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
2019-01-16王磊
王 磊
(中国水利博物馆,浙江 杭州 312115)
2011年5月18日,在中国水利博物馆举办的水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正式提出了水文化遗产的概念。在这之前,水文化遗产在学术论文中却少有提及。[1-2]笔者通过梳理,可知学界有关水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水文化遗产诠释、传承和价值研究[3-5]、水文化遗产调查研究[6-7]、水文化遗产规划设计研究[8-10]、水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研究[11-14]以及与其他学科综合研究[15-18]等,而对于区域水文化遗的专题研究较少。本文结合前期在重庆开展的水文化遗产调查情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重庆水文化遗产的生存、传承、研究保护和利用等现状展开论述。
1 重庆水文化遗产概况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依山傍水,既是山城又是江城,是一因水而兴的城市。千百年来,巴渝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充分利用长江水系之便,勤劳耕耘繁衍生息,并在用水、畏水、崇水和治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水文化,并遗留下来了诸多水文化遗产。
水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遗产被广泛重视的同时,与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古代水文化遗产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关注,对于江河纵横,水网密布的重庆来说尤为关注。根据重庆地区现有水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将重庆水文化遗产分为不可移动水文化遗产、可移动水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水文化遗产三个类型。三种不同的水文化遗产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了重庆地区完整的水文化遗产体系。
2 重庆水文化遗产的现状
重庆水文化历史悠久,重庆儿女自古以来择水而居,世世代代与水结下来不解之缘。在千百年里在亲水、近水、与水为伴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古代水文化,遗留下了大量的物质类和非物质类水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水文化遗产有些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有些则因为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损坏甚至消亡。
2.1 水文化遗产数量多且类型多样
作为水文化的重要载体,重庆水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遗产相比,数量众多且类型多样。根据其独特的地方文化内涵和属性特点,现将重庆地区水文化遗产分为不可移动水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古代水文化遗址、古代水文化建筑、古代水文化石刻和近现代重要水利史迹和代表性建筑,根据现有调查情况,其中以古代水文化建筑和水文化石刻为主;非物质水文化遗产,主要包含民间水文化文学、传统水文化音乐、传统水文化舞蹈、传统水文化体育、游艺与杂技、水民俗等类型,其中以传统水文化舞蹈和水民俗为主;水文化可移动文化遗产,主要有古代水文化器物、水文化艺术品、水文化纪念物、水力机具以及记录古代水利工程、治水治沙、河道治理和水利人物史迹等的水利记忆文,其中以水利刻印本和水利写本为主。不同类型水文化遗产之间亦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非物质水文化遗产多数源于物质水文化遗产,如重庆禹王庙会则是起源于最早祭祀大禹的禹王庙,水车制作技艺源于水车,大运河的诸多传说则来源于大运河等。多个不同的水文化遗产以河流为载体串连成线,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文化线路遗产。
2.2 水文化遗产地区分布不均
由于地理、气候和历史等多方面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重庆市水文化遗产在时空分布上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分布特点,具体来说,主要是渝东南和渝西南发现较多,渝北地区发现较少。渝南地区有嘉陵江、綦江和乌江等主要大江河流经,雨水较多,洪涝灾害频发,历史上各级政府历年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发展农业生产,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与设施,这其中很多重要的水文化遗址和水文化建筑得以保存下来,且数量众多。而渝北地区仅有大宁河和东河等径流量相对较小的河流,且地形以大巴山和巫山为代表的山地为主,生存环境较渝南而言相对较差,古往今来于此定居生活的先民较少,水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水文化遗产也即较少。
2.3 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重庆市可移动水文化遗产和不可移动水文化遗产的古代水文化建筑、遗址和古代石刻类型主要是由市文物局管理;不可移动水文化遗产中的近现代重要水利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一般则由水利系统管理的较多;非物质水文化遗产一般由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管理。不同类型的水文化遗产由文物、文化和水利等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管理方式方法大相径庭,一直以来其保护和利用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此外,水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各种自然和人为破坏的威胁[19]。年久风化腐变、火灾、洪水等自然因素以及公路修建、城市发展、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破坏等人为因素的直接影响,重庆市内及周边区、县内的一些重要的水文化遗产遭受很大程度上的损毁,水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现状十分严峻。
3 重庆水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保护情况
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指出要强化水利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大力支持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的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6年,重庆市政府也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随着水文化遗产研究的不断深入、遗产分类和内容的不断丰富、遗产分布情况的日渐明朗,水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和保护也日益系统化、科学化[20]。
3.1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水文化遗产摸底调查
