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浙江省气象服务产品的现状与发展

2019-01-16王颖刘丹妮马辛宇李建粮

浙江气象 2019年1期
关键词:气象天气互联网+

王颖 刘丹妮 马辛宇 李建粮

(1.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7;2.台州市气象服务中心,浙江 台州 318001)

0 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等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新技术、新理念在一些行业中已经得到较好的应用。面对的信息化发展新形态,气象部门紧密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开创“智慧气象”的新格局,刷新了大家对传统天气预报的认知。

国内已有学者针对互联网时代的气象服务开展了研究,如刘欢[1]、杨承睿[2]认为气象部门应结合当前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思考气象与互联网经济环境的融合,开发基于用户需求的产品。王兰芸[3]、王林[4]分别从农业和旅游方面探讨了基于“互联网+”概念的智慧气象服务产品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浙江气象服务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需紧跟“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开发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精细化、精准化、个性化、分众化的定制气象服务产品。本文在阐述“互联网+”的内涵及其对气象服务影响的基础上,剖析浙江气象服务产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气象服务的创新中,以促进浙江气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互联网+”时代

1.1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与内涵

早在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

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在创新2.0推动下,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与多个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比较优势,促进传统行业在各方面的改革,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

1.2 “互联网+”时代下气象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气象信息都是人们生活当中重点关注的话题。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气象服务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细化。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气象服务已无法满足人们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因此,气象服务业务只有顺应形势,搭上信息化“高铁”,不断创新,走向用户、走向市场,才能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勇立潮头。

1)满足受众多样化获取方式的必然选择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成长与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已呈现多元化,尤其“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的新媒体时代,气象信息的获取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获知气象信息,不仅仅局限于文字,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更多感官表达去获取。因此,气象服务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才能不断满足新时期公众对气象信息需求的变化。

2)增强气象服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史蒂夫·凯斯[5]指出我们正在进入互联网第三次浪潮:在这个时期,科技在卫生、教育、交通、能源以及食品等领域的改革将颠覆我们的生活方式。毫无疑问,气象领域也将面临巨大的变革,气象服务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环境,必须用最新潮的理念、最先进的手段,打造“智慧”气象服务,才能增强气象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3)满足社会多元化服务需求的必然要素

如今人们对天气的需求不仅是“阴晴冷暖”,而是“全方位”的气象信息。气象科技发展到了以实现用户个性化、精细化、本地化需求为目的的特定历史阶段,与“互联网+”呼应的“天气+”强调气象服务对用户体验的尊重和回应,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气象服务中的具体体现[6]。因此,新时代的气象服务已不再停留于自身技术能力的打造,它还涉及以用户需求为前提的各种跨领域、资源融合所形成的技术创新。

2 浙江省气象服务产品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气象服务传统的服务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近年来浙江省气象声讯、手机短信、彩信定制率和影视节目收视率等均呈现下滑趋势。为此,浙江省气象部门不断整合传统的气象服务产品,优化现有产品服务形式,扩大了气象服务传播覆盖面,提高了服务质量。目前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APP)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气象服务产品已经初具规模。新形势下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浙江气象努力探索“互联网+”气象服务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2.1 “两微一端”的新媒体服务

“两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及客户端。2017年我国政务微信账号超过51万个,新浪政务微博账号超过13.4万个[7],政务客户端发展迅猛,“两微一端”成为政务新媒体发展新模式。

为适应新媒体发展,浙江省气象局及时开通官方微博“浙江天气”、微信公众号“浙江天气”和“浙江气象”,及时更新发布最新气象信息。借助微博、微信的传播特点,以传统天气预报为基础制作契合热点、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有趣实用的气象信息,并策划公众参与度高的气象活动,“天气+”的服务模式既增加了气象信息的趣味性,又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同时也扩大了气象信息的覆盖面;信息传播形式多样化,推出以图片、视频等方式传播的新型产品,如:“weather girl的一天”、“萌翻天”、“天天私厨”等创意类视频节目。

2014年浙江气开发浙江首个气象手机客户端,拓展气象服务新领域。“智慧气象”手机客户端将定位系统和海量格点数据进行整合,提供精细化的预报预警和实时查询等功能,给予用户“一站式”体验。现有产品包括天气实况、小时和日天气预报、预警信号以及旅游气象(特色小镇和景点预报)、交通气象、海上天气导航等更多服务。个性化的交通气象服务模块实现了①基于位置服务的前方高影响天气路段语音提醒及信息推送;②基于精细化格点预报数据的智能导航的特色和创新点,解决了行驶前程中突发灾害性天气的告警问题和出行前如何规避灾害性天气线路规划决策的难题,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气象服务理念。目前,“智慧气象”客户端已经成为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一个“锦囊袋”。

