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生本教育
2019-01-15彭冠中
彭冠中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属于基本的教育环节,作文能力的持续提升属于学生输出能力的一种有效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持续提升作文教学能力,才可以更好地深入挖掘、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从而实现整体教育水平的持续提升。本文分析了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生本教育的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者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作文教学 生本教育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难点之一,教学难度较高,主要原因是教学缺乏针对性。但是从课堂教学现状来看,作文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尤其是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很少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导致教学与写作实践之间脱节,整体教学效果偏低。
一、注重素材积累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个性化作文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实际生活感受、生活体验与学校学习感受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刻意将生活和写作练习结合。
如在进行“家人”专题的作文训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自身的真实生活,将关注点放在让自己有感触的事件或某个时刻上,充分挖掘回忆画面中存在的真、善、美,促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整幅色彩鲜明的画面。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明确写作内容,规避写作主题不明确等问题。另外,学生还可以按照自身的喜好、习惯和价值标准等构思写作,充分表达出自身内心的情感,间接提高个性化的写作能力。
二、改进写作训练
在保障学生个性化素材积累的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习惯,督促学生勤于练习。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如果只是简单地硬搬素材,再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文章就会过于枯燥乏味,导致文章写作效果较差。对此,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素材加工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力,并将处理的结果以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写作水平。
如在教学记人素材作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典型的短片作文案例或影视作品案例,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以具象的方式表现出表象储备。写作完成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相应的评价,以便提高学生的素材作文练习积极性,实现持续性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三、发挥学生写作特长
在引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都会以固定的题材为主,这样会导致学生认为题材创作难度大,在写作中比较死板、固定,约束性比较强。对此,在引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特征,突出个体化特长,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写作。
如在写作“春游”前,前教师往往要求学生以记叙文的方式写作,这样会导致只有擅长记叙文的学生才会积极写作,其他学生的兴趣不高。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写作,从而发挥学生的个性化能力。
四、尊重学生兴趣爱好
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重视程度不高,习惯性地认为既然是写作教学,就应该以教师和教材为主,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学生只有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进行写作,才可以持续性提升写作质量。
如在教学“我最喜欢的一个人”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不跑题的基础上围绕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行创作,不受题目的束缚。
另外,教師让学生理解作文题目并不是束缚学生的思想,而是让学生以题目为基础尽情发挥。让学生理解作文写作属于兴趣爱好的一种发散与体现,有助于学生实现个性化写作效果的有效提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作文教学过程中的生本教育,有意识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而言,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与作文写作兴趣,其次是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丰富学生的作文技法与写作思路,才能达到作文水平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淑善.将生本教育理念融入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途径[J].祖国,2017,(14).
[2]赵叶飞.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7,(5).
[3]黎银花.关于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J].学苑教育,2018,(14).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岭背镇中心小学)