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时代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2019-01-16巩苑
巩 苑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一、新时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改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①而具体到大学生而言,学生的学习需求发生了变化,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学习需求的内容看,学习需求的不平衡性。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信息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学习模式已不再满足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并不是所有的高校师资配备相当,而是相距甚远。有些高校无论从软硬件设施哪个方面来说都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育部门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并不均衡,名牌大学教育经费甚至无处可花,这对大多数普通高校学生来说具有不公平性,从踏入学校的那一刻就注定无法与名牌大学的学生、学习资源向媲美。对于一名教育者来说,应该切实做到:如果你想给学生一杯水,必须自己先有一桶水。而现在的普通高校教师被学生质问在讲台上的事件层出不穷,让这种差距越拉越大,长此以往,会让普通高校的学生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二是高校大学生时常面临着纷繁而冗杂的信息,所学到的知识和内容变得杂而不精。当前社会所缺乏的是专业性高、技术性强的人才,这恰恰与高校所提供的学习模式产生了矛盾。例如,我国现在所提倡的“工匠精神”,社会所需要的就是专注于某一项技能,将之学懂、弄通,成为高、精、尖的技术人才,而社会中恰恰大多是只带着“大学生”这样的高学历的帽子,而无法胜任社会工作的“人才”。其次,从学习需求的载体看,现阶段学习载体呈现出短、频、快的特点。受到现代传媒技术的影响,现代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接受“短、频、快”的知识内容,被称之为“两微一博”的微信、微博客户端深受高校学生的欢迎,一旦遇到大篇幅的内容就会敬而远之,很少有人能完整的阅读整本书籍,失去了学习贵在坚持的优秀品质,完全与之前提倡的“学习是要吃苦的,是要能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台灯前的寂寞”相背离。就比如说,当下流行的快餐文化,人们常常沉浸于一些短篇幅的文字和视频当中,没有背景的铺垫,也没有线索的连接,不注重过程,只注重结果,自认为受益匪浅,实则浮光掠影、掐头去尾,看到的只是文章的九牛一毛,并没有看到文章的实质,也没有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而恰恰这样的文章,读者反而在一旁沾沾自喜,感觉“收获颇丰”,长此以往下去,五千年优秀的传统中华文化也将“变了味儿”。
二、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整合教学内容,增强课程内容新颖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中学政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课程,所以就会出现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教师再次讲授就显得多余,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学生会在高中阶段学习唯物论、辩证法等哲学基本理论,进入大学之后,这些内容仍然会出现在教材之中,但矛盾的主次方面发生了变化,此时,这些基础内容只是一个铺垫,我们的重点在于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所以当学生接触到以前学过的内容,学生主观情感上就会掉以轻心,注意力就会下降。因此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于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或学生讲解的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基本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也有利于老师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时学生的理解。
理论联系实际,提升课程的信服力。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等一些问题。就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故事、中国经验为例,虽然这是上升到一定水平的理论,但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有能力将这些处于理论水平的内容生活化为学生关注的内容。应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将这些内容讲透彻、讲生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是一门关于社会实际的一门课程,它涉及到公民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是必须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生活中的示例来体现其中蕴含的知识内容,比如在学习价值与价格这方面的内容时,就可以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既有利于学生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这门学科的必要性,只有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才能让学生内心产生一种共鸣,才能让他们对这门课感兴趣。这样就不至于让学生觉得内容死板,也不会产生反感情绪,这样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有了吸引力和实效性。
[ 注 释 ]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