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可视化设计中的文字编排设计与应用
2019-01-16李沫
李沫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日益增多的信息不断地充斥着我们的感官,同时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获取信息的交流方式。不论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任何一位使用者只要能够连接网络,就可以获取或者发布海量的信息,因此人们对于易读、易懂,方便掌握与使用信息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在翻阅图书或者欣赏平面广告时,图像部分总会是目光最先浏览及停留的地方,然后才是详细文字内容的阅读,这是因为经过恰当的加工与设计的图像比文字具有更为丰富的信息。
进入“读图时代”的人们更喜欢“看图说话”,在信息读取的过程中,文字的功能虽然被逐渐弱化,但它依然具有存在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书写语言的符号和交流信息的工具。从图形到文字,再从文字到图形是文化传承的记载,在信息视觉转换传递的过程中,文字并未消失,而是分工更为精细。
一、信息可视化的现代涵义
在古代,信息图的出现是由于人们想要向其他人传达信息;地图的出现是为了告诉其他人捕猎应该去哪里;图形符号的产生可以说明猎物的种类;数据图表则展示了具体的猎物及狩猎数量。
长期以来,可视化作为工具为人们提供识别信息的分析依据。信息可视化是通过利用人类的视觉能力,明确抽象的信息,并帮助人类达到加强认知活动的目的[1]。信息可视化设计融合了字体设计、插画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其他各学科领域,并已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得到应用,创作出了大量形式多样的作品。
信息在进行视觉转换的过程中,给予恰当的文字提示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一些数据图表或者信息图中出现图形缺失语境的情况时,在适当的位置给出一小段描述性文字,提供必要的补充信息,可有效地帮助读者理解并欣赏设计作品。
二、文字符号的视觉呈现
文字作为各种媒介传达思想、交流信息的语言记录符号,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承载物,它通过系统、准确地翻译,把语言这个表现思想的听觉符号转换成视觉符号系统,使人类文明的进程得以存储和传播。文字符号不仅可以作为文化的载体传承使用,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应用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文字符号可以分为中文汉字、拉丁字母和数字符号三种形式。
1. 文字符号的价值
文字的出现和发展被看成是人类文明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成就,对于文明的传承和交流具有深远的意义。文字突破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能够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长久地保存下来,它还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论书写材料和保存环境如何转变,文字始终发挥着存储、继承和传播信息的重要作用。
世界上能被识别的第一种文字是公元前3000年在苏美尔地区创造的楔形文字;而中国出现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出现在公元前1400年[2];阿拉伯数字是在公元3世纪由古印度人发明的,后经阿拉伯人传向欧洲。文字发展至今,拉丁文字成为全球范围内使用最广的文字,而汉字则是现今应用时间最长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字,它们对于世界文化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2. 呈现在不同设计形式中的文字符号
根据读者的需求向其传达信息时所采用的不同结构形式,信息可视化设计可分为以下几种:
(1)图解——主要运用插图对事物进行说明[3]。设计中可以摆脱常规模式,以趣味性和互动性更强的图形、图像、视角和各种媒介来向读者有效地传达作品信息,培养全方位的思维模式。在这里作为补充讲解的说明文字是必不可少的。
(2)地图——描述在特定区域和空间里的位置关系。将现实空间按比例缩小后,根据读者的需求采用不同的风格,尽可能真实地将地形绘制在平面上,以提供正确的位置信息。设计中必须省略掉不必要的信息,加注必要的文字说明、地名和各类数据。
(3)图表——运用图形、线条及插图等,将多维度信息经过设计整合为二维信息的过程。信息图表中需要运用简单直接的文字语言对图形化的信息进行注解,数字符号可以客观地呈现信息的主次与多少。
