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牢文艺精品创作的根基
2019-01-16周刚
周刚
(吉林省广播电视局,吉林 长春,130033)
一个成功的文艺家,一次成功的艺术创作,只有知政治、知市场、知专业、知技术、知人性,才能更好地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创作出无愧时代的精品力作。
一、树立政治意识,明确创作方向
任何文艺创作都是有立场的。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讲政治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事。这里说的政治,主要是指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是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其中政治性是基础和原则,是底线和高压线。文艺工作一直是最形象化、最大众化的意识形态工作,虽无形却有力,虽不能立竿见影却能滴水穿石,是慢功夫却是硬功夫。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文艺创作玩“架空”,对历史戏说、穿越、虚无、解构,尤其是诋毁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对已有定论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进行颠覆式评价。一些文艺创作玩“悬浮”,脱离现实、脱离生活、脱离大众、脱离逻辑,胡编乱造,不知所云。一些文艺创作玩“轻快”,淡化思想、淡化情感、淡化内容、淡化情节,追求感官刺激,夸张搞笑,快节奏不动脑。一些创作者热衷“为艺术而艺术”,追求所谓剧情“真实”、人物“性格丰富”、手段“新颖”以及立场“客观中立”等,只有这样的创作才能算创新、突破和深刻。这些都是对主流价值的消解。因此在文艺创作中,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要把握好政治方向。不管什么文艺门类,不管什么主题内容,不管传播方式如何,文艺创作都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必须始终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树立正确政治观、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和人生观,必须要把新时代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创作放在重要位置上,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人民为中心,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为人民立传。
二要把握好政策导向。文艺创作不仅要方向对、“三观”正,不犯政治性错误,同时也不能有政策性失误。在文艺创作过程中要把好内容关,对涉及政治、外交、历史、疆域、统战、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问题要特别慎重,注意是否合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要求,以及在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可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后果。要把好人员关,对低俗、恶俗、媚俗的演员,思想境界、格调不高的演员,有污点有绯闻、有道德问题的演员坚决不用。
三要把握好重要节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重大活动,集中发力、规模化地创作文艺精品佳作,一直是我们推动文艺创作的成功经验。这些为时代而歌的作品,不仅为节日和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成为一定历史时期的清晰记录和时代精神标本。我们的文艺创作要善于把握机遇,顺势而为,早策划、早准备、早启动,把更多的优势资源和精力集中到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项目上来,推出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佳作。
二、树立市场观念,实现创作价值
树立市场观念,要求文艺创作要围着受众转,在以需定产、以销促产上下功夫;要看着效益干,在量入为出、保值增值上下功夫;要比着贡献算,在多劳多得、奖罚分明上下功夫。远离了市场的认同和检验,文艺创作很难真正的出精品、出影响、出人才。如何把市场观念和创作价值统一起来?
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必须按照人民的标准、人民的需求来开展文艺创作。我们创作文艺作品,是给人民群众看的,只有让更广大的人们看到了、听到了,文艺作品才会产生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作品传播的首选平台和渠道是市场,人民群众享受文艺作品的主要平台和渠道也是市场。一部文艺作品是否真正优秀、真正受欢迎,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者还是市场。
二要把握好文艺创作的动力。历经多年的文化体制改革,我们的文艺创作无论是体制机制上,还是思想观念上以及方式方法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文艺创作的市场观念要求我们:及时发现受众所在的地方;敏感发现受众最想要的内容;真切发现受众更乐于接受的方式。在文艺创作中,必须坚持正确的内容,但更需要合适的形式。文艺创作只有找到一种合适的形式,才能让正确的内容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有力量。坚守品质和内容是我们的责任,开拓与探索手段和表现形式也是我们的责任。