2017年浙江气象服务中心又推出基于微信小程序的智慧气象公众版,该平台可实现基于用户定位的天气实况、气象预警、七天天气预报、逐小时天气预报和逐分钟降水预报等公众日常生活所需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以及空气质量、负氧离子浓度等其他信息的图形化显示功能。另外,还有出行天气助手、热门景点推荐、女主播天气秀和拍天气报灾情等特色功能模块。

2.2 借力其它网络平台的新型服务

为扩大气象信息传播力度,浙江省气象服务借助其它知名网络平台推出气象信息。如:与今日头条合作策划悟空问答专题——提出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秋天为什么容易感冒”、“为什么感觉秋天时消费欲会比较旺盛”、“秋天有哪些景观可看”等等,从天气的角度给出了深度解答,获得非常好的服务效果。另外,2018年4月20日就抛出“今年五一浙江会碰上什么天气”这类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通过统计大量历史数据采用可视化的形式做出一系列回答,这种以数据新闻方式呈现的气象信息得到大众的青睐,词条问答阅读总量超过254万,点赞数达1000+,扩大了“浙江天气”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另外,浙江省气象局依托中国天气网、今日头条、目睹、网易等众多平台开展网络直播,并积极探索视频直播模式,其中2017年台风“泰利”影响期间,首次与杭州市气象局合作进行大型网络直播——“泰利来了”,在各大直播平台上的观看人数超过50万。“直播”让公众与气象专家“面对面”,可实时与公众最直接开展互动,建立一个畅快的沟通渠道,对传播气象科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更为有利。

2.3 跨行业创新融合产品

依托浙江省气象局11个创新团队研究成果,目前已经与电力、交通、水文、旅游、燃气等单位已开展广泛深入合作,有专业气象后台强有力的支撑,为未来进一步开拓“互联网+”的气象服务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3 存在的问题

我国气象服务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由于受到垄断式服务理念和竞争机制缺乏的影响,气象部门在向行业和社会大众提供气象服务的过程中仍旧以被动式和粗放式为主,缺乏适应新时代的科学管理理念。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环境的影响下,缺乏从用户角度考虑的分众化的服务产品,并未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收集和融合气象感知度高的外部门数据信息,导致产品单一不能吸众,使得一些气象数据成为了“僵尸数据”。因此,现在的气象服务形式上看似已搭上了新时代的顺风车,但是实质上却缺乏核心竞争力,气象数据仍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气象服务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需要提高。

3.1 服务产品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目前浙江省大多数服务产品仍然是天气预报产品+简单提示语的传统模式,能够体现差异化、精细化的服务较少;气象服务产品存在同质化严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不习惯从用户的角度看问题,不能针对服务对象精准地匹配、推荐用户想要的服务和内容。因此,不能为用户带来更高使用价值,就很难使用户对现有的气象服务产品保持依赖性。

3.2 受到商业市场冲击 缺少核心竞争力

如今随着社会资本逐渐进入气象服务领域,免费提供天气信息的供应商层出不穷,使得气象信息更加唾手可得,这给气象部门的服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据易观发布的报告显示[8],2017年共监测天气类客户端61个,厂商间竞争非常激烈。排名前五名的墨迹天气、天气通、最美天气、中国天气通和2345天气王占据92%的市场份额,其中墨迹天气占据67.7%的份额,产品的丰富性、互动性等方面较其它天气类应用软件遥遥领先。官方气象服务产品起步晚,精细化、差异化的服务产品少,绝大多数气象服务产品仍然处于单纯天气数据的简单加工阶段,无法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实用价值。

3.3 集约化程度不高

目前浙江省并无一体的跨平台的移动互联网气象服务产品的综合业务系统,即缺乏统一的一体化管理平台。如:邮件、传真、电视节目、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等管理平台相对独立,其中包括后台资料库、信息采集、产品加工、制作发布及舆情监控、用户反馈等资源共享和操作,不能实现一键式的运维支撑管理,造成系统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特别是气象预警信号发布时,因人工通过多平台发布可能造成信息传递时效相对延缓的情况。

4 浙江省气象服务产品发展探讨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浪潮中,浙江省气象服务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服务产品仍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的不同服务终端、不同层面、不同行业和不同用户等多样复杂的气象应用需求。因此,未来气象服务产品要基于行业大数据和研发能力,结合“互联网+”的特征(即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以人为本、开放连接、数据导向),用互联网思维来创新内容,向着精准化、精细化、分众化、定制化等方向发展,借助新的科学技术完成华丽转型。

