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影像重建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中的应用研究
2019-01-16上官伦
上官伦
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种植修复技术。在种植修复之前需要一系列的检查和病史询问,以便于医师确定患者是否适合种植以及种植修复设计。其中精确的影像数据对评估种植术前骨量极为重要[1]。目前在口腔种植技术中的影像学检查通常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但多数县市级综合医院无此设备。虽然CBCT具有很多优点:发射的射线量非常低、对人体伤害非常小、成像清晰、扫描时间短、操作简单等,但其并非不可取代。多层螺旋CT作为综合性医院的标准设备,且多层螺旋CT在清晰度、视窗大小、分层等方面较CBCT具有一定的优势[2],同样能对口腔种植区域进行检测,因此本实验就多层螺旋CT对上颌后牙区种植的影像精度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至我院口腔科进行上颌后牙区种植的30例患者,共30枚种植体。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8~66岁,平均年龄(44.5±8.3)岁,所用患者术前、术后均拍摄螺旋CT。
1.2 采用方法
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上颌后牙种植区域术前术后进行扫描,术前术后由同一人员进行操作,使用飞利浦256 排ICT扫描仪。扫描参数:管电流为50 mAs,管电压为120 kV,螺距为0.64~0.67,转速为0.75,准直为0.625 mm×64,扫描范围为眶下缘至下颌骨体下缘。重建参数:层厚0.5 mm,间隔0.5 mm。高分辨骨算法:骨窗500/1 500 Hu,高分辨率软组织算法:软组织窗40/350 Hu。
1.3 分析术前术后螺旋CT图像
术前扫描后重建得出拟种植区的轴位、矢状位、冠状位MPR图像,观察上颌后牙区骨高度宽度、骨质密度及测量上颌后牙种植区牙槽骨的可用高度(H1)和上颌窦黏膜的厚度(T1)。术后扫描后重建得出种植后该区的轴位、矢状位、冠状位MPR图像,测量上颌后牙区种植体根尖的剩余骨高度(H2)和上颌窦黏膜的厚度(T2)。对比H1与种植体长度+H2,对比T1与T2评价多层螺旋CT对种植骨高度的测量精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术前上颌窦测量高度及术后剩余骨高度+10 mm的数值采用配对t检验,上颌窦黏膜的术前、术后数值同样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0例患者术前术后拍摄多层螺旋CT,进行技术重建后,均能清晰地显示骨质密度、周围重要的解剖结构如上颌窦黏膜及上颌窦外侧壁穿行的上颌后动脉分支。且牙齿与骨的显示有差异,能清晰地区分出二者。应用比例尺工具我们能清晰地测量出上颌后牙区种植位点的可用骨高度和骨宽度,进而根据测量值进行种植体长度和宽度的筛选,进而避免了上颌窦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所有患者经过术前多层螺旋CT扫描后,重建得出拟种植区的轴位、矢状位、冠状位MPR图像进行精确地测量可用骨高度和宽度,没有1例患者出现上颌窦穿孔等并发症。选择的种植体长度均为10 mm,对比H1与(10+H2)及T1与T2得出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3 讨论
目前,种植修复已成为口腔缺失牙修复的主要方法,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对患者进行种植手术前必须对患者种植区域的骨量进行充分地分析,而传统的术前检查手段如牙片、曲面断层片由于其二维的分辨率、拍摄角度影响较大等因素而无法判断骨质厚度,近年来CBCT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此问题,也成为了种植术前的常规检测手段[3]。而螺旋CT具有重建图像密度分辨率高、三维重建影像、不同结构对比度高等优点,使其成为了广大不具备CBCT的基层医院进行种植手术的术前影像学检查手段[4]。
多层螺旋CT重建图像密度分辨率高,在术前能够精确测量上下颌骨的高度、宽度及厚度,准确的测量上颌窦底至相应牙槽嵴顶的距离,并以此确定最佳的种植部位,确定最合适种植体的直径与长度,避免上颌窦底穿孔引起的继发感染,确保种植体植入的成功[5]。同时能精确定位下颌神经管、下颌孔、颏孔、切牙孔等其他重要结构,为口腔科医师选择种植体植入的最佳位置提高精确的数据依据[6]。多层螺旋CT联合相对应的种植软件,如simplant等,同样可对种植体术前进行设计和分析,准确测量骨高度和骨宽度,以及进行种植体的摆放,更直观地进行种植分析。
影像的失真率是影响牙种植成功的重要因素。影像失真率的大小不一致以及影像失真率个体间的差异性,甚至可能同一个人前后两次拍片出现不同的失真率,都可对拟种植部位的骨量的准确评估产生影响,特别是在骨高度宽度的测量时,轻微的失真率都将导致测量值的不准确,进而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后果[7]。多层螺旋CT的失真率较低,对种植体术前、特别是术后的种植体产生的失真率较小,保证了术前、术后图像的真实性[8]。现测量了30例患者的术前术后螺旋CT,发现螺旋CT的精确性高,失真率低,能够较好地对种植手术进行术前术后评估。
表1 术前手术上颌后牙区骨高度 ( ±s,mm)
表1 术前手术上颌后牙区骨高度 ( ±s,mm)
30 13.24+1.03 13.41+1.28 0.567 0.573例数 T1 T2 t值 P值30 1.34+0.24 1.53+0.43 2.113 0.059
文献回顾发现,对种植区域的精确分析以及给予多层螺旋CT设计的种植治疗计划,相较于更低花费的影像学检查而言更具有临床诊断意义[9]。因此,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我们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影像图像的精确性、放射剂量、以及它可以提供的解剖信息[10]。因此,在考虑经济成本的前提下,必须首先保证患者治疗的准确性。特别是在解剖结构比较特殊的区域,比如下牙槽神经管,术中一旦碰到将引起不可逆的神经性损伤,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而多层螺旋CT的精准性就能保证三维重建下颌骨的真实性,术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11]。虽然传统的多层螺旋CT在费用上和射线剂量上都较CBCT高,但是考虑到成像的精准性及其基层综合性医院的配置问题,多层螺旋CT完全可以取代CBCT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价值,将不多的医疗资源集中到更有需要的地方[12]。
综上所述,通过本实验对30例种植患者上颌骨后牙区的术前术后种植分析,通过对术前后术上颌后牙区可用骨高度的测量,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实了多层螺旋CT测量的精准性,保证了术后的安全性。因此,认为在基层医院多层螺旋CT能够代替CBCT在口腔种植中的术前分析诊断和术后评估,成为口腔种植手术的常规检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