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技术治疗小儿斜视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9-01-16杨林静
杨林静
斜视(squint)在临床上属于一种眼外肌疾病,指的是两只眼无法正常同时对目标进行注视,可分麻痹性斜视、共同性斜视和特殊类型性斜视三种,主要的发病人群为儿童。临床上多使用手术方法对斜视患儿进行治疗,但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其手术治疗的依从性、耐受性较差,再加上传统直视下斜视矫正术很容易损伤到周围组织、术中的输血量较多,术后易出现并发症,总体上的治疗效果并不算十分理想[1]。临床将显微技术应用到小儿斜视治疗当中,能够使愈合速度增加,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使总体的治疗效果质量提高,同时还达到了患儿家长对美观的要求,有利于患儿身心更健康的发展,受到了的广泛的欢迎[2]。因此,本研究选取了我院患有斜视疾病的患儿,使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探究此种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眼科2015年2月—2017年10月接收的82例斜视患儿,应用电脑随机方法进行抽取分组,共有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均是41例。研究组男患儿23例、女患儿18例,年龄3~9岁,平均(6.04±1.05)岁,斜视度8°~45°,平均(26.52±6.23)°,斜视类型:麻痹性斜视21例、共同性斜视20例;对照组男患儿22例、女患儿19例,年龄4~10岁,平均(7.03±1.04)岁,斜视度8°~45°,平均(27.01±6.02)°,斜视类型:麻痹性斜视22例、共同性斜视19例。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病例信息,数据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根据临床相关检查确诊,所有患儿均符合斜视疾病诊断标准及手术标准;(2)本次的研究已经得到了患儿家长的知情同意,并表示愿参与其中。
排除标准:意识不清楚,或是患有严重精神障碍,难以对临床治疗进行配合的患儿。
本次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
在实施手术前,相关医护人员必须严格进行常规检查,使用1.5 g/L的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参天制药株式会社,国药准字J20110007,规格:10 ml)滴入患儿的结膜囊内,1滴/次,4 min/次,实施表面麻醉,全部完成后再开始临床手术治疗。
对照组:对斜视患儿予以直视下斜视矫正术治疗。术中,在穹隆处将结膜切开,实施眼外肌分离操作,此过程中必须要确保肌鞘的完整性,对眼外肌进行缩短或后徙,完成后予以缝合操作。
研究组:实施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进行治疗。将显微镜的倍数放大(约6~10倍),根据患儿的斜视程度对手术的具体方式进行选择。手术操作过程中,充分暴露患儿的眼直肌,分离肌肉睫状血管后对眼外肌缩短或后徙(期间对度肌鞘的完整性予以保持),使用可吸收缝线将肌肉缝合,完成手术操作。
术后,两组患儿手术眼常规抗生素滴眼液点眼预防感染,术后进行为期6周的随访,观察患儿的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斜视患儿在平均手术时间、视力水平恢复正常时间、术后恢复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总治疗效果方面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3]:(1)治愈:治疗后检查显示患儿未隐斜、完全正位,度数结果显示<+5°;(2)有效:治疗后的检查结果为轻度欠矫,或是过矫度数在+5~+10°;(3)无效:经治疗,患儿的斜视程度为明显欠矫,或是过矫度数>+10°。
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软件对组间数据资料进行统计与整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 t 检验。P<0.05,则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高于对照组的80.49%,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儿的平均手术时间、视力水平恢复正常时间与术后恢复治疗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术后,两组患儿的结膜切口对合好,缝线在位,恢复情况均良好。对照组中,有3例患儿出现肌肉滑脱的并发症,1例结膜囊肿,研究组患儿有1例出现眼睑及结膜水肿,但在换药后能够自然的睁眼、闭眼睛。对比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发现数据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χ2=0.213,P>0.05)。
3 讨论
斜视是小儿眼科较为常见疾病,既影响患者外表的美观程度,影响双眼视功能的发育,且还会对立体视造成破坏,若未及时予以对应的矫正治疗则很难重建、恢复。因此临床必需对小儿斜视的治疗加以重视。矫正术是临床对小儿斜视疾病治疗的常用方法,但传统直视下矫正术具有较大的不足之处,术中易损伤周围组织、增加出血量,且术后容易引起并发症的发生,使总体上的治疗受到影响[4]。应用显微技术对小儿斜视进行矫正术治疗,术中显微镜能够以实际情况为准选择放大的倍数,并对亮度予以调节,以此来更加清晰的对眼部解剖层次进行显现[5-7]。由于显微镜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在进行手术时能够对筋膜囊完整性予以更好的保持,从而减少纤维瘢痕、粘连或是结膜囊肿等情况的发生,同时在实施肌肉分离操作时,也可有效降低误钩或漏钩等情况的发生,肌鞘、肌腱的完整性得以保持。在手术治疗中,若能够对肌间膜进行精确分离便能够提高成功率,降低对肌肉迟缓、舒缩的影响,使总体矫正效果得以提高[8-10]。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应用显微外科斜视矫正术治疗后,患儿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治疗时间、视力水平恢复时间缩短,术中出血更短,由此可显示,应用显微技术对小儿斜视疾病治疗的效果更加明显,在显微镜下对患儿实施矫正术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够降低其再次手术治疗的可能性,美容效果明显,能够提高患儿总的生活质量。但需注意的是,手术操作者的操作经验、临床操作能力会对整体治疗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临床上必须对操作者的手术操作能力有严格要求[11];另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传统直视下斜视矫正术治疗后有3例患儿出现肌肉滑脱的并发症,在具体观察分析后发现,导致该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直视操作很难对穿过巩膜的深浅程度进行掌握,而实施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的并未出现该并发症,说明应用显微技术治疗的安全性更高。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的技术性并不复杂,只要拥有一定的显微技术基础便可以应用,既能够满足对美观的要求同时又可确保手术质量,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逐渐被广泛应用到小儿斜视疾病治疗当中[12]。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n(%)
表2 两组患儿的相关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对比 ( ±s)
表2 两组患儿的相关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对比 ( ±s)
研究组(n=41) 18.35±10.16 5.71±1.42 7.57±1.28 8.14±5.15对照组(n=41) 38.93±13.87 8.36±2.14 10.37±1.78 15.86±6.23 t值 7.664 6.607 8.178 6.116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综上所述,对小儿斜视疾病应用显微技术实施斜视矫正术治疗,能够使手术时间缩短、降低患儿术中的出血量,提高总体上的治疗应用效果,帮助患儿更好的视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