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升级建设探讨
2019-01-16徐永兵马玉扩
徐永兵,马玉扩
(1.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250013,济南;2.山东省水利厅,250013,济南)
一、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当前,水利部和地方各级河长办正在积极推进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浙江、上海、山东、广东等省级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已经上线运行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面向各级河长办、河长、巡河员、社会公众等不同用户,开发了计算机客户端管理信息系统、河长APP、巡河APP、微信公众号等部分,每个部分既可独立运行又能互联互通,业务模块主要包括信息管理、信息服务、巡河管理、事件处理、抽查督导、考核评估、展示发布、移动服务等。
二、存在的主要不足和差距
虽然河长制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但离全面智能化应用和技术支撑河流系统治理还有很大的差距。
1.透彻感知不足
透彻感知是通过全方位、全对象、全指标的监测,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提供多种类、精细化的数据支撑,是实现智慧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既需要采集水质、水量、水位等水环境主要特征指标,也需要采集相关工程状态、位置及外部环境等数据。水环境监测数据是评价河湖健康与否的重要参数,监测断面选取的科学性、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等关乎水环境状况的客观准确评价,监测的及时性也影响突发应急方案的有效实施。当前,水量、水质等自动监测站受投资费用高、运行维护难度大等因素的制约,存在监测站点数量少、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总体距离透彻感知的要求还较大。
2.深度整合不够
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水利、环保、国土等部门进行数据、业务与基础设施的深度整合,形成合力。但从信息化需求来源角度看,尚未全面实施政府层面的统一信息化建设规划、计划或部署,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主要来自自身的业务职能,缺少统一的战略布局,信息化建设与各自特点对接不充分,系统间不能形成合力。
3.智慧应用不多
智慧应用是指对各类调控、管理和服务对象的行为现象进行识别、模拟、预测预判和快速响应,推动政府监管更高效、社会管理更精准、调度运行更科学、应急处置更快捷、便民服务更友好。当前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还停留在基础信息管理与报送、业务信息统计与查询、信息发布展示等信息化初级阶段,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应用不多,不能满足河长制管理的需求。
4.泛在服务欠缺
当前,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户包括各级河长、各级河长办、巡河人员和社会公众,系统提供的服务产品和服务能力较为单一,缺乏向各行业和各类用户提供泛在服务的能力。进行河流系统治理需要各行业各类用户尤其是科研及规划设计部门的广泛参与,方便这些单位从事综合规划、河湖整治规划、生态治理规划、河湖管理创新体制机制研究等工作。
三、系统升级建设的策略
在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的背景下,总结分析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的前期建设成果与不足,探讨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升级建设的目标与重点,对推动信息化新技术在河长制管理中的应用,提升管理水平和促进河流系统治理是非常有意义的。
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升级建设要抓住为河长制管理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和保障这个关键点,突出智能化应用对河长制管理定位的吻合度、对各类事件透彻感知的支撑度,对各项业务功能需求的满意度,完善政务、民生、执法、监督等方面的服务支撑手段、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改善服务体验,推动河长制管理任务的落实。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既包含有基础信息报送、地方河长工作支撑、宣传与社会监督、其他水利业务信息共享等方面基础性功能需求,又包含能为河湖系统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和智慧应用的拓展性功能需求。要从监测感知、预测预警、防御处置、综合规划、系统治理等方面应用信息化手段,全面助力河长制管理六大任务的落实。
1.系统升级建设的目标
依据各地河长制工作方案和信息化建设规划部署,着眼于智慧水利建设,紧扣河长制“网格管理、系统治理”的内在要求和涉河人员工作需求,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层级互连、横向兼容、要素齐全、高效联动的管理信息系统,达到“更透彻的感知、更高效的数据整合、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效果,助力河长制管理六大任务的落实,为实现河长制管理目标提供智慧、高效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2.系统升级建设的重点任务
(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河流管理的透彻感知
按照河长制监测管理的具体要求,在已有地面监测站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统筹规划水质、水情、工情、雨情、气象等监测站点的建设,摸清现有站点情况,按照查漏补缺的方式新建监测站点,对达不到使用标准或智能感知要求的站点进行升级改造。应用舆情分析、图像识别、智能语音交互、知识图谱等技术,拓展信息获取的方式与途径,全面提升系统的透彻感知能力和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水平。
(2)借力信息化统一规划,大力促进系统整合
要利用好政府层面的信息化统一建设规划和即将迎来大发展的政府信息化公共平台,形成连接各信息孤岛和分散系统的中枢,积累沉淀各类数据信息资源,形成河湖管理公共信息资源池,打通河长制管理信息化的“任督二脉”;逐步完善强制性的信息交换共享制度,将信息交换共享纳入考核,并与水利、环保、国土等河长办参与部门年度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挂钩,强力推进数据、业务与基础设施的深度整合,要真正做到数据整合、系统融合、业务可再造。
(3)科技驱动应用创新,深度开发智慧功能
在深入分析河流系统治理和河长制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深度开发相关智慧应用功能。通过感知数据获取与业务管理的一体化、河流网格管理到河流系统治理的一体化、涉河项目办理与评估分析的一体化、巡河整治工作与督导考核工作的一体化、GIS系统与业务系统的一体化、日常管理与应急管理的一体化等达到方便河湖管理相关人员业务办理,信息高度共享、系统高度融合,真正做到相关人员所需的信息、手段全部体现在系统中。
(4)构建智慧模型优化流程再造,全面提升泛在服务能力
泛在服务是信息系统升级建设的落脚点,面向巡河人员和公众服务的应用主要是要求便捷易用,面向各级河长和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的应用重点主要是提供决策支持,面向科研及规划设计单位提供服务的应用重点主要是提供智能分析与预测,构建智慧河流模型主要是提供这些服务的基础。智慧河流模型的构建需要将多源、异构、时变、高维等多模式特性的数据关联起来,实现互通互联,挖掘出更丰富多样的信息从而提供更好地各类服务。面向系统的使用对象,开展使用界面优化再整合,业务流程优化再整合,提升易用性;拓展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社交媒体等多样化的服务交互方式,并在功能定制、菜单设置、屏幕显示等方面,提升界面友好性,优化使用体验,全面提升泛在服务能力。
3.扎实推进系统升级项目
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过程,河长制信息系统的升级建设遵循从夯实信息基础到迈向信息提升业务,再到智慧创造价值的项目推进策略。充分借助国家大力推动水利、生态环保等工程建设的时机,将河长制信息系统的升级建设与这些工程建设密切结合,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最大程度的做好“标准化、模块化、结构化”,各模块形成逻辑独立、可供灵活配置和调用的若干能力,实现各项智能应用能够随着业务功能需求的变更进行灵活配置、组装和重新整合。
四、结 语
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建设应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方针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以河长制管理效率提升和河流系统治理的需要为牵引,结合当前智慧社会、智慧水利、智慧生态环保等项目建设,科学部署、扎实推进,争取早日为实现河长制管理目标提供智慧、高效的技术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