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习近平回信北大学子”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9-01-16马艳红
马艳红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5)
在北大115周年校庆前,习主席为北大考古文博学院,09级学生回信中提到:“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你们立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一段短短的文字中,包含了当代大学生个人成长的价值趋向,也融合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要点。由此,基于“习近平回信北大学子”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是推进大学生德育教育迈向更高层面的向导。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应以爱国教育为基础
爱国教育,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础,也是深入谈及思政教育价值的根基性条件。由此,加强大学生爱国教育,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导向。
大学生应在思政教育理念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对当前国家发展的趋势有清晰的认识,从理论认知高度上,向个人行为上“转变”,进一步落实大学生思政理念的社会实践价值。如,大学生进行个人专业就业方向探索时,应结合当前国家人才需求的方向,切实开展系统性、专业性的工作岗位探究,以尊重、平等的视角,看待社会中每一个工作岗位。
其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需引导学生对我党提出的,教育人才培养新趋向进行探索,提高大学生的思政高度。如,某高校开展大学生爱国教育引导时,不仅组织学生观看“十九大”报告视频,也通过校园情景剧表演、入党积极分子带头学习等方法,对大学生开展爱国教育,将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内容转变为喜闻乐见的思政学习内容,提高大学生对爱国思想的深入性感知,增强学生对祖国成绩的认同感,归属感。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坚持创新与发展的融合
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坚持创新与发展的融合,这是对“习近平回信北大学子”中,“立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内在含义的解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当代时代开发者对已取得的成绩进行巩固,也要求当代大学生,应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彰显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创造力,这才是确保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内在驱动力。
如,某高校进行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时,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课程部分,主要通过思想引导、文化交流,从思想意识上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启发。社会实践部分,高校组织在校大学生,通过计算机软件开发、商业经济研究、以及社会调查实践等工作,在具体的社会创作性工作中品味、感知思政教育,促进个人创作能力、发展能力的进步。这种结合大学生成长阶段的实际要求,进行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也是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时代化探索的表现,迎合了当今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需求。
三、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坚持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习近平回信北大学子中提到:“中国梦,是新一代青年人所肩负的时代发展责任,也是青年人每一个人的梦想”[1]。因而,如何引导大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也是高校思政教育需把握的一方面。
如,某大学结合习近平回信北大学子的内容,开展思政教育期间,辅导员,就从“个人成长依靠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又是多个个人组成”的关系上入手,与学生一同探讨个人发展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同时,辅导员也结合个人经历,深入的谈了自己的看法。本次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多元的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激发大学生内在潜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大学生思政教育,应辨析把握传统文化中的内涵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应辨析把握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以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复兴中华民族,为个人成长的历史使命。习主席在回北大学子信中,也明确提出了“寄托未来的梦想,承载着民族的‘中国梦’”,这是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期间,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做好当代大学生成长思政引导的体现[2]。
如,某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时,导员不仅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寻求思政教育实践视角,也结合“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历史小故事,引导学生在重新感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品味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价值。
案例中所描绘的关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到中国古代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阶段性文化传承与衔接的过程,不仅能够丰富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实现了潜移默化开展思政教育的效果。
五、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习近平回信北大学子”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通过大学生思政教育,应以爱国教育为基础、应坚持创新与发展的融合、应坚持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以及应辨析把握传统文化中的内涵,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点。因此,本篇文章分析具有实践指引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