根据调查方案,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对重庆市有步骤分类开展水文化遗产调查工作。采用外业调查与内业搜集相结合的方法,填写遗产信息表,记录水文化遗产的地理位置、保护级别、主要特点、基本内涵和历史延续等内容,建立重庆市水文化遗产名录和遗产电子资料数据库。通过对重庆地区水利文献的整理分析以及网络上有关水文化遗产线索的筛选梳理,可以对水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有初步的了解,继而开展外业实地调查,并对遗产线索进行核实和查验,采集补充相关数据,查漏补缺,通过二者的紧密结合,有效保证了调查的科学性和持续性。
3.2 成立水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机构
为进一步推动水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与保护,2005年重庆市成立了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并在重庆文理学院设置成立了重庆文化遗产学院。2016年,重庆水文化研究会在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这些水文化团体组织和研究机构,通过组织实施水文化遗产的调查、申报和宣传,优化水文化人才结构,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广泛开展巴渝水文化内涵的学术交流和探讨,积极推动了巴渝水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和保护利用等相关工作。
3.3 创建宣传和保护水文化遗产的博物馆、纪念馆
为更好地宣传和保护水文化遗产,让公众认识了解水文化遗产的有关知识和学习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增强市民重视保护文化遗产的觉悟,创建各类水文化遗产博物馆、陈列馆开展宣传是最有效的渠道[21]。在重庆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于2009年5月建成,馆内保存的白鹤梁水文题刻是世界上已知时间最早的水文题刻,以石鱼为主要特征的枯水题刻时间延续长久且数量众多,记载了长江历史上70多个枯水年份的水文情况,对于长江水文、区域环境及历史气候变化情况的规律性研究都极为重要。水文化遗产博物馆开展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了水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创造了公民广泛重视并积极参与遗产保护的社会氛围。
4 水文化遗产生存保护面临的挑战
近几年重庆市水文化遗产收藏、保护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重庆地区水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状况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4.1 经济建设与水文化遗产保护冲突不断
重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机场、高铁、高速公路、房地产开发等这些大型项目,然而建设这些项目势必给一些重要的水文化遗产带来严重损坏。水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一些重要的古代水利工程、水文化历史建筑、水文化遗址遗迹被损毁后很难恢复。蓬勃发展的经济建设给重庆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人民习惯了这些便利而日渐淡忘了那些蕴含中国传统水文化特色的传统水文化技艺、水民俗信仰、水文化音乐舞蹈等一些传承延续千百年的重要非物质水文化遗产,其中有些因缺乏有效的保护和必要的传承人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原来擅长吼唱川江号子的船工,特别领唱的号子头,都已经相继去世,民间这种传统的水文化船工音乐身处濒危的境地。
4.2 水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和力量匮乏
最近几年重庆市对水文化遗产保护十分重视,对其投入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但保护经费和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由于水文化遗产保护分布广泛而分散,数量也想多众多,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任务繁重。同时,做好水文化遗产保护也需要大批文保专业人员参与,但是目前重庆市辖的众多区、县遗产保护人员匮乏[22],从业人员专业背景各异,其中不少是“半路出家”,大多缺乏统一、定期的岗位培训,水文化遗产保护力量匮乏。
4.3 水文化遗产宣传不足,市民文保意识仍较薄弱
水文化遗产是个全新的概念,市民对其了解甚少,国内主要网站、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对水文化遗产的宣传报道也极少,民众很难从多个渠道获得水文化遗产方面知识,从而致使民众对水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很少,水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亟待提高。[23]
5 结 论
重庆水文化底蕴深厚,水文化遗产作为水文化的重要历史沉淀,对重要的水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的,联合文物和文化部门申报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分级保护,是对巴渝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对重庆新时代文化建设来说尤为重要。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水文化遗产聚集区,如渝东南以古堰和古桥居多,且大多相对集中;渝西南地区水文化遗产以水文化题刻和古井渠为主,且多数沿长江沿岸及周边地区分布;渝北地区山地分布广泛,水文化遗产类型则以大小规模不等的梯田为主。针对特定的遗产聚集区的不同水文化遗产,应统筹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探讨,制定相应的方案,开展跨区、县大区域范围内点、线、面相结合的水文化遗产保护。
鉴于重庆地区不同类别的水文化遗产现由不同的行政机构分管,应建立以文物部门为主包括水利、文化等部门的联合管理制度[24],文物部门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要求不改变遗产原貌,水利部门则负责一些重要不可移动水文化遗产的维修和建设[25],推动信息的交流和协商工作,作好科学管理和学术论证,共同保护水文化遗产。[24]重庆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在尊重水文化遗产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特色的优势,建立像白鹤梁水文题刻这样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水文化遗产名牌,使之成为当地招商引资,发展特色旅游的重要名片,扩大遗产开发利用市场。[26]广泛吸收借鉴杭州西湖、都江堰、大运河等著名水文化遗产成功申遗的宝贵经验,积极推动白鹤梁题刻申遗工作。深挖当地特色水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选取一些水文化遗产点分布较集中的地方,连点成线,形成一定规模,开发出以各水文化遗产为红线,裙带其他风景名胜、休闲娱乐为一体,形成对外有较大影响的水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大力发展精品水文化线路旅游。
认清重庆水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现状,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想方设法保护和传承好水文化遗产,促进水文化遗产有效开发利用势在必行。同时,充分利用多种社会资源,积极推进重庆水文化遗产与其他交叉学科的协作配合,力促重庆地区水文化遗产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