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爱情伤感的原因与对策

2019-01-16张旭芳

山西青年 2019年5期
关键词:异性个体爱情

张旭芳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64)

爱情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在大学生活中遇到一生情投意合的挚爱,相信是人生美好的事情。然而,校园爱情却令人伤感。

一、校园爱情伤感的成因

(一)近邻效应式恋爱

相当一部分校园大学生的恋爱之路是这样开始的,在固定的教室里是同桌或是前后桌,平时谈论的话题多一些,场面和乐,或许是出自内心的依赖走在一起,或许是在一起的时间长被周围人认为应该在一起。

其次,在校园活动组织中处于一种经常性的合作关系中,出于工作的需要,平时交流多一些,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会生出些好感,或许没有,有的甚至是负面的厌恶的情感,但是出于礼貌或班级事务需要而没有公开的闹翻。不管是哪一种情绪在当事人的意识中起主导作用,但只要是经常性的被看到在一起,会被认为是在谈恋爱。

(二)“贴标签”式爱情

校园中有些爱情是以“被恋爱”开始的,刚开始也许是无意,只是在一起的时间较长,就会被认为是在恋爱。被同学们认为是在谈恋爱的两个异性,就会出现从言语到行为上有意识的、无意识的被无形的“封闭”。甚至,与他们关系较好的同学平日言谈中会出现“你媳妇”、“你老公”、“你对象”等称呼,文雅一点的称为“你女朋友”、“你男朋友”。从语言环境上两个异性的交往空间在缩小。

进而,周围的人会在行为上为恋爱中的异性提供理所当然的便利。如果两个异性同学“被恋爱”,周围的同学出于不拆撒别人感情的心境,会逐渐的退出二人日常的谈话和生活范围,之后,会有更多的同学无意识的参与到这样的退出活动中,两个异性的交往空间不断缩小。

再次,不宽容的环境舆论的影响。处于“被恋爱”环境中的异性同学,即使有机会接触别的异性,与新接触的异性在一起的场景同样会引起现任异性的不快情感,即使现任异性暂时没有这种情感,也会在周围同学有意无意的“教唆”下出现妒忌、伤心等痛苦的情绪,面对周围同学时断时续的对此事的议论,妒忌和伤心的情感不断加重。虽自由恋爱深入学生价值观念,但爱情的独占性和“不宽容”的舆论环境结合,出现故意挑唆爱情关系中的“吃醋”行为,如此,校园爱情过的很“艰辛”。

“被恋爱”异性交往空间逐渐被封闭的过程,部分是因为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观望异性之间的交往,部分是因为害怕被误解后多生事端而不愿接触异性交往中两人,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成全别人的好意而不愿打扰异性之间的交往。在时间的见证下,异性两人之间的交往范围不断变窄,被有意或无意的“封闭”在狭小的交往范围内。

(三)不求结果的恋爱心理

“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不知何时已成为当下校园爱情的座右铭。恋爱中的异性享受恋爱过程,不问恋爱结果。如果“谈恋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完成,那么校园爱情是处于第一阶段的“谈”,或者是第二阶段的“依恋”,或者是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之间,只有部分经过爱情长跑的异性处于第三阶段。如果说把校园爱情的前两阶段当作第三阶段对待是无知的,那么,无视校园爱情的第三阶段的存在则是可悲的。当下的校园爱情误把前两个阶段当作第三个阶段,并且恋爱中的异性注重当下的拥有和感受,对恋爱指向不做理性思考,这也是造成校园爱情青涩和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四)“毕业即分手”无奈表象

“毕业即分手”不知何时成为校园爱情的归宿。毕业到来,爱情会走向末路。其中原因,或许是因为恋爱的阶段被简化、没有达到充分的了解和沟通就被周围的环境“裹挟”下进入到“爱”的阶段,没有经过成熟的心理思考,没有对恋爱结果指向的理性思考。或者是地域的改变带来的人文环境和人际交往的改变,促使校园爱情根基的崩塌。在缺少选择的条件下看似坚固的校园爱情,遇到环境的改变,改变了“故人心”。

二、校园爱情的不利影响

(一)校园爱情的“示范”效应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并且在此阶段容易受到群体事件的影响而从众。河北“高校情侣表白后引发接力”,①当个体处于群体之中,极易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造成个体道德感和责任感的降低,群体事件中环境的推动作用是明显的。当下的高校校园,高调表白是校园爱情的一种表达形式,而低调交往的更多,更有“距离之下”的异地恋,好感在个人的幻想中持续发酵。如此环境影响下,部分大学生是在环境的“裹挟”下进入恋爱状态。

(二)不当行为影响大学生的形象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婚恋政策的放开,校园婚礼也逐渐增多。校园爱情也不再是花前月下的含蓄行为,加上西方文化的影响,校园恋爱行为变得开放和缺少约束,成双入对的背影和打闹的行为变得常见,而有些行为更是不雅,无形中拉低了大学生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和期望。更有甚者,极少数校园恋爱过激行为以及引起的后果,不仅影响学生本人学业的顺利完成,更是突破了大众主流“三观”的底线。不可否认,大学生总体形象的主流是好的,而负面事件在传播中扩散的更快。校园爱情的不当行为给大学生的形象带来不良影响。

