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乡镇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与需求调查
2019-01-16温天朗陈敏生杜庆锋
温天朗 陈敏生 杜庆锋
1 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广州,510515;2 南方医科大学南海医院全科医学中心,佛山,528244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佛山市南海区于2014年开始在各镇街试点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里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响应,推进服务示范站点建设。从2016年在全镇范围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已初步确定了服务内容和形式,但仍存在居民知晓度不高、签约率低、“签而不约”等问题,亟待逐步改进和完善。通过对佛山市里水镇居民的调查,了解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及需求,分析服务现状,发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里水镇下辖的34个村委会及2个居委会中随机抽取10个村;各村便利抽取30名年龄≥18岁,居住满半年以上且愿意配合调查的居民。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4份,有效回收率为98%。
1.2 研究方法
在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居民基本情况;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和态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式和内容的要求。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软件对数据进行双录入整理。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比较分析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在294名调查对象中,男性144人(49.0%),女性150人(51.0%);年龄36-55岁占45.2%;文化水平以高中/大专者为主(55.8%);本地户籍占71.1%,外地户籍占28.9%。
2.2 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及态度
56.1%的居民听说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25.9%的居民表示不愿意签约家庭医生,其主要原因有“不信任医疗水平”(35.5%),“较少在社区看病”(26.4%),“担心隐私泄露”(19.7%),“会增加额外支出”(10.5%),“对健康帮助不大”(5.3%)和“其他”(2.6%)。不同性别、户籍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有显著性差异;而不同年龄段、文化水平居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165人中,有136人(82.4%)表示愿意签约,居民签约意愿与是否知晓服务有关(P<0.001)。
2.3 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式的选择
对服务方式的选择方面,136人(46.3%)选择网络服务;其他为电话(25.9%),到社区站(15.2%)和医生上门服务(12.6%)。
2.4 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的需求
根据当地已开展或将要推行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整理出11项服务项目。根据需求率排前三位的分别为健康问题咨询(79.6%)、建立健康档案(76.5%)、常见病/多发病诊治(75.2%)。不同性别居民对健康档案/常见病诊治的需求有显著性差异,女性高于男性;不同年龄段、文化水平居民对健康档案、常见病诊治、健康咨询、健康教育、体检评估、中医治疗的需求有显著性差异,低年龄段、高文化水平居民的服务需求较高; 本地户籍居民对健康档案、心理咨询、转诊服务、预约就诊的需求高于外地户籍(P<0.05)。见表1。
3 讨论
3.1 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只有56.1%,女性高于男性,本地户籍居民显著高于外地户籍居民。其原因可能是:①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不够全面。在试点期间优先覆盖的人群是孕产妇和本地户籍常住人口,对其他人群的宣传不到位。②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不够深入。宣传的方式主要以社区医生对来诊患者进行宣传和发放宣传册,难以达到有效的宣传效果。宣传的内容大多为概念式的答疑,对签约服务实质性内容及益处的宣传不足[1]。应加大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力度。可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网络多媒体等形式,开展讲座、与村居委合作入户宣讲等多途径主动式的宣传[2]。还要向居民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所能带来的益处,提升签约愿意[3]。本研究显示,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居民有较高的签约愿意,说明提高居民知晓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更多居民接受这项新服务。
表1 不同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的比较 n(%)
注:*P<0.05,**P<0.01。
3.2 居民签约看重的是基层卫生服务水平
调查结果表明,不愿意签约的居民,主要担心社区家庭医生的医疗水平不高(35.5%),其次是很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26.3%)。因此,是否愿意签约与家庭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软硬条件有关[4]。
加强家庭医生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全面提升家庭医生专业技术能力与素质,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助于提升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5]。此外,家庭医生沟通能力及人文素养也影响签约服务[6]。转变服务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才能真正成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3.3 居民服务需求多样化
网络及电话服务是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要形式。其次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医生上门服务,表明应注重服务方式的多元化,保证家庭医生服务的有效性[7]。在签约服务的内容方面,居民对已推行和拟开展的各项服务均有不同程度需求,其中对基本医疗及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率较高,而对心理咨询、配给药品、长处方服务的需求率较低。因此服务项目的推出还需对居民作详细解读,让其真正了解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带来的便利。
女性居民对健康档案、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需求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较为关注健康有关。本地户籍居民对于健康档案、心理咨询、预约就诊、转诊服务的需求高于外地户籍居民,主要是因为外地户籍居民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对相应服务的需求不高。加大对外地户籍居民的宣传与服务也显得非常重要。针对年长者的服务需求特点,可提供针对慢性病患者或老年人制定个性化签约服务包,结合中医治未病理念,提供疾病防治知识教育及个体化体检评估服务等。针对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应采用多元化的服务方式,提供丰富有效的服务内容,可借鉴上海做法,以“分类服务”及“按需服务”为原则[8],为社区各类人群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的签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