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振兴中妇女参与困境与对策
2019-01-16李艳丽崔红霞
□文|李艳丽 崔红霞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法学院)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在农业女性化、老龄化、农村空壳化、弱质化趋势加剧的情况下,农村妇女作为实质上的农民主体,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广大妇女…在基层社会治理民主化、乡村振兴、妇女脱贫、最美家庭建设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多地实践证明,妇女在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能够发挥独特作用。但由于经济实力、受教育水平、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是现实中受性别盲视、资源获取、话语权不够等因素的制约,妇女参与度存在很大局限。本文在分析乡村生态振兴过程中妇女参与的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构建科学、可行的妇女参与路径,助推乡村生态振兴。
妇女参与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往传统男性为主要劳动力的农业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妇女占农村人口半数以上,成为农村的中坚力量[1]。妇女在家庭中承担着“影响三代人”的举足轻重的角色,承担着融洽和谐邻里关系、融合村庄环境、改变生活生产方式、实践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责,因此妇女能否积极参与乡村生态振兴至关重要。
妇女参与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妇女参与改变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模式,在社会各领域影响着、改变着甚至颠覆着以往以男性为主的社会发展思路,成为决定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女性可以发挥她们相较于男性更擅长沟通协调的性别优势,以及更强烈的人格感染力和亲和力,这种“温柔的力量”不仅有利于政策执行,还关乎社会和谐稳定。
妇女参与有利于推进乡村有效治理。妇女独具的共情能力、关怀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性别优势,能够促进乡村善治的有效性。妇女沟通能力强,有耐心,善于表达,有利于乡村治理过程中的沟通与协调;妇女更有韧劲,忍耐性较强,增强了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包容性;妇女具有仁慈、祥和、博爱的品格,与传统男性政治强权、铁腕、竞争、刚性等相对立和相补充的一面,形成了一种柔性的“她力量”[2]。农村妇女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性别优势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而推动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3]。
妇女参与有利于促进生态宜居建设。优美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内涵的深刻体现。在家庭层面来看,妇女在照顾家庭中的衣食住行、教育子女以及维护家庭成员的健康等方面都承担着重要责任。从社会层面看,妇女在工作和社会活动方面,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妇女在提高生态环保意识、懂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后,女性特有的内心的善良将会促使她们更加爱护环境,也能影响家人的生态环保意识。
妇女参与有助于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妇女是“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的塑造者,妇女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以及对邻里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处理等,直接关系着“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建设的成效[4]。家庭是推动乡风文明的主要载体,而妇女是家庭文明的主要构建者,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在家庭文明建设和家庭子女教育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5]。
妇女参与乡村生态振兴的困境
妇女参与意识淡薄。妇女参与意识是指妇女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相对男性而言女性的经济收入仍然偏低,女性在自信心和能力认识方面降低,成为妇女参与的主要心理障碍和绊脚石。农村妇女偏重于眼前利益,她们认为从政治参与活动中无法获得更多经济利益,相反还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而是否能有收获又是不确定的,因此对妇女而言参政的需求极少。
妇女参与积极性不高。“社会以及男女陈规定型的消极观念,强化了政治决策仍是男性领域的倾向”,“许多政党和政府的传统运作形态继续成为妨碍妇女参与公共生活的障碍[6]。农村妇女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基础教育、政治教育,不主动了解和熟悉国家政策,对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妇女难以快速适应目标政治角色,久而久之,妇女对参政环境和自信心产生怀疑,削弱了参政的积极性。
妇女文化程度较低,职业技能不足。文化程度或知识水平是妇女参与社会的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村妇女参与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的积极性更高 [7]。农村妇女由于文化程度较低,思想道德层面存在一些无法与乡风文明建设相匹配的问题,难以获取自己个人发展需要的信息,极大地挫伤参与的自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
妇女生态环保意识较差。妇女生态环保意识较差,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足。农村妇女思想文化素质较低,不清楚环境污染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健康威胁,她们环保意识较差,缺乏对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思想认识,对化肥污染、废弃物污染、农作物污染、水源污染、重金属污染认识不足。
妇女参与乡村生态振兴的对策与建议
习近平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要认识到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意识到妇女参与在乡村生态振兴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提供更加友好政治环境,提高妇女参与意识。妇女作为乡村生态振兴的参与主体,也迫切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权力参与。要建立与农村妇女特点相适应的政治参与制度,拓宽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空间,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完善保障农村妇女参政的立法和配套政策,加大执法的力度,确保相关政策的实施,保障农村妇女参与村级治理积极性。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增强妇女参与积极性。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成为妇女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长效动力。提高妇女经济地位,为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提供条件和动力,为农村女性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改变社会中对妇女参与的固有偏见,清除各种制度化的障碍。发现和培育“领头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创建巾帼“朋友圈”,让妇女看到积极参与的“回报”和“收益”不止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肯定和荣誉。
强化基层妇联组织作用,全面提升妇女素质。加强基层妇联组织建设,倾听妇女的声音和问题,为妇女“想点子、找路子”,特别是为创业妇女搭建信贷扶持、创业孵化、电子商务、城乡对接、区域合作等服务平台,激发更多妇女在乡村生态振兴方面释放“她力量”,打造“她品牌”,点燃“她经济”[8]。基层妇联组织开展培训形式要多样、方式要灵活,与妇女自身的需求相匹配,重实用和实践,不玩“花架子”,以实现就业、增加收入为目标。
加强妇女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生态文明意识。通过政府的宣传和引导,培育广大农村妇女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共建共享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新农村。要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要尊重生态环境、重视环境卫生,大力引导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方式。充分利用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和其他APP等,宣传低碳生活、节能减排、改厕等知识,吸引妇女参与其中,建设“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新时代农村面貌。
丰富妇女精神文化活动,引导追求高质量生活。要丰富妇女的精神生活,引导广大妇女从崇尚物质逐步转向崇尚精神,这种生活方式崇尚社会、心理、精神、审美的需求,积极参与科学和艺术活动、旅游、娱乐以及一定的社会道德生活和信仰生活,引导妇女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新生活,这是乡村振兴生态伦理实践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