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银行信用风险及金融经济周期管理
2019-01-16王云霞
王云霞
摘 要:信用贷款是银行的主营业务之一,是银行稳定客户群体的重要手段,直接关乎到银行自身正常的运营及发展。就当前我国银行信用贷款管理运维现状而言,问题还比较突出,仍旧存在许多亟待弥补的漏洞。这些管理问题与漏洞集中表现在相应的信贷制度不完善、相关人员的职业素养不够高、风险管控机制尚不成熟、较为滞后。本文将围绕“如何加强银行信用风险及金融经济周期管理”这一话题,分析了银行信用风险的含义、银行信用风险与金融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现阶段银行信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此,给出几点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银行信贷;风险;金融经济周期;策略
0 引言
后金融危机使我国各大银行开始重视发展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我国各大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飞速的经济发展致使银行管理各项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这直接制约了新时期银行信用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
完善。
1 信用风险基本含义
信用风险是指银行信贷债务人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偿还银行的信用贷款,从而对银行流动资本产生的影响,信贷风险是银行资产运营中最常见的一类风险。产生银行信用风险的原因有二。从外部来看,这主要是由于银行债务人经济运营操作不当导致资不抵债,无法偿还银行信贷。从内部原因来看,这是因为银行自身尚未建立成熟有效的信贷风险评估及预防机制,不能及时地规避对自身运营资本带来风险的潜在经济因素,导致信贷损失率过高。除此之外,“信用风险”还是一种意识与理念。对于银行而言,要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之下,完善相应的风险规避体系,引入专业化高水平人才,全面落实高效可行的信用风险管控系统。对于全社会而言,要尽快建立相应的信用评价体系,以此杜绝各类违信行为。
2 信用风险与金融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
信用风险是诱发金融风险的必要条件。信用是国家经济平稳运行的根基,根基一旦不稳,势必会导致大面积金融危机爆发。经济全球化下,各国之间、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日益密切,信用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与国之间一旦出现信用危机,各大银行作为各项金融活动和商业往来的依托实体,必然会首当其冲。市场经济环境中,倘若信用体系发生崩塌,势必会引发各个行业之间的过度竞争。一方面,许多大型企业改变了原有的资金借贷方式,直接向市场融资,这便会严重冲击银行的信贷份额市场占有率。面对这一形势,银行不得不向中小型企业发放信用贷款,以此稳定市场份额,然而中小企业规模小、运营风险高、市场竞争力弱,银行回款滞后会进一步加重信贷风险。另一方面,信用监管体系的不健全极大地削弱了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市场的掌控力,致使金融诈骗、违规操作现象丛生。
3 现阶段银行信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信用风险意识不强
正如上文所述,信用风险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金融现象,对银行和政府而言,更是一种意识与理念。强化信用风险意识,是做好银行资产保全工作的预备战。就当前国内各大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的工作情况而言,绝大多数都存在着对信用风险的先天认识不足,甚至一度出现了“信用无用”的错误言论,这使得银行在信用风险管控体系的构建上过于滞后、失了先机,在短期内无法紧跟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节奏。信用风险意识体现为预防意识和安全意识。金融危机以后,虽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银行信用风险管控,并加大了国家对市场经济秩序的宏观调控,但是在许多一线银行中,相关的政策法规并未有效地落实或执行下去。银行的上级领导也没有充分意识到新时期信用对市场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领导辐射作用并没有有效发挥出来。
3.2 信用风险管控机制尚不完善
信用风险管控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银行内部组织结构来看,我国银行一直沿袭着“总行→分行→支行”的运营模式。但其权利和职责划分很不合理,顶层权利过度集中,且银行的管理经营权和实际所有权尚未分开,交叉程度过大,很容易出现控制权垄断。支行是银行直接接触信贷客户的机构,但其权力过小,致使许多决策因权利划分不当而失真、滞后。第二,从信贷业务办理模式来看,很多银行在信贷业务办理环节政策链条过长,操作步骤过于复杂繁琐,风险管理模式呆板僵化。例如,很多银行还没有把信贷风险管控作为日常管理活动的内容。信贷风险管控制度还没有细化到信贷的前、中、后三个环节。第三,从信贷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来看,当下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工作素质普遍不高,急需引进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化人才。
4 新时期银行信用管理有效策略
4.1 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信用风险管理意识体现得是一种预防意识和资产安全保障意识,对于银行而言,应将之作为自身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之渗透到每一个工作人员、每一个业务环节中。首先,银行上级领导需要一改传统的“信用无用,效益至上”的错误理念,要充分认识到新时期信用是个人发展及社会运行的根基,以上率下,发挥自身的引导和宣传作用,使信用风险管理蔚然成风。其次,要做好信用风险培训工作,以此来强化全体工作人员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例如,可以将信用风险管理作为员工入职前的必修环节进行培训,也可以单独开辟信用风险管理模块,做定期的专项化
培训。
4.2 完善信用风险管控体系
从银行内部来看,第一,要合理划分内部组织机构权利,将总行过度集中的权利逐步移交至各支行,提高决策的时效性和精准度。第二,要简化信贷业务办理流程,剔除冗余的业务办理环节,将交叉环节有效合并。此外,还要增强信贷业务办理的灵活度和实用性,可以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信贷线上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推动“一户一案”信貸模式的落实,使网络信贷更具有个性化、自主化、精准化。第三,银行内部还必须建立相关的审计制度,对信用管理工作中调查的情况要及时公开。并开辟相应的工作反馈通道,发动全员参与到银行信贷管理内部建设工作中来,为优化内部信用管理体系积极建言献策。第四,根据客户的信用贷款历史交互记录,对客户实行分级管理,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量化评估,根据其信用评估结果决定是否信贷和信贷额度。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银行的主要监管机构是银监会。银监会要结合当前各大银行在信用管理工作上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监管机构,加强机构之间的协调性。此外,银监会各监管机构还要积极主动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对银行经营影响较大的经营指标上。
4.3 强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银行信用管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需要着眼于两个方面。第一,要做好信用管理工作人员的招聘和入职培训工作。在人才引进时,要面向国内外著名高校金融经济专业的毕业生,通过提高薪资和福利待遇吸引人才加入。在人才培训方面,要做好入职前的培训工作和日常培训工作,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合作,集思广益。第二,对在岗的工作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使他们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从而让他们能及时、准确、有效地识别、发现、防范和处理信用风险。
5 结语
新时期,国家高度重视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做好银行信贷管理工作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明智之举,也是新时期银行管理工作革新的大势所趋,各个银行都务必高度重视、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宋长龙. 大数据背景下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9).
[2]谢伟杰.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问题探讨[J]. 时代金融,2014,(36).
[3]陈应雄.做好信用风险管理的“顶层设计”[J]. 中国农村金融,2015,(12).
[4] 何亭.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探析[J].中国市场,2015,(21).
[5]李晓海.信用风险管理:治标更要治本[J]. 中国农村金融,2015,(12).
[6]陈敏.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J]. 中外企业家,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