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氯芬酸利多卡因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中的效果
2019-01-16李广海
李广海
输尿管结石在泌尿系统疾病中十分常见,将会对患者的正常排尿功能产生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1]。临床中多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进行治疗,但术中常因患者疼痛较导致碎石耐受度降低,并且术后因结石滞留、肾绞痛而影响结石排出的成功率[2]。近年我院使用双氯芬酸利多卡因进行镇痛,此种方式副作用小[3],同时能够有效的扩张患者的输尿管,进而能够有效的促进结石的排出,提升结石排出率,并且降低患者的疼痛评分[4];除此之外,该种方式无需使用较大剂量,因而在较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碎石排石时的耐受度,本文将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分别予以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依照患者是否应用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为32~63岁,平均年龄为(47.5±4.9)岁,其中21例患者的结石位于输尿管上段,24例患者的结石位于输尿管下段;试验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为33~63岁,平均年龄为(48.1±5.1)岁,其中20例患者的结石位于输尿管上段,25例患者的结石位于输尿管下段。纳入标准:(1)均有典型的输尿管结石症状及体征;(2)均行B超及CT两种检查明确输尿管结石的临床诊断;(3)符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指征:结石大小均0.6~2.0 cm。且必须符合:无妊娠,无凝血机制异常,无严重心血管疾病,动脉瘤瘤体与结石间距需大于5 cm,肾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直径应分别小于2 cm和5 cm,无活动性肝炎、结核,结石远端不存在梗阻,无未控制的尿路感染,无严重脊柱畸形及意识障碍症状等。患者家属在了解相应的治疗方式后签署治疗同意书,同时由医院伦理委员会监督本实验进行;使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之间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均采用ESWL治疗,用HK-109B超定位碎石机,根据患者耐受性、结石大小、硬度,能量级别设置:13~16 kv,击打次数1 500~2 000次。
对照组碎石术前后只单纯术后口服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国药准字H20000681,安斯泰来制药(中国)有限公司,0.2 mg)0.2 mg,每晚1次;尿石通丸(国药准字Z10980086,东莞市亚洲制药有限公司,4.0 g/袋)4.0 g,每天2次。
试验组碎石前半小时肌注双氯芬酸利多卡因针(国药准字H20080385,陕西博森生物制药股份集团有限公司)1支,碎石术后服坦索罗辛缓释胶囊0.2 mg,每晚1次;尿石通丸4.0 g,每天2次;术后视疼痛与否对症加用双氯芬酸利多卡因针。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VAS评分比较 ( ±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VAS评分比较 ( ±s,分)
对照组(n=45) 7.54±2.06 5.94±1.48试验组(n=45) 7.52±2.14 3.06±0.41 t值 0.045 12.580 P值 0.964 0.000
术后两组患者均多跳动,多饮水,2周后均复查B超及泌尿系CT对比排石效果。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满分为10分,分数越低,说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轻。
(2)两组患者的结石排出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结石排出率比较
试验组结石排出者42例,未排出者3例,碎石耐受度良好,碎石过程患者无难忍疼痛,过程均顺利,术后排石基本无剧痛,未排出的3例均因结石硬度较高,排出率为93.33%,能量用16 kv,次数2 000次,顺利完成碎石过程,但复查后输尿管结石仍有残余。对照组结石排出者35例,未排出者10例,其中有8例碎石中有疼痛,排出率为77.78%,导致碎石能量较低:13 kv;2例因结石硬度较高,能量16 kv后,疼痛较明显,后降低至14 kv,次数至1 800左右无法继续坚持,结束碎石。之后对2例因结石硬度较高进行复查,复查仍有结石残余。试验组结石排出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6,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疼痛评分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试验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输尿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结石疾病,将会对患者的泌尿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产生严重的阻碍,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血尿,同时伴有较为严重的肾脏与输尿管等部位的疼痛;其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梗阻与感染,若不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将导致患者产生较为严重的肾积水,甚至造成肾功能严重损害[5],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目前对于小于2 cm的输尿管结石ESWL是首选的治疗手段[6]。然而由于输尿管较为狭窄,因而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将会产生较大的疼痛感,需要予以良好的镇痛,以增加患者碎石时的耐受度。碎石术后因结石碎片在输尿管中的移动刺激输尿管,造成输尿管痉挛、黏膜水肿等,使部分患者排石过程中仍会肾绞痛,使得碎石无法有效的排出。根据以上治疗结果比较,可以得出:碎石前半小时使用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肌肉注射,可降低患者疼痛评分,增加患者碎石耐受度,碎石过程中击打的能量及次数在正常范围内可高于对照组,这样可提高碎石效果[7];在术后进行排石过程中,患者有疼痛后加用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注射液肌肉注射,也可缓解患者疼痛,增加患者饮水及跳动的依从性,同时舒张输尿管促进结石的排出[8]。
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是由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与局部麻醉药盐酸利多卡因复方而成的针剂,盐酸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麻药,血液吸收后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血药浓度较低时,出现镇痛和嗜睡,提高痛阈,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发挥药效,并且作用强度较高,因而能够发挥良好的镇痛作用,但该成分的作用时间较短[9-10];双氯芬酸钠是衍生于苯乙酸类的一种非甾体消炎止痛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化成前列腺素,同时促进花生四烯酸与甘油三酯结合,降低细胞内花生四烯酸的浓度作用,间接抑制白三烯的合成,从而起到降低输尿管平滑肌痉挛,缓解绞痛作用;虽然起效时间较慢,但药物的作用时间较长,可起到较长时间的镇痛作用,将上述两种成分进行联合使用,能够发挥良好的镇痛效果,从而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肾绞痛症状,并且能够减轻患者的痉挛性疼痛,从而能够有效的确保碎石进行有效的排出[11-12]。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双氯芬酸利多卡因在体外碎石术中应用具有显著效果,不仅能够提升结石排出率,同时能够降低VAS评分,可作为今后行体外碎石术的首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