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视角下的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探析
2019-01-16戴军
□文|戴军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独立学院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独立学院通过对社会发展研究找准自身定位,制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终培养出对社会有价值的,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对社会有价值和具有竞争力涉及到了一个对独立学院评价的重要指标,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的概念
就业能力概念目前没有权威说法、学者观点不一,但基本都认可不仅仅指获得工作岗位,还应包括职业发展的能力、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具备就业能力的要素整合等。本文赞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本质内涵是使大学生在毕业离校后能够获得就业、维持就业与必要时重新就业的能力,它包括从学生到员工角色转换应具有的最初就业能力,也包括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应具备的胜任力。[1]
人力资源视角来看,用人单位考虑的主要因素
用人单位选人的具体条件不尽一致,但是基本条件是相通的。经过对100多家人力资源部门调查,在用人条件里抽取共性,去除个性,我们可以总结出用人单位选人的考虑主因。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考虑的主要指标有四个因素,基本因素、开拓素质、学业因素、社会交际资本,基本素质包括身体健康、精神面貌、诚信、自信心、责任心、主动性、吃苦耐劳和适应能力。开拓素质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学业素质包括学校声誉、专业前景、学历层次和专业成绩。社会交际资本包括家庭背景和交际能力。[2]
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影响学生就业能力因素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个是客观环境,一个是主观环境。客观环境就是当年的就业形势对竞争力影响程度。近几年毕业大学生供给逐年增多,都是创历史新高。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市场人力资源需求减少。随着经济发展,专业结构跟不上市场变化,专业结构。从这个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了。
主观环境主要指学生自身就业综合能力,通过随机抽样调查,让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者按照个人工作素质、自我调适能力和岗位能力对当前学生自身就业胜任能力进行评价打分,学生就业能力中个人工作素质接近中等水平,岗位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处于及格水平;所以, 当前学生就业胜任能力处于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基本认可状态。
在人力资源视角下独立学院如何提升就业能力
高校是学生社会化培养的关键阶段,也是最后一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很多方面努力,离不开学校、政府、社会、学生四个方面共同努力,本文从这四个方面来考虑应对的方法。
独立学院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就业能力。在人力资源视角下,独立学院根据自身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结合自身办学优势,面向用人单位的需求因素,主要参考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因地制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划。
重新审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课程体系,体现了一个学校培养这个专业学生的基本思路。从课程的设置上来说,要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要结合起来,注重通识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结构和体系化建设,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与时俱进。市场在不断变化,建立校企长期互动的有效的联系机制,随着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技能需求的变化,及时修订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防止专业滞后造成结构失衡。知识技能滞后造成知识过时降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3]
加强校企合作,大力开展体验式学习,实践教学以及见习活动。理论需要实践去检验, 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的工作有一定的差距,必然需要有一个过渡期,过渡期在学校提前完成,同等情况下先发优势,必然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建立就业能力提升相关课程体系建设。知己知彼,百战不怠。培养学生有就业能力提升这方面的意识、技能和面对挫折的信心同样不可忽视。目前专业发展前沿、专业就业状态、职业规划方案、就业技能指导、创新创业和就业心理素质等相关内容都是不可或缺的。
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师资数量、质量、专业能力与课程体系匹配,理论课由有一定理论功底的老师来授课,实践课由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指导。目前独立学院普遍是学校毕业就走入教师岗位,如果缺乏有效实践培养,就是纸上谈兵,需要下大力气改变教师实践工作经验不足与实际脱节。独立学院或自己培养或校企联合。发挥好教师作为教学主导的引导作用与示范作用,力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带动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增强政府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促进与扶持作用。大学生是人力资源市场中重要力量,高质量素质人才供给的最主要来源,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将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范围,对在校生、应届生、未就业生和在岗大学生提供对应的政策支持和指导。对应届毕业求职的大学生要构建和完善就业服务的基础平台,尽可能将学生毕业实习与求职行为合为一体纳入国家就业扶持政策体系;对已离校未就业、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毕业生,要加强岗位需求信息的搜集、传送与服务,对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不同问题尤其要强化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指导,同时提供各种类型的见习岗位促进不同专业学生的岗位培训,在实践中真正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建立整个社会良好的沟通机制,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时预测以便企业根据发展状况及时定布局,定期期披露各个职业就业的特点,学校及时调整专业数和专业招生数。建立和鼓励民间建立公共就业培训服务信息平台。[1]
规范用人单位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引导作用。大学生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力量,是企业高层次研发队伍的生力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关乎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关乎企业的生存。企业与独立学院建立良好的沟通,形成良好的用人循环,大学生岗位技能标准和对大学生能力、业绩的评估、反馈信息,是直接引导和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1]
学生主体加强就业能力提升。学生是就业的主体,就业直接参与者,就业能力提升的关键内因。学生本人的认识和意愿对就业能力的提升有关键性的影响。
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企业是一个有共同目标的团队,希望每个成员遵纪守法、甘于奉献、忠诚企业、团队合作、做事诚信、目标坚定、有责任担当。企业对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应提升个人内涵,完善自身人格。
组织协调和交际能力的提升。交际能力不但直接影响求职结果,大学生很多进入社会有交际困惑或恐惧,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工作需要配合完成、理解上级的意图或同事的意图。汇报自己的计划,思路、总结都沟通。组织协调人、财、物是工作中经常碰到。良好的组织协调和交际能力可以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积累人脉,扩大晋升空间。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锻炼、强化这方面的能力。
专业能力提升。学业成绩容易衡量,从成绩单可以直接获取,一般专业技能会成为第一个区分学生的条件,所以抓紧专业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
我国的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学生就业是检验独立学院培养质量的试金石,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四个方面共同努力,但独立学院和学生本人应是关键,独立学院应该加强传统的知识传授型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为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能力开发型人培养方式;学生本人则应该不仅关注如何获得岗位,更应该在如何能持续发展上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