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评鉴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9-01-16李菊蓉

新教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母狼书评说明文

李菊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无疑,“评价与鉴赏”已经成为阅读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评鉴能力,即对文本的主题、内容、形式等进行鉴赏评价,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引导学生评鉴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评价与鉴赏的能力呢?

一、比较阅读,尝试评鉴

1. 表达方式的比较。比较阅读能引发儿童的深度思考,或者追根溯源,或者质疑批判,或者深刻反思,形成自己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句子形式的变换或删增字词来进行前后比较。在比较中,引导学生感受遣词造句的精妙得当,体会表达方式的恰到好处,感受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如《开国大典》中“他们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这句,“直奔”一词好在哪儿,学生说不出个所以然。在教学中,笔者就采用换词比较,把“直奔”换成“走向”“跑向”,同时出示两组句子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很容易就从“直奔”一词捕捉到它所折射出人物的激动、兴奋的心情。再如,《桥》是一篇典型的小小说,文中大量使用了短句、短段,甚至单词成句、单句成段,这是本文在表达上最突出的特色。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呢?如“像泼。像倒”这句,教学时,可先把原句扩充为“雨像瓢泼似的倾泻下来”。两组句子对比朗读,学生就会发现原文言简意赅,干脆利落,突出了大雨的来势汹汹。通过对比,能帮助学生迅速把握关键信息,读懂作者的意图,提高评鉴能力。

2. 同类题材的比较。教学中可以比较同类题材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运用这种方法,既可以引导发现共性,又可以感悟到文本之间从主题、内容到表达方式的独到之处,从而提升评价、欣赏能力。如学生在学完五年级上册《松鼠》一文后产生疑惑:同是说明文,为什么与上一篇科普说明文《太阳》截然不同呢?于是,笔者就引导学生从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着手,对两篇说明文进行对比。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科普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的本质区别。《太阳》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语言平实中不失严谨准确。《松鼠》一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正是这一对比,把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引向深入,在交流讨论与思维的碰撞中提升了评价与鉴赏的能力。再如,六年级上册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可以引进相同题材的《一面》,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篇文章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鲁迅的形象。第一篇通过多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丰富鲁迅的形象,第二篇只是通过一个具体、详实的事例突出鲁迅关心青年的品质。在比较中,帮助学生厘清了两篇文章的不同表达特色,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生的评价和赏析的能力。

二、引导想象,奠基评鉴

想象能放飞思想,让人身临其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领略文本的秘妙。如《泊船瓜洲》一诗中,“绿”字用法堪称经典。至于“绿”字好在哪,学生的赏析常常浮于表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边读边展开想象:春风轻拂,江水盈盈,长江两岸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又如,《摔跤》一文中,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精准到位。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摔跤的情景,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没有对文本的深度品味,就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想象为学生的评价、赏析奠定了基础。

三、琢磨矛盾,深入评鉴

文章中看似矛盾之处,其实暗藏玄机,这些矛盾能激发儿童的思维。如教学《军神》一課时,笔者先让学生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的段落。学生很快就发现矛盾之处:明明主角是刘伯承,可是文中却用更多笔墨、更具体的语言描写配角——沃克医生。这样安排好不好?理由是什么?在讨论与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他们悟出,对配角的描写,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刘伯承的顽强意志。这样抓住矛盾,学生在琢磨、比较中,评价、鉴赏的能力就得以提升了。再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矛盾:水上交通要道——长江,应该是千帆往来,怎可能是“孤帆远影”呢?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发现,这完全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因为心中只有远去的故人,眼中只有渐行渐远的那一叶帆船,所以即便是千帆过尽,作者也视而不见。善于抓住矛盾,把握关键,可以帮助学生把评鉴引向深入。

四、品味书评,示范评鉴

品味书评,是评鉴策略习得的最直观的方法。来自专业作家、评论家等成熟读者的书评,直接冲击着学生的阅读感知,学生不断地将其与自己的原生阅读感受加以比较,阅读的观点在不同程度上重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评鉴能力和审美素养。如在教学《景阳冈》一文时,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以及同伴的交流分享,已经看到了一个英雄豪杰的形象。这时,再插入专家的书评,专家深入浅出的分析、评价,不仅冲击了学生已有的阅读体验,而且还让学生不断地进行观点的重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最直观的评鉴示范。

五、共读分享,实践评鉴

放手让学生共读整本书后,引导学生交流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表达方式、主题思想的看法,在交流中,学生之间不断地产生思维碰撞,不断地丰富、充实自己的阅读体验,不断地重组自己对文本的阅读感知,在交流、分享中实践评鉴,培养评鉴能力。如共读《狼王梦》一书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分享。开始时,大部分学生都只认为母狼的母爱令人感动,这显然对文本的理解太过单一。为了引导学生的多元感受,笔者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结合绝境分娩、与金雕搏斗等情节进行评析。于是学生就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母狼虽然爱孩子,但是这种爱有时是溺爱。因为溺爱,让黑仔过早地暴露在猎鹰的眼皮下,从而导致它命丧黄泉。有的学生认为,紫岚为了自己的梦想培养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当相继失败后,它又把希望寄托在狼孙身上,甚至为此与金雕同归于尽,它是一只执着追求梦想的狼。这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母狼,对母狼的认知在一次次的补充中愈来愈丰富。学生在交流与分享中,对文本的认知不断深入;在倾听与交流中,不断充实自己的见解;在对话与实践中,提升了评价鉴赏的能力。

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评鉴能力的培养只是刚刚起步,但只要我们迈出了第一步,那么相信,有心插柳定能绿柳成荫。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猜你喜欢

母狼书评说明文
书评
说明文阅读专练
书评
书评
母狼报恩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狼曾舔过我的手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