方式。此概念的界定为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指出了方向,即借助情境教学营造教学氛围,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因此,我在组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这样运用情境教学。
一、以境促学,营造学习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受到环境的影响。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窥探到环境对个体成长、发展的影响。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的照本宣科导致大部分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默默无语,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如此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枯燥。在课后,学生一提起语文课,就感到头疼,想要逃离语文课。面对此情况,我对如何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进行了探究。发现情境教学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点。情境教学的实施,不仅可以打破教师机械灌输知识的限制,还可以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之中,在与教师的积极互动中营造积极的氛围,推动课堂的发展。以《海燕》为例,高尔基在这篇文章中,用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海燕在暴风雨中勇敢飞翔的画面,展现了海燕不畏艰险、勇于抗争的精神,也以此折射出了革命者的美好精神品质。立足于此,在教学活动开展中,为了使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体会其中的内涵,我在教学之初,直接利用多媒体展现了海燕在暴风雨中自由翱翔的画面。直观的画面一经展现,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整个课堂萦绕暴风雨来临之前的紧张、肃穆的氛围,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作用,不由自主地走进具体的情境,对其进行感知。如此教学,不仅成功地实现了教学氛围的营造,还使学生走进了情境,有利于新知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以境生趣,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其是否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简单地说,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时候,其会自主地投身其中,并与教师、其他学生展开互动,积极探索所学。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的时候,其总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应付学习,甚至一心想着下课,如此情形下,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能好?对此,我在组织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了重视。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此发现,我尝试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建构的画面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以此点燃其学习兴趣。以《云南的歌会》为例,对我执教班级的学生而言,其大部分没有亲自到过云南,不知道云南的歌会是什么样子的,自然无法在脑海中描绘出热闹的场景,单纯地对文字语言进行理解,自然无法产生兴趣。面对此情况,我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为学生直观地播放了云南歌会的场景,以此创设情境。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进入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或金满斗会”这三种不同歌会场面之中,其仿佛就是参与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渴望对云南歌会有深入的理解。在这种渴盼下,其自然而然地投身到阅读活动之中。
三、以境燃情,实现情境交融
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其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单单是在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语言文字,更在于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领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对于生活经验有限的初中生来说,文字语言中的情感是难以捉摸的,也是其难以理解的,甚至一些学生在无法回归当时的情况下,对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嗤之以鼻。面对此情况,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体验中,感同身受,自主品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在情景交融中深刻地理解文本内涵,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仍以《海燕》为例,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除了在教学之初运用情境营造氛围之外,还随着文本的发展,为学生直观地展现了当时俄国的社会场景,使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穿越时空,看到革命者的奋斗,将海燕与革命者建立联系,进而理解革命者身上所具备的美好品质,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深刻感知文本,提升阅读水平。
參考文献:
[1]杜淑仪.浅谈初中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实证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1):57-58.
[2]苑丽莉.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