(三)个人奋斗目标的偏移

刚入学时,怀着梦想和对个人能力锻炼的目标走入学校,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和校园活动中锻炼、提高自身素质,个人的努力也获得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与好评。然而,与异性的交往导致部分学生丢弃了原来的奋斗目标,享受爱情带来的美好体验,而忽略了个人能力的锻炼。过着口说耳听的爱情生活,不再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和学校组织的活动。沉浸恋爱导致原定目标的改变,引发了不少学生个人奋斗目标的偏移。

(四)增加学生日常管理的难度

高调的校园爱情带来校园管理人力和精力上的投入,“爱情表白”所带来的群体性围观事件存在安全和情感“绑架”等诸多隐患,同时,表白也是对校友的一种炫耀和挑衅,提前宣布爱情的唯一性和专属性,为恋爱情感的发展埋下隐忧。低调的校园恋爱也会增加班级管理的风险。寻求异性帮助、保护的不良动机加大同学之间的矛盾,原本是同学之间的小摩擦事件,通过良好的沟通能够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男女朋友的参与,激发了矛盾的升级和复杂化,甚至在校园内爆发以维护爱情为名的打架斗殴事件,增加了校园日常管理的难度,同时也带来校园安全隐患。

校园爱情带来的成绩下滑,集体活动参与度低。交往中的异性随着关系的升温,对情感的体验占据了几乎全部的注意力,班级和校园活动引不起他们的关注和兴趣,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滑,以及集体活动的参与度低。爱本质上是从促使生命成长的角度去爱对方,校园爱情这种双方的互爱,却冷落了各自能力发展和对周围同学或事物的热爱的想法和行为,实际上是双方共同自私的表现。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恋爱大都采用不支持或堵的观点和方式,造成了越是禁止的事情学生越是向往。家庭教育的不当方式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

三、校园爱情的疏导

校园爱情带来了诸多困惑和指责,因此引导学生认识、思考问题的存在和原因,从而认识到学生主要任务,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提高个体对校园爱情的理性认知

对校园爱情认知的不足,部分来源于课程设置的不足。大学中对爱情观教育的内容只有《思修》中“爱的本质”一节内容,专题讲座和专题班极少安排相关的内容,日常班会教育过程中部分班级会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安排1-2个课时,有的班级即使给出相应的课时,却让学生自己组织讲解,安排的内容和讲课的结果相应的就会打折。相对于网络上廉价或鸡汤式爱情知识的传播,学校课程设置上对大学生爱情观的引导较为欠缺。因此,讲解有关爱情、婚恋伦理的知识,普及常识性知识,弥补大学生对校园爱情理性认识的不足。

其次、对校园爱情认知的不足来源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缺失。大学之前生活常识的缺乏可以通过自我教育完成。高校学生不加辨别的接受网络爱情知识和对网络流传爱情的模仿,不利于大学生自我辨别和判断能力的培养,更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缺位。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相应的提高对校园爱情的理性认识。

再次,从认知上引导大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包容的人际交往环境。引导大学生理清同学之间的关系与矛盾,正确理解和对待同学之间的交往。充分认识异性交往的利弊,辨别爱情发展的阶段性,恰当的对待异性之间的交往,促使大学生对自身行为有清晰的认知和判断。

(二)爱的能力的教育

首先,普及和掌握爱情的理论知识是一种爱的能力的教育。

爱情需要人格的成熟和感情的投入。成熟的爱情,不仅会保留个体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同样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成熟的爱情会唤醒个体双方内心的活力并促进双方的共同成长。

校园爱情理论知识的普及是为了建立爱情中的认知、尊重、关心和责任心。恋爱的个体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对方才能从关怀的角度尊重对方。如果没有尊重作为爱情的基础,爱情中的关心和责任心就很容易变成控制对方的想法或欲望。成熟的爱情是为了促使双方的成长,形成与另一方的积极成长的关系,这种关心和关怀是一种出自自觉的行为,侧重点在于对另一方精神需求的关注,从而在亲密关系中共同成长。

其次,遵守爱情的相关约束同样是爱的能力的教育。

校园爱情需要文明行为习惯的约束和规范。校园爱情为了被爱的人的幸福,更需要真诚、有纪律的爱他人。否则,索取下的爱情和没有正确的心态维系的爱情注定不会长久。

爱情需要意志的参与,将对爱情的判断和决定践行下去。恋爱中的个体要保持清醒的状态,理智和客观的爱对方。爱情可以开始于一见钟情,但难以凭借一时的“兴致”维持长久。长久的爱情需要一生的自我纪律约束,需要感情的投入和用心经营,更需要有耐心来享受爱情带来的美好。

(三)学生的自我教育是重点

自我教育在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在提高校园爱情的认知上,应促使大学生主动获取学习爱情的相关知识,从而养成良好的纪律约束和保持恋爱中应有的文明行为,进而做到从内心促使双方成长和幸福的爱的能力的养成。

对自我的认知和了解是自我教育的起点,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有选择的进行相关知识的获取,不断的促进个人认知的完善,促使个体的行为符合社会文明行为的约束和规范,从而个体的行为更具有独立性和独立精神。

(四)加强日常管理和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普及婚恋伦理教育,使教育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辅导的个体教育应突出个体认识的阶段性和素质的差异性,疏导大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帮助学生合理解决恋爱中的问题。校园爱情教育应增强大学生恋爱挫折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恋爱受挫的承受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爱情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 注 释 ]

①《高校情侣表白后引发接力,借用场地4对情侣诞生》.腾讯新闻.http: // news. qq. com,2016-11-03.

猜你喜欢

异性个体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异性组
异性齿轮大赏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父 亲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