三要努力打通市场、打通传播渠道。文艺作品的价值在于传播。在兼顾创作环节的同时,把投放重点和更多的精力放在转化环节上,才能实现文艺作品的真传播、广传播、有效传播。要打通传播渠道,活跃转化终端,发挥剧场、院线、展馆、出版社等在文艺创作中的牵引拉动作用,不断提升转化终端的地位和作用,有计划地组织作品的策划和创作活动,进行市场化运营,实现与作家艺术家利益风险共担。
三、树立专业标准,提升创作质量
文艺创作是作家艺术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任何创作实践都必须尊重和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必须有一定的生活累积和思想储备,必须有一定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必须有一定的现实创作意图的技巧和能力,不浮躁,不浮夸,不跟风,坚守文艺精品的内在品格。这就要求文艺创作人员练好“四功”:
一要练好“基本功”。文艺创作要具备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好做“会”和做“对”的问题。以创作电视纪录片为例,要明晰它与新闻报道、社教专题、广告,以及形象宣传片的区别;也要明晰不同形式纪录片的分类,以及不同题材的选择所适合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创新,电视文艺的门类、形态更加丰富,要明确创作电视纪录片在表达方式和呈现方式上的基本要求,并学会用镜头讲故事。
二要练好“策划功”。精品佳作必须在创作之初就进行认真策划和巧妙构思,对目标受众、内容基调、表现形态、风格特点有明确的思路和定位,对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有较高的追求和想法,力求创作出好的作品。
三要练好“案头功”。一个好题材,要反复推敲,学会“深挖一锹”,从资料收集到文学脚本,从实地看景到分镜头,查历史,查人物,查文化。只要做了充分的案头工作,即使是“应景”、任务也可以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精品。
四要练好“故事功”。现在,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节目呈现故事化的态势,是对创作者能力的考验。故事化需要有文字能力、逻辑能力、专业知识、深入浅出等能力来支撑。也需要创作者们沉下来,储备大量的背景资料,与创作对象深入沟通交流,尽可能多地掌握鲜活的细节。
四、树立技术思维,引领创作创新
当下的文艺创作越来越多地关注技术的迭代更新,技术进步对文艺创作的影响和介入也越来越明显。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态,其主要表现有四点:
一是技术进步改变了文艺创作主体。技术发展让原有的文艺创作过程更加低成本化、小型化,也让文艺创作的主体更加多元化、非职业化。数字电影技术替代胶片,让更多的人圆了自己的电影梦;键盘代替了纸笔,让更多的人成了“写手”,让自己的作品不用有书号就能“洛阳纸贵”。一部手机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进行“创作”,都成为受人关注的视频生产者和传播者。
二是技术进步改变文艺创作体系和流程。文艺创作的封闭性、顺序性正在被打破。如广播电视台的“中央厨房”:一个中心、一个主控室、一个大屏,集成了策划、采集、编辑、审核、发布、存储、管理的所有环节,同步实现广播、电视、网络、客户端、微信微博矩阵等多种传媒形态的“一键覆盖”。
三是技术进步改变了文艺创作方式。3D、VR、5G、4K等技术的实际应用,造就了新的表达方式。同时,新技术在电影领域的运用,也不仅是在拍摄制作上,也为线上售票、观众培育、发行推广带来了新的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
四是技术进步改变了文艺创作内容。互联网大数据使文艺创作的内容选择、创作团队选择都成为一个技术活。演什么,怎么演,谁来演,都可以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剧本、导演、演员的选择,到拍摄和后期制作乃至营销,大数据分析正逐渐运用到影视产业的各个环节。
五、树立人性坐标,深化创作内涵
开掘人性和表达真善美,一直是文艺创作的重要使命,也让一部文艺作品具有了更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思想内涵。这一点在碎片化、速变化、非线性化的文化消费时代变得尤为重要和可贵。而人工智能对文艺创作的介入,机器写作、机器作画、机器演奏以及制作的人工智能化,文艺机器越来越“逼近”人类艺术家这一现象,正在日益干扰和破坏着人们对艺术品质的理解和追求。人工智能创作可以产生所谓的艺术价值,但绝对不会产生人性价值。人性是文艺创作中永远无法替代的部分。我们的文艺创作必须坚守属于人的最独特的部分,回归本体、回归本源、回归本质,在我们的文艺作品中展示出人的风格和品格。
一要坚持人的情感是文艺创作的命脉。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文艺创作要有情,不仅要与自己的作品、自己故事的人物(包括正面人物,也包括反面人物)同情、共情,也要与自己的听众观众同情、共情。
二要坚持人的思想是文艺创作的灵魂。提倡文艺繁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思想精深。文艺创作如何体现思想性?首选从主题上要体现真善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从内容上要体现合理性、逻辑性和有效性;最后从价值上要体现创作者自身的个性展示和独特思考。
三要坚持人的审美是文艺创作的标尺。文艺创作要坚守审美理想。审美不仅仅是一种趣味,更是一种修养和品格。文艺作品是作者审美素养与个性品质的展现,要让她的欣赏者们从中看到曲折与流畅、缺憾与美好、苟且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