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微课促进学困生学力提升的策略探析

2019-01-16魏积秋

新教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学力新知直观

魏积秋

促进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得到合适的发展是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学困生是班级授课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教师需极力帮扶的对象。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微课无疑会对学困生的学力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相关概念界定

本文所指微课是基于一线教师教学使用的教学视频。它是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课堂教学实际,为了深入讲解某个知识点,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标而录制的短视频,时间一般在5分钟以内。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可以应用于复习导课、新知探究、难题解析等教学环节。

学困生是存在于班级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智力水平等方面的因素,造成对知识的理解有一定困难,从而学业水平明显低于同年级的学生。

学力,简言之就是学习能力。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学习能力包括学习兴趣与动机、学习理解与思考、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力等。

二、微课助力教学具体策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強、逻辑思维水平高的学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给学困生的学力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引入微课可以增强课堂教学形式的直观性与形象性,提供思维路径的层次性与梯度感,拓展知识重难点再学习的时空,给予辅助性学习的资源。这些都为提升学困生的学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让课堂教学更加的高效。

(一)微情境,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

学困生多源于对课堂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注意力不集中,从而无法对课时知识与技能全面掌握,久而久之,就造成整体学习能力下降。借助微课,可以以短视频、动画的形式增强新课导入的趣味性,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兴趣盎然中融入课堂学习。

如在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时,为了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笔者以学生喜好的小猪佩奇创设了三个微情境:以“佩奇与小朋友赛一赛”微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复习铺垫;以“佩奇与小朋友说一说”微情境,引导学生梳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两种计算策略的算理与算法;以“佩奇与小朋友辨一辨”微情境,引导学生聚焦“为什么24+5还是等于二十几,28+5却等于三十几”,在辨一辨中让学生明白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数学本质——“个位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

(二)微演示,明晰学困生解题路径

学困生受学习习惯、知识结构的影响,在知识理解与技能掌握方面往往会比其他同学慢半拍。这样,就需要给他们更多的时间、更充分的机会明晰新知的解题策略与路径,微演示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如在进行“28+5”教学中,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1)凑十法:28+5,把5分成2和3,先算28+2=30,再算30+3=33。

(2)先算个位法:28+5,把28分成20和8,先算个位上的8+5=13,再算20+13=33。

为了让学困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28+5的算理与算法,笔者制作了微演示视频,借助小棒移动、圈画与算法步骤图示等方式为学困生再现了两种计算策略的具体路径,通过直观、动态的微视频演示进一步明晰两种算法,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

(三)微操作,培养学困生动手能力

引入微课,既可以节省教师的讲解时间,更能让学生在观看微视频后可以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结合微课引导,可以为学困生指明探究的方向,掌握操作的流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为了让学困生掌握剪轴对称图形的操作要领,笔者制作了“剪轴对称图形操作指南”的微课,视频中呈现了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操作演示以及注意事项,学生按照操作指南成功剪出了不同的轴对称图形。这样,既减少了学困生的操作错误率,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更节省了活动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聚焦到引导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上。通过对折、展开的过程,让学生充分体悟“两边完全重合”与“折痕(对称轴)”。

(四)微解析,提升学困生思辨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稍微抽象的问题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特别是学困生更会对这类问题产生畏难情绪。教学中,可以借助微课直观形象的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把数学问题形象化与直观化,借此提升学困生的思辨能力。

如在解决如下问题时:(1)小朋友列队,从前面数小兰排在第5个,从后面数她排在第4个,这一队共有几个同学?(2)小朋友列队,在小兰前面有5个同学,在她后面有4个同学,这一队共有几个同学?

学生刚接触到这样的问题,往往不知所措,一些学生借助画图模拟站队后才找到解题的路径。再通过两个问题之间的比较,最终发现“少一”与“多一”的道理所在,但大部分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突破难点解析,笔者制作了微课,以直观形象的人物站队,通过圈画小兰的站队位置,明白小兰有“包含”与“不包含”两种情况,通过微解析再抽象成数学运算。直观、形象的微课介入,化抽象的数学问题为直观的生活场景,为学困生思辨能力的提升搭建了阶梯。

(五)微资源,拓展学困生再学习时空

1. 课前预习,启蒙学困生新知学习。针对新知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教师可以针对学困生的具体情况,提前预设并制作符合学困生学习要求的补充材料,上传至学习平台,以微课的形式让学困生提前“预学习”。一来可以通过微课的直观形象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二来可以让学困生通过观看微课,为前后知识的有效连接提供资源支持,使他们初步感知、理解新课的内容,启蒙新知学习。

2.课后复习,为学困生新知掌握加码。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班级授课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时空难以保证,这也是学困生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课时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成微课的方式,在课后将微课资料上传至学习平台,让全体学生(包括学困生)利用课后时间在家长的陪同下一起重温、解析重难点内容,利于新知的理解与巩固。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微课,可以制作三角形等积转化、探究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的演示视频,课后让它成为学困生再学习的加码资源。

3.习题解析,为学困生学业提高助力。微课还可应用于课后作业的解析指导。想要提高学困生的学业水平,就要及时加强学困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与辅导,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成微课。同时,要有习题解析指导的后续视频,让学困生自主完成习题后,在比对微课教师解析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鲤鱼山小学)

猜你喜欢

学力新知直观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简单直观≠正确
学历与学力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语文“学力发展”课堂“形态论”
几何直观,相时而动有讲究
大学生学力评价的问题与改革路径分析*
以实验促进学生学力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