(4)图形符号——利用图形,通过易于理解,与人直觉相符的形式传达信息的一种载体。为避免语言文字具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成为交流的障碍,尽量不使用文字是图形符号的设计原则;而且文字图标缩小后会增加阅读的难度,降低设计感。尽管如此,设计时也总会遇到一些用纯粹图形无法表达的信息,这时就需要将文字信息作视觉化处理。
三、信息可视化设计中的文字编排
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意义就在于运用清晰、平易近人、易于理解的视觉化语言向读者传达特定的信息。在实践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以读者的需求为前提,选择读者能够易读、易懂的图像、文字、表达方式及视觉层次完成对信息的视觉转化。
1. 文字的选择
合理的选择及巧妙的文字编排不仅能够更好地体现设计主题的内涵,也有助于信息的传达。字体的易读性和可读性是帮助读者清晰理解作品信息的关键。字体的易读性体现在形状、尺寸和风格上;可读性则是指大量的信息中,文字内容阅读的速度和清晰度。可读性与字体的易读性有关,但同时也受版式编排设计的影响[4]。
文字的形状体现在字体本身正形和负形的关系上(正形为实体形状,负形为实体形状外周围的空间),它直接影响了文字的易读性。例如汉字中最常见的,也是信息可视化设计中最常用的两种字体:黑体和宋体,由于其书写结构上的差异,应用范围也不尽相同。通常像字数较多的文章正文采用的多是易读性较好的宋体字,因为其笔画起始和结束位置有装饰角,大面积使用时有节奏的变化,长时间阅读比较不容易疲倦;而像标题、表格内文字较少的部分则采用较醒目的黑体字,不必长时间观看。
不同风格文字的应用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但在信息可视化设计中并不是所有风格的字体都适用,不论是衬线体(有装饰角字体)还是无衬线体(无装饰角字体)、手写体或是创意设计字体,易识别性是字体选择的前提。作品中标题文字可选择与主题风格一致的设计字体,而正文则多应用标准字体。标准字体虽然没有另类的形式、花哨的细节或者夸张的特性,但它们的比例及笔画粗细都会很均衡,作为补充信息能够配合画面整体风格达到信息传达的协调和统一。
2. 文字的布局
文字布局是对字符之间的距离,摆放位置、字体形式、文字大小、对齐方式等方面进行的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作品中文字的处理,特别要注意其可读性,包括字行的长短、段落的分配、空间的留白、标题的突出等都要做系统安排。良好的字体布局就是版面的编排过程,能够带给读者以美的视觉享受。
文字大小的不同将会决定信息传达的侧重点,可以根据不同读者的使用需求进行设计。巧妙的留白可突出主题,增强视觉效果,使人印象深刻。栏宽(行长)对于我们快速读取信息会有直接的影响,栏宽过窄导致内容不连贯;而栏宽过宽,眼睛则难以定位新一行文字的起点,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视觉疲劳并影响阅读时间。行间距也是影响文字可读性的因素之一,过窄或者过宽都会影响阅读的流畅度;字号加大行间距也需相应增加,1.5-2倍字号的行间距具备最大的可读性。
文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对齐:居中对齐、左对齐、右对齐、两端对齐或分散对齐。根据现代人由左至右,由上至下的阅读习惯,段落文字中西文多采用左对齐的编排方式,中文则采用两端对齐才符合字体的结构特征。当大量的文本被设置为右对齐或居中对齐时,那些变化无常的零碎边缘将会使读者难以定位每行的开头,大大减弱读者分析信息的速度,甚至会造成视觉疲劳。而分散对齐会让末行的文字加大间距以适应栏宽,适用于个性化的设计。
3. 文字的层次
层次指的是图片、文字符号等信息编排的秩序感。在信息可视化设计中,正确的设计层次能够引导读者的视线流,并帮助其迅速理解图像与图像、图像与文字、文字与文字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图像和文字信息的层次感在任何设计作品中都应该是清晰的,尤其是对于复杂的信息可视化设计项目,这种层次感尤为重要。信息图表设计被看作是构造信息结构的方式,在复杂枯燥的信息中运用逻辑思维提取关键内容,运用视觉语言将文本形象化、信息秩序化和时空层次化,最终将信息清晰、美观地展现给读者。
在文字的编排中使用字体层级设计,如变换字体、字号、字体形式和颜色等,都可以更好地增强文本的层次感:如果标题文字使用加粗、加大的正文字体,那就在注解上使用较小的斜体字或是换成笔画较细的其他字体,而小标题则可以使用较大于正文字体的字号或是字体加粗、变换颜色。
四、结语
枯燥、单调是文字在人们固有思维中的认知,而在信息可视化设计中,选择少数几款字体,合理运用其物理形态及逻辑结构,文字的应用同样可以很精彩。信息图中良好的文字编排设计可以提升阅读体验,帮助读者快速找出各元素之间的联系,并确保各种数据和信息能够被快速识别和理解。相反不准确的设计则会导致信息读取的歪曲和混乱。标题和说明文字作用于对信息图的深入解读,通过文字的阅读,读者会更易理解作品中传达的思想重心,并实现详尽、清晰、准确和快速阅读的目的。
信息可视化设计中文字的编排设计要考虑到信息读者的需求、使用环境和目的,传达信息要准确合理,文字符号的使用要简练、直观,具有时代感、注重人性化,在传播信息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