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建设与实践*

2019-01-16

山西青年 2019年5期
关键词:科学性高职生评判

钱 靖 张 晗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学生品德测评系统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开展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德育教育是当前各级院校的基本教育任务,品德测评是评价德育教育水平与质量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应当建立在品德测评基础上,通过对高职生进行观察、测验和考核,对其品德价值进行综合评判,以此反映德育教育成果。

一、高职院校学生品德测评存在问题

(一)测评理念不正确

高职院校将学生品德测评过程分为测量与测评两个阶段,测量阶段是测评人员对学生的日常品德表现进行客观反映,通常是由被测评学生的教师、朋友对其品德表现进行评价,而测评阶段则更注重主观判断,通常由专业的测评专家对其进行定性、定量评判。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品德测评指标过于形式化和抽象化,重视测评结果而忽视考察过程,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导致测评人员只能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被测评学生的品德进行评价,这种评测方法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容易发生不公平问题。

(二)测评体系不科学

测评体系主要是由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的不同指标构成,其是否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生品德测评结果具有直接影响。当下,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品德测评体系存在测评标准不规范、测评内容不严谨、测评指标泛化等问题,相对于道德、情感等内容,院校更注重纪律。另一部分高职院校则完全照搬高等院校的测评体系,根本没有突出“职业院校”这一重点,导致在校高职生不重视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反而更加重视理论知识和智力品行,与自身未来发展方向不相适应[1]。

(三)测评模式形式化

高职院校想要保证品德测评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就必须保证测评系统具有明确的行为动机,且重视内在与表象、内隐与外观之间的联系分析。通常情况下,测评人员应当结合被测评者的行为动机、行为背景以及具体情境进行测评分析,然而我国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品德测评模式过于形式化,对学生品德进行测评时,测评人员没有提前对被测评对象的行为动机进行细致分析,导致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评判结果严重缺乏真实性。

二、高职院校建设学生品德测评系统措施

(一)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坚持发展性原则

高职院校想要建设具有较高科学性和可靠性的学生品德测评系统,必须坚持发展性原则。由于每一名高职学生都是独具个性特点的生命体,他们的品德、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高职院校在建设学生品德测评系统时,应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评价标准,以此保证每名高职学生品德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2.坚持生态性原则

品德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它将生活实际当做基础,将生活情境当做背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更加重视生态化发展,强调生动自然,所以高职院校在建设学生品德测评系统时,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测评,并保证被测评学生处于自然状态,如此才能保证测评结果的实效性和准确性。目前,高职院校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测评方式,通过对学生在某一项社会实现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分析、考评,从而得出该名学生的品德测评结果,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和片面性,测评结果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说服力较弱。

3.坚持科学性原则

高职院校在建设学生品德测评系统时,应当坚持科学性原则,制定严格的评判标准,随机分配测评对象,并要求测评人员科学选择测评内容和测评方法,在评判过程中始终保持公正、公平、客观的态度,尽量保证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二)创新品德测评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在构建学生品德测评系统时,应当创新品德测评指标体系。对于高职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测评内容,院校可以将“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学生个性与道德情感科学结合,使其更加符合“高职院校”的基本教学情况;对于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测评标准,高职院校可以设立基本道德、职业素养、思想政治水平、心理品质、审美素养五个基本指标,并保证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要求测评人员根据上述指标对高职生进行品德测评,在测评时还要结合被测评学生的行为动机和具体情境进行分析,从而提高测评结果的真实性[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学生品德评测系统对高职院校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的教育从业者、实践工作者和测评工作人员应统一认识,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测评指标体系,坚持基本测评原则,建立健全学分制度,并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学生品德进行评价,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科学性高职生评判
交流与评判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基于学习的鲁棒自适应评判控制研究进展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诗歌评判与诗歌创作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