4.1 开发精准化、精细化的产品

目前气象服务预报准确率已明显提高,但传统天气预报都是针对一整个区域的平均预报,如果具体到个人所处的位置,准确率难免打折扣。随着极端天气频发,人们对预报服务的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气象服务产品要基于用户需求,改变传统粗放型预报,制作高时空分辨率的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提高基于位置的未来小时甚至分钟级产品的准确率。甚至可以让用户佩戴“随身气象站”监测其定位点的实时天气,并结合个体感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服务。另外,针对城市人口较密集的特点,实现气象精准监测、加密预报精度和预警,做到不仅能为用户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也能为政府部门在防灾减灾、应急预警等方面提供有力的决策服务。

4.2 挖掘跨行业数据 打造定制化产品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气象服务不再千篇一律地局限于天气预报等基础数据应用,而是运用大数据思维、利用互联网平台,被提升到了气象数据跨行业服务的应用层面。因此,气象部门要从市场和用户需求出发,开展气象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创新型的应用分析,揭开数据背后的“面纱”,才能实现气象数据新的价值突破。

创新研发气象与医疗、购物、饮食、旅游、出行、农业、物流、金融、保险等相关的产品,提供多种领域的定制化、精细化的分众服务;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精准地匹配、推荐用户最想要的服务和内容,逐渐形成以人为本的“天气+”的服务模式,用丰富、实用的气象产品来帮助用户科学地决策生活。例如:目前“墨迹天气”与“饿了么”、“百度外卖”等配送平台已经开始合作,双方通过打通数据建立配送模型。模型基于三大块数据:历史短时预报数据、历史外卖配送数据以及最新短时预报数据。基于该模型,“饿了么”可制定未来2小时的配送计划,降低天气因素对外卖订单的损失。

气象部门只有提高研发能力、创新思维,充分挖掘气象大数据与其它行业相关性研究,实现“+”所蕴藏的有效价值,气象服务才能产生“1+1>2”的创新效果,这样既能提高公众服务产品的质量,也能实现气象数据的商业价值。

4.3 “可视化”让数据产品“发声”

在气象部门探索全媒体融合时期,数据可视化在气象服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受到重视。数据可视化可以将枯燥难懂的数据更为直观的方式表现给使用者,并能方便易懂、突出重点、简洁大方的呈现各类气象数据相互的结构和关系,帮助人们理解大量枯燥难懂的数据信息。因此,基于大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可视化能让气象数据更好地“发声”,尤其在目前流行的互联网平台、天气类客户端上,大道至简的气象产品设计风格能够给人们带来更美好的服务体验。所以,浙江气象服务产品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要充分结合,不仅要追求“内在价值”,而且还要有“外在气质”,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价值。

4.4 加强互动和沟通 拥有“社交圈”

新媒体气象服务与传统服务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互动性极强[9],在互联网时代气象部门的服务思维也要做出相应调整,利用互联网“近距离、零时差、平等对话”的特点,持续与粉丝和用户互动,建立社交气象圈。只要有互联网,用户都可以上传其定位地点的实时天气图片和文字与气象部门互动,便于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分享,促进了社交气象圈的建成;尤其灾害性天气时,气象部门更应及时增加与用户的互动和沟通,对于重大天气的记录、追踪以及防灾减灾事业有重大意义。另外,一个广受好评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产品,用户的互动性是重要的评判标准。因此,浙江气象部门应主动贴近用户,通过网络及时了解用户需求和反馈,甚至做到“比用户更了解用户”,才能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使用黏度。因此,气象产品要想在竞争残酷的网络大潮中站稳脚跟,建立一批属于自己的“死忠粉”是必不可少的。

4.5 打造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队伍

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创新气象服务产品,就必需吸引、培养和打造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富有创新力、创造力的气象产品研发、策划和宣传的人才队伍。气象产品的创新首先要有研发人才,且产品的研发忌急于求成,要找准气象与用户密切相关的“痛点”和“兴奋点”,内容创新才能掌握核心竞争力;其次要拥有处理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专业开发型人才;最后还要培养一批集采、编、摄、播于一体、能适应融合大环境的跨界复合型气象新闻宣传人才。另外,要重视和发挥不同领域权威专家的“智囊”作用,加快专家资源、媒介资源、社会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

5 结 语

“互联网+”给气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开启了一个具有无限可能的新蓝海。浙江气象部门未来将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科技等新技术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能力,从用户、市场的需求出发,突破难点、增加亮点、形成创新点,开发更高品质的气象服务产品。

猜你喜欢

气象天气互联网+
气象树
天气冷了,就容易抑郁吗?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谁是天气之子
盛暑天气,觅得书中一味凉
Weather(天气)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